情係祖國大地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李嘉誠李嘉誠情係祖國大地慷慨捐資報效桑梓
從1978年年底開始,李嘉誠先後為家鄉故裏連續做了多件好事。
1978年至1986年,他捐資590萬餘港元,在潮州市贈建住宅樓宇兩處共9幢,建築麵積為12529平方米,安排戶數250戶。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醫療條件。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
與此同時,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港元至150萬港元不等。因為捐贈次數太多,估計李嘉誠自己也記不太清楚了。但家鄉人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這是李嘉誠逃避戰亂遠走他鄉39年第一次踏上祖國內地的土地。當時的李嘉誠,已是香港頗有名氣的實業家,正處於邁上本港巨富“三級跳”的助跑階段。除了有關官員,北京沒有誰知道李嘉誠。
李嘉誠想,我該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麼?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當晚,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飽含淚水,深情地說:“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鄉的土壤,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
“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麼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當李嘉誠了解到1000多萬人口的潮汕地區居然還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時,他急了:沒有大量的建設人才,家鄉的落後麵貌怎能改變?
這一年,李嘉誠主動多次找到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德高望重的莊世平先生,表達自己為祖國教育事業盡力的心願,反複商議關於創建汕頭大學的事。
莊世平將李嘉誠的決心和意願向中央、廣東省的領導人作了報告,並很快取得了國家領導人的首肯和支持。
1980年5月,汕頭大學籌備委員會在廣州成立,主任是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同年12月,吳南生、李嘉誠、莊世平、蟻美厚等一行,專門蒞汕,會同汕頭地委、專署及汕頭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對建校校址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選擇和討論。翌年4月,汕頭大學的籌建工作開始密鑼緊鼓地進行。
大學創建時期,條件相當艱苦。住房簡舊且多年失修。電力供應不足,往往到了夜裏22時就斷電,要憑借蠟燭和煤油燈照亮。基本沒有自來水而靠提汲井水。那時從市區到校區還沒有直達公路,泥土路麵大多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誠先生給籌委會辦公室初步提供的一輛麵包車和24輛中巴外,風塵仆仆的創業人員多靠蹬自行車或乘坐租借的敞篷貨車上下班或聯係工作。而在籌建校區內沒有商店,附近隻有幾個農家小販在賣些零食之類的。電話隻有一兩部,並且使用中還經常掉線。
1983年,香港受世界經濟危機周期的影響,長江實業有限公司業績不佳,社會上紛紛猜測汕大校建會流產。
緊要時刻,李嘉誠說話了:“就是賣掉辦公大樓,我也一定要把汕大辦起來!”
消息傳來,籌建人員信心倍增,勁頭鼓得更足。廣東省高教廳大力支持邊建校邊招生的辦學計劃。中文、外語、法律、醫療等專業決定首批招生。建校總體規劃審定後,由北京有色金屬冶金設計院和汕大基建組聯合提供了施工圖紙。
通過“招標”方式,確定汕大由廣東省第二建築工程公司承建。創建汕頭大學的第一期建校工程,終於在1983年10月10日正式開始了!
11月,在汕大首期建校工程開工之後不久,他又考慮到汕大與世界各國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問題。李嘉誠又另外捐資2000萬港元,成立香港李嘉誠汕頭大學基金會有限公司,為汕大發展國際上的學術交流及派遣出國留學生提供資金。後來,根據建校工程需要和辦學需要,李嘉誠不斷增加捐款,保證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1983年12月31日,李嘉誠出席“汕頭大學奠基典禮慶祝大會”並於1984年元旦出席“奠基典禮剪彩儀式”。李嘉誠坦率地對當時國務院高等教育部負責人說:“我的事業可以破產,但是為了四化培養人才,汕頭大學一定要辦好!”“汕大要辦成一流大學。教授要有真才實學,行政人員也要精明能幹。學校結構要少而精,工作要講究效率。”
幾經艱苦奮戰,汕頭大學首期建校工程在1986年5月宣告勝利完成,質量和速度都創下了“全國第一”!
也就是這年,香港經濟渡過危機之後,李嘉誠決心繼續推進汕頭大學的加速發展,並寫信給鄧小平,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和要求。6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李嘉誠先生。
鄧小平對李嘉誠近幾年來為祖國所做出的“紮紮實實的貢獻”,表示了感謝,並對李嘉誠的“愛國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讚賞”。
鄧小平一言九鼎,語重如山。鄧小平接見李嘉誠的新聞,立即轟動神州,舉世矚目。廣東省政協主席、汕大籌委會主任吳南生,在讀到鄧小平接見李嘉誠的新聞後,即馳電致李嘉誠先生。
電函稱:
先生熱愛祖國,關心四化,以破釜沉舟之精神,獨力捐資興辦汕頭大學,高瞻遠矚,世人同欽。
今又得國家領導人之讚譽與支持,更令人感慰無限。本人及汕大籌委會同仁,當與先生同心協力,建設汕大,以臻於成。
汕大校園沸騰起來了。教職員工們議論的中心,都集中到如何把汕大辦得更開放這些方麵來。
這一年的6月26至27日,國家教委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全國八院校支援汕頭大學師資的工作會議,作了具體部署,確定對口支援汕大師資的有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學院8所大學。
隨後,國家教委商定對口支援汕大30至40名教授、副教授;係主任或學科帶頭人,充實並加強汕大師資隊伍。同時汕大也向全國公開招聘教師,努力組建一支知識化、科技化和年輕化的師資力量,為汕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也及時調整加強了汕大領導班子力量,選派楊應群任汕大第二任校長,林川仍為黨委書記,許滌新為名譽校長。汕大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李嘉誠的芳名從此家喻戶曉,廣為傳頌。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汕頭市政府也相應成立了“汕頭市支援汕大委員會”,由市長任主任、副市長為副主任。市政府在教育經費困難情況下,決定從1987年起,每年支援汕大200萬元教育經費。
李嘉誠從汕大進入發展新階段起,又就汕大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提出了新要求。1986年10月7日至9日,他第四次做汕大之行,落實鄧小平關於“汕大要辦得更加開放些”的指示。
他還極力爭取國家教育委員會對汕大的支持和關心。
1987年2月,國家教委的專員黃辛白到香港會晤李嘉誠時,李嘉誠再次向黃辛白表示:
為了辦好汕大,我什麼都肯做。做的工作不僅是100%,而是101%。等汕大的一切走上正軌後,我會放手在別的地方做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事情。一輩子做對中國人有益的事,乃是我的基本宿願。
很快,汕大的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科研工作和校風建設上,以及汕大在為特區經濟的發展服務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隨著時機的成熟,汕頭大學校董會於1987年2月10日成立,並試行校長負責製。李嘉誠被推舉為校董會名譽主席,吳南生為主席,莊世平、黃麗鬆、林川、林興勝為副主席。
關於校董會的宗旨,李嘉誠作了鄭重的申明:
汕大校董會的成立,旨在協助國家貫徹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協助促進汕大的改革開放。並強調必須依循兩大原則:其一,所有開放及創新之建議須配合國家及省、市之領導政策;其二,所有方針皆以能配合開放及創新,並於短期內辦好汕大為目標。。
李嘉誠希望,起步已慢的汕大奮起直追,以逐步縮小與國際名學府的差距。這次李嘉誠出席汕大校董會成立之行,是他第五次蒞臨汕大。當時他身體有些不舒服,正患感冒和胃痛,他仍然打著十二分精神專心致誌地研究著汕大的前進與發展。
李嘉誠意味深長地說:“汕大的事,始終擺在我一切事業的首位。凡是汕大要辦的事,我隨叫隨到,今天叫,明天到。”
李嘉誠的精神風貌和肺腑之言,給汕大的教職員工們帶來了巨大的激勵、鼓舞、鞭策和推動力量。
1987年,李嘉誠分別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香港大學設立獎學金,為汕頭大學培養年輕教師,使汕頭大學的教師隊伍後繼有人。
扶弱助困投資醫療
1980年春,莊世平參觀汕頭醫專附屬醫院時,發現這裏的儀器很不夠,而且很落後。
回香港後,他便與李嘉誠談到此事,李嘉誠表達了強烈的關注。因為李嘉誠曾經曆由於貧窮、由於缺醫少藥而親人過早離世的悲劇,所以李嘉誠對發展文教醫療衛生事業深有感悟:“一個人如果得了病,得不到好的治療,有時甚至會喪失勞動力,會增加家庭的負擔,增加對社會的負擔,本人艱苦、家庭艱苦,社會也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