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秘書長陳虹在1991年7月11日於北京召開的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1991年上半年,特別是五六月份以來,中國已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水災,5個省、自治區發生嚴重旱災。截止到7月5日,全國已因災死亡1270人。全國災害最重、損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蘇兩省。據初步統計,安徽全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近70%,因災死亡267人,農作物受災麵積430多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
江蘇全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2%,因災死亡164人,農作物受災麵積300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90億元人民幣。由於災害造成的損失大、範圍廣,無家可歸者百萬之巨,並已有災民因疫情而患腸道疾病和瘧疾等,大量的公路、橋梁等設施急需修複。完成上述救災任務需要兩億多美元和各種物資器材。
中國政府緊急呼籲聯合國有關機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社會各有關方麵,向中國安徽、江蘇兩省災區提供人道主義的救災援助。
李嘉誠得到關於“安徽、江蘇地區遇上百年未見洪峰,災情特別嚴重”等信息後,他的心情很沉重,便密切地關注著災區的情況。
曾私下對老朋友許偉先生談道,“好幾個夜晚我都睡不好覺!”他是在7月12日清晨6時聽到了香港電視台播放的“中國政府的緊急呼籲”的新聞報道後,證實了有關消息。
李嘉誠顧不上把早餐吃完,當即撥通電話,與四大公司的負責人聯係並取得一致共識,並以急切的聲音指示秘書:“你趕快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去!找到任何一位社長都行。我隻要求見他5分鍾。如果他很忙,就算站著5分鍾說說話也行!”
鮑經理馬上按李嘉誠的吩咐,立即驅車前往新華社香港分社完成了聯絡工作。李嘉誠以屬下四大公司名義,帶頭捐款5000萬港元,賑助華東災區。
李嘉誠派出秘書在當天下午15時前將總值5000萬港元的4張支票送到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並附上一封給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親筆簽名信。
李嘉誠的信這樣寫道:
作為一個身居香港的中國人,本人認為應較其他國家率先做出實際支援,希望可帶來一個迅速引導作用。
本人謹代表集團四家上市公司附上賑災支票4張,共港幣5000萬元。請兩位社長與有關部門聯係,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達至最好之成果。
在那天中午,就有許多消息靈通記者采訪李嘉誠,要他談談對“中國政府緊急呼籲”的反應。
李嘉誠回答說:
過去,對公益事業,我一般以私人名義去做。這次,以公司的名義,則別有深一層的意義。作為以中國股東為主的香港公司,應該用最快的時間對中國的緊急呼籲做出反應。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更快、更自覺地做這件事情!我希望借這一快速反應,能起到一點引導作用。
我們捐出的錢,和國家所需要的數目相差還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貢獻能起一點好作用。我們隻有這一個目的。
希望天氣快些好轉。希望災區的情況早日好起來!
李嘉誠發自內心地說:“生命對於人來說隻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為人類作出一些貢獻,那麼,我就心滿意足死而無憾!”
與此同時,香港的各大財團,各界市民,無不慷慨解囊,奉獻愛心。香港市民中呈現了一幅“骨肉情誼,山高水長”的動人場景,再一次強有力地表明,香港市民具有極其濃烈的愛國愛鄉精神和炎黃子孫同胞骨肉的深情厚誼,顯示了香港無愧是一個強大的愛國基地。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成為香港市民一個共同的行動口號。香港市民“血濃於水”的真誠,贏得了全世界華人和所有充滿愛心的人們的讚譽。
1991年7月12日那一天,港府立法局財務委員會,也撥款5000萬港元賑助中國華東災區。短短的12天內,全港的賑災籌款總額達到47億多港元。與此同時,台灣對華東災區的捐贈也超過了300萬美元。澳門的捐贈也超過了2000萬澳幣。聯合國先後收到的國外捐贈總額也達到5400多萬港元。李嘉誠的帶頭捐贈行動,產生了良好的連鎖性的轟動效應。
2001年舊曆春節剛過不久,李嘉誠就開始遠途旅行。中國的西部雖然在經濟發展上有些滯後,但李嘉誠深知,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正孕育著無限的潛力,而有些潛力甚至是香港所不具備的。他飛離重慶後,沿著西北的高原繼續向縱深地區飛去。
李嘉誠身臨西北,他親眼看到了人們談虎色變的起伏荒漠和百千米內見不到一戶人家的荒涼高原,不得不歎息一聲:“這裏確實是太貧窮了!”
2001年2月24日,他在教育部官員的陪同下,來到了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這裏是高寒山區,此前從沒有到過山區的李嘉誠把秘書在香港為自己準備的大衣披在身上,仍然無法抵禦呼嘯而起的山風。
教育部官員見狀馬上吩咐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特別為李嘉誠找來一件厚厚的軍棉大衣,這樣他才感到有些溫暖了。當時,李嘉誠在當地幹部的陪同下來到一片起伏群山間的石頭寨時,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山巒環繞中的盆地。小鎮上的民宅狀如香港的“籠屋”,如果說這座山寨裏還有一處可以讓李嘉誠接受的磚瓦結構的建築,恐怕就是他投資興建的中心小學了。
這所小學校處於一幢幢小木樓的包圍中,讓李嘉誠見了心緒稍安。幾年前,“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剛剛建立的時候,李嘉誠作為這項專用基金的投資者,還沒有想到貴州山區的貧困狀況會如此嚴重。
而他關注並指示的基金會至少要出資8000萬元,向國內西部地區的12個省區中小學校贈送5000套現代遠程教育衛星接收設備。李嘉誠當年的這一指示,完全是出於慣常的捐款程序行事。
那時的他當然還沒有機會親眼看到貴州大山裏的小學,更不會與那些從沒有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們見麵。如今當身披軍大衣的李嘉誠出現在小學校的操場上時,一大群孩子們都歡呼雀躍地向他跑過來,仿佛李嘉誠就是他們久別的親人。孩子們站在寒風中歡呼著,讓剛才還在為寒冷和貧困而憂慮的李嘉誠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也讓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時的打工生涯。
“看到這些孩子,我更加感到來西北的重要了。”李嘉誠說。
經過李嘉誠與教育部領導的共同協商,李嘉誠基金會馬上啟動現代遠程教育扶貧示範工程,將在西部地區建立1000個接收中國教育衛星多媒體寬帶廣播的教學點,使10000所中小學校能運用這些設施提高教育質量。
當時,李嘉誠相信自己的基金會一定會把他對山區孩子們許下的諾言一絲不苟地落到實處。果然,距此3年以後,李嘉誠的這一為貧寒孩子們設計的方案,終於在這片大山裏得到了落實。
李嘉誠一行來到青海省。
到了西寧,李嘉誠居然一改他一路上多看少說的準則,應邀前往青海大學對學生代表有過一次麵對麵的對答式講話。
李嘉誠之所以破例,一是因為他看了一路,大西北的經濟發展、教育現狀已經在他的心裏有了個大概;二是青海大學的學生們,為了請他到學校的大禮堂去講演,幾天前就自發地組織起一個自願隊,每天粉刷大禮堂的牆壁。
有的女學生甚至還精心地折疊了無數個五彩繽紛的紙花和千紙鶴,表達對李嘉誠的歡迎之意。李嘉誠深受感動,決定在青海大學和學生們開一個小型的座談會。
李嘉誠在青海大學和學生、教師們座談的時候,隻談到他在西北地區參訪的感受,至於學生們想聽的成功與致富的秘訣,李嘉誠卻絕口不談。他不想在剛剛成年的學生們麵前以成功者自居,更不希望由於他曾在西北各地捐款而誇誇其談。無論在何時何地,他處世為人的務實精神始終是不變的。
李嘉誠見到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青海大學,雖然教學大樓可與內地經濟發達地區媲美,但是,在教學設施方麵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與該大學師生們談到學校高科技教學設施的配套和網絡化教學所需的資金時,李嘉誠手舉著一隻礦泉水瓶子,說道:
我李嘉誠喜歡實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如果我們學校希望教資支援高科技教學的設施,我李嘉誠是可以投資的。不過,我不希望把不必要的資金也列入計劃。譬如說這隻瓶子的生產隻需要5角錢,可是在申請經費的時候卻說一定要一塊錢,那麼就意味著要浪費5角錢。我的行事原則就是,辦多少事就花多少錢,千萬不要浪費才好。
李嘉誠的嚴謹行事原則,讓全體與會的師生們肅然起敬。
李嘉誠又說:
並不是我不想掏錢支援,而是我從小就喜歡儉樸。大家也許知道,這些年我在香港建起了許多樓盤,還在深水灣和淺水灣建起了許多高檔別墅。可是,我並不需要住香港最頂尖的豪宅。我現在住的還是1962年我結婚時買的那所房子。不為別的,就為儉樸是美德。
李嘉誠講完這句話以後,來到省裏一位領導麵前,仍然舉著那隻礦泉水瓶子,鄭重地表示:“如果現在就要我拿出一億元,我會麵不改色的。可是,誰如果在地上丟了一塊錢,我就會立刻把它撿起來!”
李嘉誠的話音剛落,鴉雀無聲的會議室裏頓時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學生們見到風塵仆仆、遠從香港來此的李嘉誠身上仍然穿著很普通的黑色西裝,根本就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名牌,對他的話非常信服。
盡管李嘉誠在青海大學座談會上講到了節省開支和費用,可是他離開之前,仍然同意把一筆可觀的教育經費馬上撥給這所學校。“富而不奢”始終是李嘉誠恪守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