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初期會以理工科為主。這主要是為了配合當前的需要,搞四化主要是依靠科技,所以準備先搞好理工科,學生畢業出來,可以為開發寧波作出貢獻。
寧波是一個寶地,北侖港不會淤塞,又是一個深水不凍港,船舶位充足,每天吞吐量可達億噸以上。而且北侖港的擴充潛力很大,將會是我國對海上貿易重要的港口之一。寧波還有輕、重工業,都需要人才。
寧波大學的設立,可以為解決人才問題而貢獻力量……至於擴展為綜合性大學,在後一階段將逐漸促成。
1985年10月29日,舉行了寧波大學奠基典禮。
包玉剛在奠基典禮上飽含深情地致辭:
這次回來,我們辦了4件喜事:前些日子為北京兆龍飯店剪彩;前天為上海交通大學兆龍圖書館落成剪彩;昨天為家鄉的兆龍學校落成剪彩;今天為寧波大學奠基。我們包家要為祖國、為家鄉多作貢獻。
1986年11月25日,包玉剛出席了寧波大學開學典禮。
寧波從此結束了沒有綜合性大學的曆史,也圓了幾代寧波人的大學夢。
拜師母建中興中學
1984年10月,包玉剛回到故鄉寧波鍾包村祭祖,他從老宅出來之後,又去看了兒時就讀的中興小學。這座名噪一時的名校還完好地保存著。幾乎是包玉剛讀書時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
回到家鄉後,包玉剛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裏的教育還比較落後。於是他感到了一種責任,一種振興中國教育事業的責任。
包玉剛說:“一位教育家說過: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必然重視教育,否則隻能叫作政客;一位偉大的企業家,他必然致力於智力的投資,否則他隻能成為過眼雲煙的失敗者。”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他雖然不是政治家,但卻想成為一位實實在在的偉大的企業家。
包玉剛很重視教育,即使在初到香港的困難時期,他也把女兒送進了最好的學校去讀書。女兒後來也全部都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大學學習,包玉剛深感欣慰。
包玉剛為什麼熱衷於在家鄉辦教育?葉澄衷是影響人之一。
近代寧波幫先驅葉澄衷先生在事業有成後,悟出了一條道理,他說:“興天下之利,莫大於興學。”1899年在上海虹口出銀10萬兩興建澄衷蒙學堂,這就是後來的澄衷高級中學。1902年,在家鄉鎮海莊市斥銀30000兩創建葉氏義莊,1903年建義塾,這就是中興中學的前身。兩所百年名校,培養了大批人才。
所以包玉剛致力於辦學,並不是一個偶然的決定。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包玉剛對少年時代的恩師始終銘記不忘,當1984年一踏上故鄉的土地,就在中興小學的王爾功、阮維肇、曹世豪、莊修之4位同班老同學陪同下,想看望他的恩師支家英——這位當年選他當旗手的老師。
可惜這位可敬可愛的老師已謝世多年,師母尚健在,已是86歲的高齡,卻耳聰目明,很有精神。
包玉剛見到師母,他非常高興,猶如見到恩師一樣,恭恭敬敬地給師母三鞠躬。在師母房間裏,包玉剛看到了支老師的遺像,他虔誠地雙手合十,畢恭畢敬鞠躬。
50餘年後的今天,包玉剛看到老師遺像,不禁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他心裏默默念叨:“啊,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中興母校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沒,我們敬愛的老師多已長眠地下。但他們的教誨永留心間。他們創建的母校要恢複,要讓中興重放光彩。”
包玉剛在即將離開師母家時,他對師母說:“您老有話,就對學生說,能辦到的,學生一定盡心盡力去辦!”
師母抹了一下淚水,笑了:“我沒啥要求,中興也停辦多年,這次二哥(指包玉剛)你把學校重新來辦一辦吧!”
包玉剛含笑點頭說:“師母,您老人家放心,學生一定盡力恢複中興母校,感謝恩師和母校師長對學生的教誨、栽培。”
包玉剛離開師母家便和幾位同學朝中興學校舊址——葉氏義莊走去,路上,船王對王爾功、阮維肇、曹世豪、莊修之4位同學說:“我個人意見,中興母校新校址就設在葉家旁邊,土地由你們4位負責征用,錢由我們這些香港校友出。”
4位同學都笑了,齊聲說:“好。”
1984年11月,就在包玉剛離開故鄉回香港不久,第四屆中興校友會籌備會以王爾功、阮維肇、曹世豪、莊修之4人的名義,向旅港中興校友發出恢複中興學校的倡議。
包玉剛接函後異常激動,當即回函:“來函述及中興母校之議,不勝欣慰,我對此深寄厚望。”
1985年2月10日,中興學校第四屆校友會和中興學校籌建委員會,相繼在上海南京東路的和平飯店宣告成立。
在校友會上,這些兩鬢已經斑白的老同學真是感慨萬千,即興賦詩一首:
少年歲月賽黃金,黃金哪比同窗情。
老來從容憶少年,喜展藍圖畫中興。
這首詩道出了這群老同學重逢共商複校的喜悅心情。
恢複中興中學的消息,猶如一陣春風,吹醒了旅港中興校友那份沉睡多年的母校情。
連續三屆任香港寧波同鄉會會長的包從興,是一位蜚聲海內外、德高望重的企業巨擘,聽到中興複校的消息後,主動擔負起聯絡旅港校友的重任,發起認捐複校資金工作。
邵逸夫學長、包從興學長和趙安中學長以其子名義各捐100萬港元,葉謀彰學長捐50萬港元,其餘由包玉剛學長捐資650萬港元湊足1000萬港元建造中興中學。
1986年10月26日,中興中學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
由於包玉剛等中興旅港校友的大力支持,1987年9月百年中興重新拔地而起,並由原來窄小破舊的小學擴建為一所環境幽雅、設備齊全的中學。
在中興中學的落成典禮上,包玉剛以一個老校友的身份語重心長地對新一代中興學子說:
希望你們好好利用這所設施完備的學校,接受各位師長的教導,刻苦學習,使自己打好基礎,成為有用的人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那位當年曾創辦中興學校的葉公澄衷如果在天有靈,也該為中興學校有包玉剛等這樣的學子而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包玉剛除捐資創辦寧波大學和中興中學外,還捐資數百萬元,與其他中興學校校友一起,恢複了鎮海小學,並新辦一所兆龍小學。
包玉剛在香港寬敞明亮的會客廳裏,牆上掛著一副條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有人曾就這個條幅問過包玉剛:“你掛這個條幅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包玉剛凝眸沉思了片刻,說:“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必須要有優秀的人才和先進的科技作為支撐,培養人才更是刻不容緩,因而教育方麵是首先的基本工作。寧波是全國14個開放港口之一,興辦大學是一件十分急切的事。而小學、中學又是大學的基礎,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高樓大廈是造不起來的。我們捐資一所大學,恢複一座中學,新辦一個兆龍小學,其目的和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包玉剛深沉地歎了一口氣,話鋒一轉:“我非常懷念我們的中興學校,與附近幾所規模較大的同類學校相比,無論教育質量和學生學習程度,幾乎要高出一年光景,方圓十幾裏的學生家長都特意送子女到中興上學。”
勤儉持家報效祖國
包玉剛是一個生性節儉的人,不會亂花一分錢,但他卻絕不是一個吝嗇的人,該花的錢絕對不會手軟。這一方麵得益於包玉剛從小所受的教育。
包玉剛家庭有做生意的傳統。而包玉剛的家族觀念很濃,對父親包兆龍從來都沒有說過一個“不”字,甚至到了敬若神明的地步。
無論在生意上還是在家庭中,包兆龍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包兆龍治家很嚴,對子女嚴厲中透著慈愛,他謹慎而正直,從小就教育子女後代要獨立自強,靠本事吃飯。
包玉剛成為富豪之後,財富越積越多,但包兆龍卻沒有恃財傲物,仗勢欺人,相反,他時時處處以身作則,仍然保持著勤勉節儉的生活作風。尤其是在穿著方麵,他從不追求名牌,一件新衣往往穿到後領都磨破了也舍不得扔掉。
包兆龍生前立下遺囑:去世後把自己穿過的衣服送給子孫們留念。當他逝世後,子孫們接過一件件衣領袖口都磨破了的衣服,不禁淚如泉湧。
包兆龍就是這樣教育兒孫們不要忘記中國人勤儉樸實的生活美德,不要忘記創業的艱辛。
包玉剛在父親的言談行為教育下,對女兒們要求也很嚴格,甚至表現得有些高壓。包玉剛認為,對下一代的溺愛會毀了他們,他對後輩最大的希望是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
包玉剛把4個女兒送進了能找到的最好的學校,中學畢業之後,他讓她們在美國選擇一所大學繼續深造。
包陪容在海外念大學的時候,包玉剛經常找她談心,一再囑咐女兒:“要永遠牢記我們是中國人。要努力工作,當人們對你微笑的時候,你要知道,那隻是因為你是船王的女兒,不要自視太高。要永遠牢記自己的民族,牢記自己的民族文化。”
包家家風節儉,即使成為香港富豪之後也不曾改變。但包家姐妹沒有覺得可恥,反而覺得很自豪。包玉剛隻容許女兒們每一段時間擁有一雙鞋。
他經常教育女兒們:“人們都以為寧波很發達,其實寧波人很節儉,也不怕吃苦。你們的鞋全是你母親一針一線做的,鞋裏用的全是碎布。咱們老家有句話,‘寧波女人十個指頭,都是做鞋時被刺破過的’。”
包玉剛有一個習慣,每逢新船下水,他都會邀請各地的政客、夫人、公子、小姐參加擲瓶下水禮。撒切爾夫人、安妮公主、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都是他經常邀請的嘉賓。因這個擲瓶儀式是商界中很隆重的典禮,這些知名人士的光臨,自然會為典禮增色不少,而包玉剛也一定會送上極厚極貴重的禮物。
包陪慶21歲生日那天,正好趕上包玉剛有一艘新船下水,於是她就請了幾個朋友到父親的公司參加新船剪彩儀式以慶祝自己的生日。包玉剛知道之後,硬是把這些邀請取消了,他對女兒說:“這艘船不是我賺回來的。儀式是屬於公司的,是用來招待公司客人的,你對公司沒有任何貢獻,因此無權利用公司的儀式來為你慶祝生日。”
包陪慶當時委屈地哭了,並說父親“不近人情”,但後來,她慢慢地記住了包玉剛的話,做人應該公私分明,不能因為自己是船王的女兒而搞任何的特殊。
包玉剛與各國政客都有來往,但包玉剛送給他們的禮物卻是一條繩——一條他用來鍛煉身體的繩。深諳社交之道的包玉剛笑稱:“我覺得,沒有什麼比送繩更特別和更有意義的禮物了。”
當然,這隻屬於一種生意場上的表麵“手段”,而送給各國政要的最好禮物是包玉剛的輪船訂單,因為它能推動該國工業的發展,擴大就業機會,無疑為這個國家解決了最令政治家們傷腦筋的問題。
對於中國,包玉剛也采取了同樣的策略。他先向中國訂造了相當數量的一批輪船,這一舉動曾引起國際航運界的關注,中國的造船業也因此而蜚聲海外。
與此同時,包玉剛還想出了更能幫助中國走向富強的方法——幫助中國興辦實業。
包玉剛的家鄉寧波北侖港是一個天然良港,海域遼闊,港域水深達20 米以上,而且不凍不淤,能停泊10多萬噸的巨輪。
孫中山當年視察寧波時,被北侖港的優越地理條件吸引,稱之為“東方大港”,並想把它建造成一個“東方鹿特丹”,但後來因財力不足而作罷。
一位日本專家偶然路過此地,他驚歎於深不見底的碧波蕩漾的海域,認為這是“中國港口的皇冠”。
包玉剛多年經營航運,對港口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當他知道家鄉寧波居然有這麼一個寶地,便迫不及待地前去觀看。
包玉剛一看之後,立刻被這個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良港吸引了,他說:“寧波的港口是中國最有前途的港口,今後在亞洲和全世界也將占有重要地位。有了這樣一個港口,寧波的經濟建設前途無量。”
包玉剛相中了北侖港,並決定把這兒開發出來。他說:“我計劃建造一個可駛入30 萬噸輪船的港口,在此基礎上搞一個20 平方公裏的開發區,並利用其港口條件,辦一個大型鋼鐵企業。”
1985年11月,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並以國務院名義聘請包玉剛、盧緒章為顧問,小組職責是研究協調寧波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這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包玉剛對這個協調小組興趣極大,用他的話講,協調小組等於在寧波和北京之間架起橋梁。他欣然表示:“我當顧問,我跑腿。”
從此,包玉剛為開發寧波而奔波於香港、北京、浙江之途,為推銷寧波形象,往返於歐、美、亞洲之間,風塵仆仆,不辭辛勞。他頻頻向各國首腦與實業界人士介紹北侖港的優勢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希望他們到寧波考察投資……
為此,外國朋友戲稱包玉剛為“寧波大使”。
為家鄉的發展,包玉剛樂此不疲,他一再表示:“寧波的事,也是我的事。”
經過包玉剛的斡旋,英國等國的公司紛紛組織代表團到寧波進行實地考察和可行性研究,並同中方進行了多次正式會談。
1986年10月15日下午,由包玉剛主持,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代表和英國戴維麥基公司代表在上海和平飯店簽訂了關於中外合資寧波北侖鋼鐵廠項目協議……
包玉剛報效祖國、支持家鄉發展計劃的夢想慢慢地都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