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1 / 3)

報效祖國

我很欣賞香港人講的一句話:“力不到不為財。”通俗地說,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包玉剛包玉剛報效祖國心係祖國參政議政

包玉剛在他的財富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也同大多數企業家一樣,開始關心起政治來。本來從青少年的時候起,包玉剛就抱著一腔愛國之誌,隻是種種機緣,他被迫來到香港這塊英國殖民地。但他對祖國一直都是心存熱愛的。

由於包玉剛在國際航運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國首腦和大企業家的關注和讚賞。

英國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請他到別墅赴宴,詳細詢問他的經營方法。1981年,美國總統裏根舉行就職典禮時,特邀包玉剛作為貴賓參加。他的電話可直通白宮,隨時可與美國總統對話。

包玉剛經常向人宣傳他的一個論點是:

他的成功離不開香港特殊的經濟環境,香港的繁榮離不開內地的支持。作為一名海外華人,隻有中國強大,才能在國外感到光榮與自信。

因此,包玉剛雖然長期在海上經營他的航運王國,可他對國內風雲始終關注著。

多年來,隨著包玉剛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交友範圍也涉及世界各國的政治人物,可以說,有時他的影響力實際已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政界人物。早在1978 年,包玉剛趕往北京會見了國家領導人,從他回到香港後,包玉剛在多個場合講話時,都談到對香港前途的信心。

1981 年5 月12 日,包玉剛在與父親包兆龍去北京之前,他在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了一次講話。一開始,包玉剛就直截了當地說:“由於1997 年越來越近,有關在香港投資的問題最近就不斷惹起討論。盡管中國領導人就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聲明,但仍然有不少人關心香港的前途問題和對要求有關當局作出正式保證施加壓力。我個人傾向相信,中國政府通過言談和行動上的重複強調,已盡了很大努力,雖然在與條約有關的嚴格法律問題上仍然存有分歧,但那並不致影響香港現時和1997 年後的實際地位。”

這段話,表達了包玉剛對香港前途的樂觀,他認為:“不必擔憂香港前途,不必為租約問題過分憂慮……由於部分人士急欲要求看到香港問題的正式解決,我相信是可以找出一些方法去克服這些看來是棘手的,我卻以為這隻是表麵上的分歧問題,或者由雙方作出法理上的認同表示。如果可以那樣做的話,當然最好不過,但我個人對兩國政府最近就保持香港的現狀所表示的關注和興趣,已經非常滿意。我還相信,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要為一個16年後的日子過分憂慮。”

包玉剛向大家提議:“請諸位最好改變一下思想習慣,接受今天的現狀,不再對1997 年問題無謂地擔憂。這樣做的話,我們就能夠確保維持香港的現狀,同時激發起傳統上對這個地方的信心,這又可反過來幫助香港對中國提供利益,從而更能保證香港的前途。”

說到這裏,包玉剛突然間心情激動起來,他放下酒杯,走到一個高台上,朗誦起了中國詩人艾青寫的題為《香港》的詩句:

像捅開了一個螞蟻窩,

一派繁忙緊張的景象;

眾多的高層建築,

重重疊疊地矗立著;

好像有爐火在烤灼,

炎熱得喘不過氣;

好像攪拌機在操作,

喧鬧得令人不安;

擁擠得出奇!

但是,

在房子與房子的空隙處,

可以看見群山,

陽光照耀著山上的房子,

上空飛架著橋梁,

穿越雲間的電纜,

把遊客送上太平山,

而尋找歡樂的人們,

熙熙攘攘在海洋公園,

這兒原是一片海灘,

有月光下的幽靜,

漁民的小船,

停泊在蘆葦叢裏,

忽然被選中了,

成了進攻的堡壘,

於是,像奇跡似的,

出現了這個奇異的城市……

我要讚美的,

光芒四射的,

花一般的港灣,

幾百萬同胞生活在這裏,

工作和奮鬥在這裏;

你是祖國進出口的渠道;

你是貨物交流的場所;

你是友好往來的紐帶;

你是走向五洲四海的橋梁;

多少年來,你為祖國,

創造了難以估量的財富。

這個時候,包玉剛完全沒有一點商人的樣子,反而像一個充滿激情的詩人和熱情洋溢的演講家。以至於在後來,有評論認為:包玉剛在判斷時局和香港前景時,艾青的詩起了重要作用。

朗誦完那首感情飽滿的《香港》,包玉剛接著說:“這首詩給我的信心比任何其他的一些什麼論文、論證的一些結論大。那麼《人民日報》上發出了一些信號,香港還是有用的,對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離不開香港,同時香港也離不開中國,也離不開祖國。

“坦白說,我希望我們也能夠以詩句為其他地方作出同樣的感情流露,以表達我們對保持現狀能帶來好處的感受。相對來說,我會覺得這些詩句比大量的數字、專家的分析或外交上就這個問題發表的意見,更具保證的意義。

“4 月8 日,一家本地報章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篇社論,題為《剃刀邊緣上的一個舒適座位》。它指出我們部分的成功,可能應該歸功於香港的現狀仍懸而未決這個事實——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冒險和賭博,香港也就成為一個更快獲利和更可取的投資地方。由於我為人謹慎,對上述的看法就不敢苟同,但我以為我也寧願坐在一張不舒適的沙發椅上——由於不舒適因此我不會自滿自得,但那張椅最低限度要夠闊和夠舒服,使我坐下時不致受傷,令我感到如坐在家中。”

隨後,包玉剛目光變得深遠,他不由向人們回顧起香港這幾十年的發展曆程:“我們在香港經曆了很多變遷——由最初香港隻是一個頗為浪漫但艱辛的帝國前哨站,之後又成為許多被迫逃來的人士暫時棲居以待逃往其他樂園的火車站。

“今日的香港已經不同了——它已經成為過去30年來流入香港數以百萬計移民的一個真正家園和基地;他們的子女也願意留下來,或者出洋留學之後,很高興回來謀生。香港今日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輕易媲美的。雖然我們都喜歡慨歎香港的生活質量每況愈下,但我們必須承認,作為補償,香港又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撫今追昔,包玉剛又以自身的經曆,來證明香港是充滿前途的。他說:“盡管很多人談及1997 年後香港仍然會生存下去,但最能反映大眾感受的,卻是在香港的投資不斷增加。有關這方麵,我想你們其中必然有人會對我參與某些本港地產公司活動感興趣。

“讓我告訴你,我參與地產活動,並非因為我想與傳統的英資洋行作對,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數人一樣,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控製權從一個環節轉到另一個環節,或者從一個集團轉到另一個集團,隻是表示某些由於商業上成功帶來的資金需要另尋出路。因此,假如香港的紡織、船務或者銀行界收購其他地方的資產或企業,那也隻不過反映了香港的經濟力,以及我們已經進入了跨國企業的行列。”

最後,包玉剛條分縷析,向在座的人再次強調他對香港的堅定信念:

“我以為香港可以擔當的角色,遠超未來的16年之外,當然我們大家都要明白到自己的責任,努力去維持本港的進步、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

“我相信傑出和明智的香港政府會采納實際和自由的經濟政策,並且繼續了解到越來越複雜的城市居民的需要。

“我相信隨著時間的過去,其他國家會越來越盡力學習香港的例子。雖然我知道導致香港成功的因素不容易全部移植,但他們起碼可以學習部分香港成功的因素。因此,我相信透過在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收購和參與,香港的利益可以擴展至國際,而如果有任何障礙的話,我們會盡力把它掃除。

“最後,我也深信航運自由的邏輯,甚至今天的批評者,將來最終也會接納。”

包玉剛在外國記者俱樂部的慷慨陳詞,使中國共產黨高層對他另眼相看,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高層與包玉剛之間就有了更密切接觸。

包玉剛是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中獲國家領導人接見次數最多的人士。他和國家領導人不僅接觸頻繁,而且相交甚深,成為摯友。

在香港會德豐大廈18層,環球集團總部包玉剛的會客室,在整個一麵牆上,主人與各國政要會見的大幅照片分外矚目。

很多人對包玉剛與世界上這麼多的大人物成為好朋友感到羨慕和費解。

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包玉剛一語道破天機:“你和大人物接觸,人家的情形你要了解,談的時候,就可以有話題。當然,自己不能卑下;也不能太輕浮,令人討厭。這樣的原則,我相信是對的。而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立場弄清楚,一切有分寸,別人自然就會對你客氣了。”

為香港回歸出錢出力

包玉剛為了香港的明天,為了祖國的建設,不惜出錢出力,並樂此不疲,他說:“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這種信念而活。為了香港,為了祖國,我義不容辭!”

由於包玉剛在香港社會的重要地位和他與英國方麵的良好關係,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他在香港回歸中的作用,包玉剛的頻頻來訪成了中國政府了解香港情況和外界信息的一條重要途徑。

包玉剛與時任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每次到倫敦期間,都會與這位鐵娘子共進午餐及會談。

當年,撒切爾夫人還沒當首相時,包玉剛便已經和她的先生是高爾夫球場上結識的好朋友,隻要去英國,他們總會相約見麵;而在撒切爾夫人當選首相後,包玉剛也無須通過外交途徑,就可以直接拜訪首相夫婦。

有一次,包玉剛帶著自己的大女兒陪慶去見撒切爾夫人。包玉剛帶了一盒禮物,對撒切爾夫人說:“夫人,我送給你一份聖誕節的禮物。”

撒切爾夫人說:“不,不!我們做官的是不可以接受禮物的。”

包玉剛神秘地說:“夫人,您先不要拒絕,您打開,打開看看這是什麼。”

撒切爾夫人打開盒子,發現裏麵原來是一條普通的跳繩。

撒切爾夫人好奇地問包玉剛為什麼會送自己這樣一個特別的禮物。

包玉剛說:“送給您繩子,是希望您每天都能鍛煉身體。因為我每天早上都會跳繩,而且,跳繩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尤其是用這種繩子跳,您可以跳得很快。”

他這麼一解釋,撒切爾夫人笑了。

看到這位尊貴的夫人笑了,包玉剛這才說出了自己要送的真正的聖誕禮物。他說:“我今天真正的聖誕禮物是向英國的‘哈蘭德與沃爾夫船廠’訂了一條輪船,已經談妥簽約。一年後,請您主持下水儀式,為它命名,祝福此船。”

當時的包玉剛素有航運界風向標之稱。其他船東一旦得知他在英國造船廠訂了船,就會紛紛效仿,從而帶動已經僵化的英國造船業。不過包玉剛也直言:“訂這條船,完全是為了首相您呀!我手裏拿著英國護照,也有一份責任。但首相您要明白,這是我做的唯一一筆虧本生意,船隻造價的確比在日本高,時間又長,等於少做了12個月的生意呢。”

撒切爾夫人又高興又感動,欣然同意主持這艘船的下水儀式,而此時,包玉剛又說話了:“首相,另外有一個條件,我同時也在上海訂了一條同類的船,請首相您明年主持英國的船下水之後,就到中國去主持那條姐妹船的下水儀式。”

其中,包玉剛是想這位首相能去上海,從一個非官方的角度來認識中國,來看中國那個時候改革開放的前途在哪裏,潛力在哪裏。

此後,包玉剛還曾拜托美國總統裏根,請他轉贈撒切爾夫人一幅自己的書法,寫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這樣,包玉剛同時被中英兩個政府所看重,不可避免地成為“和事佬”。包玉剛以愛國愛港的立場積極參與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於是,他經常奔波於北京、倫敦和香港之間,與各方頻繁接觸、聯絡,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兩國領導人均有良好關係的包玉剛奔走於中英之間,穿針引線,傳遞信息,起到了他人力所難及的作用。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鄔維庸就曾說過:“中國、英國、香港三方關係以往一波三折,包玉剛是緩衝及中介角色,發揮了影響力。一句話起的作用往往超過10個人的意見。”

當時,許多人紛紛將資金外撤,逃離香港。作為香港舉足輕重的人物,包玉剛在記者招待會上的一番話,表明他對香港的巨大信心,他表示會變賣船隻投資香港本土,在香港引起巨大震動。

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的過程中以及兩國政府為香港問題進行的接觸中,包玉剛扮演了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角色。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前,中英雙方曾數次舉行高峰會議,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其間,包玉剛應邀出任顧問一職。

當中英就香港回歸問題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的時候,包玉剛多次出麵斡旋,他邀請撒切爾夫人以非官方形式訪問上海,並且參觀停泊在上海的船舶“世誼號”,這次事件使談判出現了轉機。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後,中英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此後,不少港人曾一度為所謂的“前途問題”困擾,包玉剛卻憑著對中國領導人的高度信賴,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一如既往地實施其“棄舟登陸”戰略,頻頻重拳出擊,在香港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活動。

控股香港地下鐵路和隧道,出任隧道公司主席;投資香港電力公司和《南華早報》;參股英資國泰航空公司,控股香港電車公司及天星小輪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