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媒體報道,還是人們街頭巷尾傳出來的故事,隻要提及一些公司如何在微軟公司手中吃虧,便會認定是微軟公司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
這是一個商業社會,比爾他們做的隻是讓自己在競爭中生存下來,所采取的方法、手段都是合乎法律的,根本不存在欺詐與豪奪的成分。
可是,許多人還是對微軟公司持不公正態度,不光是國內,甚至在海外,微軟公司也會連遭炮轟。
日本主管當局尾隨美國司法部之後,於1997年對微軟公司展開調查,歐盟的反托拉斯當局也及時跟進。
比爾的一些朋友有時勸比爾:“即使遵從法院的旨意,微軟公司也不會失去什麼。”
《商業周刊》軟件編輯埃米·科爾特斯寫道:
擁有微軟公司那種技術的公司,應該能製作出堪稱世界上最一流的Windows版本——一種附帶因特網探險家,一種不附帶。
如果這樣的話,相信大多數廠家會選用附帶因特網探險家的那種。但這不應該是微軟公司的罪過,而應是微軟公司的功績。
但考慮到利害關係,他建議比爾說:“政府目前要求的,隻是讓個人電腦製造商與消費者都有所選擇,所以,還是讓市場來作決定,為你自己免去一大堆麻煩吧!”
比爾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不可一世的人,他非常理智地看待所有與政府間發生的事情:
“當自己的政府控告你的時候,你會怎麼想?你的心裏是什麼感受?那不是一種愉快的體驗,我不會坐在那兒說:‘哈,哈,我會為我的為所欲為而高興。’
“我心裏想的是,這是我碰到過的最糟糕的事情!當然,對這些事,我很失望,也很氣憤。但我忘不了謙虛,忘不了禮貌。”
後來,微軟公司遵從了法官的命令,在銷售Windows95操作係統時,不要求經銷商搭售微軟公司的網絡瀏覽軟件。
曾參與過微軟公司與聯邦政府一件訴訟案的舊金山律師山姆·米勒認為:比爾終於明白,在微軟公司設法回複法院命令的方式上犯了一個很大的策略性與公共關係上的錯誤。
在那不久,微軟公司公關部經理狄恩·卡茲也認為,並不是微軟公司“終於服從”法官的命令,隻不過微軟公司與司法部在這一點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雙方都希望統一觀點,於是與司法部達成了臨時協議。
比爾真實的立場當然並不是同政府作對,他希望大眾能理解他的真實想法。
於是,他給《商業周刊》寫了封信,希望借該周刊緩解微軟公司與美國司法部的矛盾:我們當然希望增進與政治領導人的對話,好讓他們了解我們所代表的卓越意義。
在梅琳達與比爾參加過的一些司法部聽證會上,比爾並沒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爭辯、脾氣暴躁。
雖然他認可法院對微軟公司作出的裁決,但是在一些原則問題上卻不輕易妥協。
顯然,比爾對官司已習以為常了,他已做好了笑對各種波折的心理準備。
微軟公司以驚人速度發展著,而微軟公司官司也許永遠是個變數。但有一點不變的是,無論什麼時候,隻要官司需要,微軟公司需要,梅琳達都會挺身而出,與比爾並肩走上法庭。
保持冷靜的頭腦
比爾沒有大公司總裁常有的威嚴和高高在上的作風。他當然也有發脾氣的時候,有時甚至十分嚴厲,但他卻決不會因別人冒犯他而記恨在心。
他不喜歡人人都當應聲蟲,有時甚至會假裝反對某人的意見,以試探對方是否真的對自己的意見有把握,並且不惜因此冒犯自己。
比爾對下屬在工作上的要求是異常嚴格的,他對鮑默爾就是一例。鮑默爾可稱得上是比爾的摯友,他們曾經在哈佛大學同窗學習。
鮑默爾畢業後,又在斯坦福大學攻讀碩士,沒等拿到學位就去一家公司跑銷售,在經營上和軟件設計上都有獨到之處。他於1980年來到微軟公司,擔任總裁特別助理,是比爾的得力助手。然而,即使像鮑默爾這樣的資深人物,一旦工作上出了差錯,比爾也要對他大發雷霆,甚至要炒他的魷魚。
微軟公司招募人才的對象,主要是美國的17所大學、加拿大的4所大學和日本的6所大學。他們總會不時派人到這些學校去物色人才。
微軟公司招募人才的標準,除了智商要高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要求。他們希望自己的員工能滿負荷地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能直截了當地談論自己的看法而不遮遮掩掩。
一旦微軟公司初步看中某個學生,就會向他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靈活多變的,富有開放的色彩。哪怕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聲調中他們也能看出一些東西,比如此人是否精力充沛,自我期望值是不是太高。
微軟公司的人才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他們把這些來自名牌大學、經過嚴格考核的高素質人才視為自己的一筆財富。到1983年,全公司已有雇員450名,其中100名為程序員。
這些人繼承並保持了自創立公司以來具有的典型作風:瘋狂地工作,也瘋狂地玩樂。程序員完全是由比爾和鮑默爾親自挑選,在公司享有許多特權。
即便是剛離開學校來到公司的程序員,也有自己的一間獨立的辦公室。
一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得意地說:“在微軟公司裏,軟件工程師得到了一切最好的東西。打從第一天上班起,你就擁有自己的辦公室,這實在太好了。對新手也如此待遇的公司,再也找不到第二家。對於一個剛剛跨出校園的學生給予這樣的待遇,才能把世界上最著名大學的高材生網羅到手。”
比爾不僅對每個年輕人的相貌都諳熟於心,而且對他們的電話號碼、車牌號碼都能如數家珍般地倒背如流。
有一次,比爾同一名高級經理到一處工地去,行經停車場時,他毫不遲疑地向那位經理講出哪輛車的主人叫什麼名字。這並非比爾有意去記住這些號碼,隻不過因為他同那些程序員混得太熟,而且對他們非常關注而已。
比爾希望他的程序員跟他一樣,每周工作60小時至80小時。一位程序員感慨地說:“你身處這樣的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如此刻苦,就連掌管這個公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你也不得不這樣做。”
在微軟公司,人們瘋狂工作已蔚然成風,甚至大有走火入魔的趨勢,以至於有時比爾反而得招呼大家悠著點,可小夥子們仍然充耳不聞。這時候,比爾就不得不使出他的絕招,把房門鎖上,強製大夥兒休息。
程序員們的努力是有回報的,他們都被納入了公司股票分配體係之中,公司股票一上市,他們全都成為百萬富翁。
業務的不斷迅速增長當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比爾一旦從巨大的成功中冷靜下來,立刻發現隨之而來的種種弊端也越來越突出。
比爾首先感到擔心的是大量冗員會敗壞公司的活力與組織。微軟公司初始階段有雇員100人左右。比爾曾宣稱,他的公司最多不超過200名雇員。
但現在比爾不得不重申:“我並不反對生產和人員的增長,但我認為增長速度不能太快。在目前情況下,我不想讓公司雇員超過1000人。”而在1986年3月,在微軟公司股票上市的時候,公司已有差不多1200人。
在一個大公司裏,最容易使人精神渙散的是缺少人情和關懷。在人員不斷增多從而造成心理渙散這一點上,既顯示出比爾敏銳的預見力,也表現出他能防微杜漸的本領。為了保持員工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比爾動了許多腦筋。
微軟公司在西雅圖的辦公樓已無法容納與日俱增的雇員。公司決定搬遷到10多千米之外的地方。在那裏,比爾買下18畝土地,加班加點地蓋了4幢辦公大樓。為使員工們可以瀏覽戶外四周碧綠的樹林,公司把大樓全都設計成X型。比爾要讓全體員工都能分享欣賞全美國最優美的西雅圖近郊景色的愉悅,讓人們心曠神怡,精神振奮。
比爾把全體軟件工程師集中到兩幢4層的樓房裏。那裏有全天服務的快餐店,供應全部免費的軟飲料;有開展集體體育活動的場所,如棒球場、足球場和排球場,而且所有體育活動統統免費。
公司早已作出規劃,要有寬敞的工作場所、足夠的辦公大樓和充裕的休息設施。原來預計在未來的25年內,在原有基礎上再新建3幢大樓。可是還不到一年,第五幢和第六幢就已破土動工。這兩幢尚未完工,第七幢又來了。
隻是第七幢修建得不太順利,因為它坐落在一片樹林裏。結果,第七幢還沒有來得及開工,便幹脆開始修建第八幢和第九幢。大麵積施工,成片的樓房建成,在6年時間內,微軟公司在4000多畝土地上就建成了22幢樓房,以致人們把這裏的街道稱為“微軟公司路”。
比爾在談到修建這麼多辦公大樓時說:“我們有這樣多的年輕人,他們在進大學前幾乎足不出戶,而現在又將他們帶到這幾乎是荒郊野外的地方,怎麼能不盡量讓他們感到舒服一些呢?說實在的,他們並不樂意老待在這個地方,他們需要交友、玩樂、活動。然而,我需要他們工作,需要他們幹得更好。”
比爾強調說:“我希望他們有一種歸屬感,讓他們明白,這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的。”
比爾既為員工們解決各種困難,又時時告誡他們,千萬不要驕傲,要保持清醒、冷靜和謙遜的作風。
微軟公司廠區原來沒有固定的停車場,誰先到公司,誰就能尋到一個停車的位子,連比爾本人也如此。
在公司股票上市以後,公司裏一下子增添了許多百萬富翁,不少人都因股票而大發其財。在微軟公司的停車場上,總是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轎車,保時捷、奔馳、法拉利等名牌車無所不有,即使董事會的車混在中間,也很難辨認出來。
比爾眼見雇員們的高級轎車越來越多,他的心反倒越收越緊。自從微軟公司的股票上市以來,公司裏許多人大發其財,他們的注意力顯然已經被分散了。他們常常用更多的心思去關心股票的行情,並且不斷滋生出驕傲和揚揚自得的情緒。
比爾憂心忡忡地說:“這實在叫人擔心!他們這樣做意味著什麼啊?!”
比爾反複警告他的員工,千萬不要被紙麵上的價值和財富迷惑!他非常嚴厲地指出:“這是愚蠢的!公司的股票固然具有高麵值,但高麵值常常是短暫的,是變化無常的。”
比爾對於微軟公司的巨大成功,有過細致的分析與總結。在一次邀請會上,他對自己建立企業文化、組織工作模式、開展經營活動等方麵的細節,作了中肯的闡述。
在微軟公司,建立了企業內良好的合作關係。這種合作非常方便而且十分融洽,部門之間、工作人員之間從來不設什麼關卡,也沒有煩瑣的手續;合作關係之方便有效,猶如朋友之間的互相支援。
在公司的最高領導層,隻有那麼幾名主要成員。微軟公司從來不設那麼多的副總裁,這已是眾所周知的。這使最高領導層不存在推諉拖遝的作風,辦事決策,雷厲風行。這是微軟公司的一個原則。
微軟公司共有9個部門,每個部門的組織結構都是相同的:一名產品部經理,一名開發部經理,一名程序經理,此外,還有一名用戶部經理。其中,程序經理是最為重要的職位,他要對產品的特性及其對用戶的吸引力負責。
微軟公司一向有重男輕女的傳統,在9個部門的經理中,隻有一位女性。這些人中一些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高學曆人士,另一些則是微軟公司曆年提升起來的。所有這些人,都具有與所管理部門相關的很高的專業知識和組織能力,能獨立操作,獨當一麵。這正如一台安裝得十分精密而且所有零件都具有高質量的機器,開動起來運轉自如,效率很高。
為了保證開發小組永遠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微軟公司采用了著名的達維利亞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的做法是:每6個月將對全體開發人員的工作進行一次檢查,其中,大約5%在工作狀況和成績方麵處於最後的人將被解職,另謀出路。
對這種做法,比爾解釋說:離開微軟公司,自然還有其他工作可幹,比如去波音公司或其他什麼公司。一些人還可以幹脆回東部去謀生。
開發小組從來都是較小規模的,人員不多但負有重任,永遠保持著隊伍精幹、效率很高的特色。
比爾認為,哪怕微軟公司再進一步發展壯大,他這一支應用程序的開發隊伍也不會擴充。微軟公司的機構擴充計劃中,開發人員隻有18個名額,而且還在做縮減的打算。而在蓮花公司,開發人員的隊伍多達120名。
比爾認為,這會導致互相扯皮、推諉和不負責任的作風。因此在開發人員隊伍的建設上,他的基本觀點是少而精。
微軟公司擁有一支高水平的“設計師”隊伍,當然,也僅僅是7個人而已。這些人專門從事的工作是:不斷提出新的見解,規劃新的技術遠景,乃至為整個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繪製藍圖。
這是一群具有遠見卓識的軟件高手,是電腦行業中的鳳毛麟角。不言而喻,比爾是他們中的“總設計師”。
對這7位“重量級思想家”,比爾總是格外偏愛,另眼相看。他們是微軟公司的精神台柱,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核心。其中包括微軟公司的戈登·萊特溫和“創收火山”、匈牙利計算機天才西蒙尼。
微軟公司把包括這些思想家在內的所有人員分成6個級別,即所謂采用10至15級的等級劃分法。如果一名程序員升至15級,他就是“重量級思想家”了。當然,一旦成了這類人物,公司的巨額股票分配也就順理成章地降臨到了頭上。
微軟公司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比爾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裏聚集了最優秀的幹才。所謂最優秀的幹才,便是他們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必須能持之以恒,必須擁有極高的智慧、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正確無誤的商業判斷能力。
比爾強調,在這裏,極高的智慧乃是關鍵中的關鍵。而比爾本人的使命,則是正確地駕馭這些英才,讓他們的才智得以全麵發揮,因為他認為,這些人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可以成倍地、成十倍地發揮出他們的才幹。他要求這些人每天一邊工作,一邊念念不忘:“我必須取勝!”
他們必須能夠迅速地轉換在工作和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這就是說,在周末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工作並非什麼稀罕事,這是微軟公司人所必備的一種素質。
作為微軟公司,它必須對所有的競爭對手施以無情的打擊。這其實是產生於激烈競爭中的防範心理。微軟公司擔心在商業上失去它的領先地位,因而不得不先發製人,以防患於未然。
微軟公司在商業競爭上總是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謹慎態度。比爾無法容忍失敗,所以他腦子裏一直考慮的是:有朝一日,誰將會取代我們?這也正是他千方百計要消滅每一個競爭對手的原因。
多年來,比爾對他手下的經理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諄諄告誡: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決不可以被勝利衝昏頭腦,要看清楚,四麵八方全是虎視眈眈的對手。
比爾對他們說:應當去了解他們,細致入微地了解他們,連他們的生日和孩子的名字都應當了解得一清二楚。
比爾希望,他手下的人們能夠像他自己那樣時刻保持警覺,而千萬不可有絲毫的麻痹大意。他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反複叮囑:“要多想想我們的競爭對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要認為我們已經占了上風,因此我們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不,這必將導致落伍,導致淘汰!”
事實證明,比爾和他的微軟公司在內部管理機製和對外競爭策略上的一整套做法,是科學、嚴謹、卓有成效的。微軟公司在世界電腦業界獨領風騷而又經久不衰,正是這種管理策略最強有力的注腳,正是微軟公司經營思想最生動的體現。
把目光瞄向中國
經過多年努力,微軟公司已在一些主要國家站穩了腳跟,在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荷蘭和瑞典都設立了分部。
比爾又把目光盯向中國。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20世紀90年代後,計算機市場有了急速的發展。1992年,微軟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代表處,標誌著微軟公司正式進入中國。
微軟公司的MS-DOS操作係統以及視窗10、視窗20和視窗30都在中國非常走俏。中國的計算機幾乎都離不開微軟公司軟件係統的支持。
進入中國後,微軟公司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比如開發本地化軟件版本,即中文版;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講座、研討會,為用戶提供全麵的服務;設立微軟公司大學和培訓中心,培養會操作微軟公司設備的人才;為微軟公司培養產品銷售方麵的人才;與中國的新聞出版單位合作,編發各種技術資料;與中國知名廠商合作從事產品的研究開發。
微軟公司的這些措施使微軟公司在中國的事業發展很快,也促進了中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
在推出Windows95之前,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計算機市場,進一步推進微軟公司在中國的事業,比爾決定訪問中國。
1994年3月21日晚,比爾以休假旅遊的名義來到中國。不過,誰都知道,比爾是到中國了解計算機行情來了。
他這次來中國隻帶了翻譯,沒有隨行人員。他一身美國流行的休閑時裝打扮,外套裏穿一件普通襯衣,著牛仔褲和運動鞋。
比爾一到中國,就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他畢竟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豪,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的總裁。
3月22日,比爾到中科院參觀,並同周光召院長會談。他在中科院參觀了語言識別係統,發現中國軟件工程具有極大的潛力,連聲稱讚說:“遠遠沒有看夠,很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同行的工作。”下午,比爾主持了一個軟件發布會,並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出的問題。
3月23日,比爾在早餐會上會見了10多位中國著名的軟件工作者。飯後,他到北京香格裏拉飯店做專題演講,題目是《20世紀90年代微機工業展望》,來自中國各地的1000多名電腦工作者出席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