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人生輝煌(2 / 3)

一直追隨李嘉誠左右長達30年的盛頌聲,直至1985年因為舉家移民加拿大才離開長江實業;而身為集團公司副董事總經理的元老重臣周千和,則至今仍追隨在李嘉誠身邊,繼續為他出謀劃策,開創李氏王國的新氣象。

在長江實業發展到相當規模之後,李嘉誠便著手選拔人才和重用人才。他打破東方家族式管理企業的傳統格局,構架了一個擁有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且組織嚴密的現代化管理團隊。

畢業於香港大學、做事幹練沉穩的霍建寧,有著傑出的金融頭腦和非凡的分析本領;曾經由李嘉誠指定作為長江實業專門培訓的人才而被送往英國攻讀法律的周年茂,是經營地產的老手,他全麵負責李嘉誠長江實業係統的地產發展。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長江實業尚未上市之前就作為李嘉誠的秘書,跟隨李嘉誠長達21年之久,為李嘉誠的王國立下汗馬功勞而且精明能幹的“女強人”洪小蓮,直至今天仍舊是長江實業的董事。她極得李嘉誠的信任,現在專門為李嘉誠全職負責樓宇銷售方麵的工作。

李嘉誠重視道義、信用。“一般而言,凡事留個餘地;另一方麵對人守信用,朋友之間有義氣。在今天來說,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實際上我始終覺得,‘義’字是終身用得著的;‘恕’字也很重要,要寬恕別人,因為人總是人,人不是神。人不免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應該原諒人,凡事留有餘地才好。”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李嘉誠就已敏銳感覺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和互利性,開始注意回避東方式家族化的企業管理,並在當時就開始大膽起用洋人。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江實業集團的規模已擴展得極其龐大,員工人數發展到2000多人。李嘉誠高薪聘請了一位美國人出任總經理,讓他負責行政管理工作;而李嘉誠自己則出任主席,但隻參與公司重大的決策和重要的業務決定。這之後,公司還聘請了一位美國人為經理,配合原來的200餘位基層管理人員,將企業的管理完全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李嘉誠在逐步實現企業管理國際化的同時,也經常到歐美各國巡回考察,不但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踐上實實在在地了解西方,學習西方。

可以說,李嘉誠今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跟他集中西方企業管理之精華、大膽起用洋人是緊密相關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洋人既出謀獻計,又充當“大使”在前方“衝鋒陷陣”。

1984年,李嘉誠通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的公司,將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馬世民提升為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大膽安排馬世民擔當李嘉誠遠征西方的代表,出任嘉宏國際和“香港電燈”董事局主席。

在李嘉誠所重用的局外人中,最引人注目且為李嘉誠立下不少汗馬功勞的便是李業廣和杜輝廉。為人謹慎謙虛而又足智多才,深為富豪們所看重的李業廣,是第一大華人律師行胡、關、李、羅的高級合夥人。

李業廣集律師與會計師於一身,身兼20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這些公司的市值占香港股市總值的1/4,並且還是其他多家巨富大亨的非正式智囊。而李業廣更加深得李嘉誠的友誼和信任,也是李嘉誠財團內所有公司的董事。

李嘉誠深為倚重的另一位局外人,便是身為外籍人士的百富勤、廣生行的老板,外界稱之為“李嘉誠的經紀”的杜輝廉。特別是在1987年股災前夕,他為李嘉誠集團成功集資100億港元。

當人們問起李嘉誠“統率群雄,最重要是哪一點”的時候,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最重要是了解你的下屬的希望是什麼。第一,除了生活,他們一定要前途好;第二,除了前途好之外,到將來他們年紀大的時候有什麼保障等,很多方麵都得顧及到。”

緊接著,李嘉誠又感歎地說:“這方麵我是很幸運的,每家公司都有些高層職員很忠誠地為公司服務,我自己也經常去想想他們的環境並不斷進行改善。所以,我的機構內行政人員的流失率很低,可以說,微不足道。這樣一來,公司內一切事情,我雖然一直在百忙之中,但都可以很從容地應付得來,也很少因為公事上的事情而失眠。”

曾有人問李嘉誠,是否“利用自己的好機會,養活自己的員工,讓他們得到舒適的生活?”

李嘉誠聽後,大加否定,很急切也很認真地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隻有反過來說,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

李嘉誠在總結他的用人之道時,曾經特別形象地說:“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好像大象食量以鬥計,蟻一小勺便足夠。要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為原則。又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500匹馬力去發動,而其中有一個附件隻需要半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500匹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發揮其另一個作用。”

李嘉誠網羅天下英才,待之以誠。他用思想也用行動,成功地證明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皆可以為堯舜。”

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李嘉誠碰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在炎炎夏日裏聲嘶力竭地懇求路人買她的有獎債券。見此情景,李嘉誠非常不忍心,忙上前詢問說:“你老人家這麼大年紀了,在這麼熱的天氣裏,為何做這麼辛苦的工作?”

老太太歎口氣說:“沒辦法的,不做就沒有吃的。”李嘉誠聽後心裏特別難受,立即買下了她全部的有獎債券。

1989年10月28日《華僑日報》以“李嘉誠捐款3000多萬港元,資助正覺蓮社興建大坑道護理安老院”為題,專門介紹李嘉誠的又一善舉。

文中談道:“因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在未來數年間,安老服務為社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港殷商李嘉誠有鑒及此,特捐出數千萬元巨資,支持興辦安老善業。現在得以實現者,為本港佛教團體香港正黨蓮社主辦第一個大型之護理安老院。該院經命名為‘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位於港島跑馬地半山區大坑道地段。環境幽雅,占地麵積19500餘平方米;院舍建築樓高10層,每層6000餘平方米;全部建築及設備費用,耗資共達3200萬港元,全數均由李嘉誠基金會捐出。”

日理萬機的李嘉誠,經常去安老院看望老人。每次前往,他都與老人們攀談,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而且,他一旦發現一些老人護理設施不太科學的地方,定會馬上撥款並專門派人去購置這些護理器材。

佛教李嘉誠安老院的院長黎蘭偉清對此感慨地說:“李先生很細心,每次來都提出很有見解的改善措施。這令我必須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否則,就辜負李先生的一片佛心。”

專職負責李嘉誠捐贈事宜的李嘉誠前任私人秘書梁前供,對李嘉誠一次又一次善舉,極為感慨地總結說:“李先生的捐款與別人完全不一樣。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之後,所考慮的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得知;而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如果沒有完全解決,他會繼續增捐,直至問題解決。在李先生所捐出的款項當中,大都沒有留名的;即使有留名,也是在有關機構的強烈要求之後才有的。”

李嘉誠對他所眷戀的鄉土,對他充滿愛心的人世從來都懷有誠摯的愛心,那種隻求默默耕耘、不計回報、無償付出的愛是感人至深的。

可以肯定地說,在中國的事情上,李嘉誠不管遇上什麼樣的困境,從來都沒有退縮過,一如李嘉誠自己所坦言的:“對於祖國,我永不言悔。”

20世紀70年代末期,李嘉誠第一次捐贈14幢“群眾公寓”的反哺行動,就曾經讓李嘉誠差點陷入哭笑不得的尷尬境地。

由於潮州有關部門考慮到解決更多的人入居,將租金提高而且規定每戶預交租金高達1000元,引起眾說紛紜。其中有些不了解具體情況的人,以為是李嘉誠要收高昂租金,大發“不義之財”,於是便大罵資本家就是資本家,絕不會真正為窮人著想,是為富不仁,等等。流言很快傳到香港,自然也傳到了正在以欣喜的心情等候鄉親們入居之喜訊的李嘉誠的耳朵裏。

李嘉誠“驚聞之下,深表關注”,馬上去信要求政府妥善解決此事。他說:“本人捐建民房,目的在使赤貧人家稍得幫助。倘所傳屬實,入居者須付高昂的租金,超出其負擔能力,則本人之捐獻已變成毫無意義。”

李嘉誠對貧苦鄉親因無力承擔租金而不能入住極為同情,決定再捐贈港幣100萬元,作為為鄉民向政府代交租金之用,至此住房問題才真正得到圓滿解決。而且李嘉誠寬容大度、善解人意的愛心也因此深入民心,使得那些純樸的鄉民獲悉真相之後,大為感動地在入住公寓門上貼出“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李嘉誠”的對聯。

1991年4月,由李嘉誠資助來港深造的一位50餘歲的汕大英文老師在香港的超級市場“拿”商品,以為無人看見,後被人扭送警署。這位教師卻張口說是李嘉誠給的錢不夠購物,不能寄禮物回家,所以才去偷。消息傳至李嘉誠耳邊,李嘉誠非常難過,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事後,他請來黃麗鬆博士和海外所有由他資助出國深造的人們,一起召開座談會,討論有關生活費用的問題,希望今後無論有什麼困難,直接找他本人,千萬不要再做出這樣有損國格、人格的事來。而且,善於寬容別人的李嘉誠在返回汕大辦公室的時候,聽說學校打算開除這名教師,就反對說:“不要置人於死地。這位老師雖然有錯,但也要給他留一條生路。這樣子將他開除出去,將來他的日子肯定很不好過,不如還是留他在學校繼續當教師吧!”

天性善良的李嘉誠,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生意場上,無不體現他內在人性之美。雖然他自己平淡度日,從不奢華,可是在奉獻的精神上他從來都是毫不吝嗇的。

李嘉誠關心貧苦、孤寡人士,不遺餘力地伸出援助之手;他創辦醫院,大力資助醫學研究事業,潛心發展醫學事業;他捐巨資興辦大學,培育人才,為發展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所有的這些事,無不為了大眾的幸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在對待老人的問題上,不僅捐出巨資,而且他是從心底裏打算解決那些貧苦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更加體現了他善良的人性光輝。並且,這種善良的人性光輝也從他的出身淵源、家庭教育,以及他對待母親無微不至的孝心、愛心和他鮮明的生活意義、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最輝煌最偉大的事業

自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李嘉誠除大力支持祖國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事業外,也積極投資祖國內地。

他屬下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在1980年就設立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旨在“為集團之整體利益與大陸建立長遠全麵性之互利貿易關係,並且撮合中國與先進國家間之貿易及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