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來自地球?來自火星?抑或其他星球?目前人們不得而知。美國宇航局的發現是一條有價值的線索,等待著專家順藤摸瓜找到真相。火星危害地球人
美國航天總署的科學家們正在加緊研究特別的措施和技術,以防外星病毒浸入地球。這是美國科學家們著著實實要解決的一個大難題。他們最害怕的,就是那些受汙染的火星土壤和岩石的標本會給地球帶來致命的病毒。美國航天總署現在所要做的是:如果所采集的火星標本裏包含有人類所無法戰勝的外星病毒,那麼決不允許它進入地球。
按照目前的航天計劃,火星的標本將分成四步才能送回地球:首先是今年的“發現者”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且放出一輛名為“漫遊者”的探測車;第二步是2001年,一輛火星登陸車在火星表麵堆集火星岩,另一輛火星登陸車則在2004年隨同“火星勘察者”號火星飛船在火星表麵著陸,開始把第一輛登陸車所堆集的岩樣全都裝在容器裏;第三是2008年,第三艘火星飛船在火星表麵著陸,搜集裝有標本的容器,然後回到火星的軌道上繞行:第四步是第四艘火星飛船前去接應,然後帶著裝有標本的容器飛回地球。
對這個重量隻有500克的火星標本,科學家們如臨大敵。美國航天總署火星探測計劃的設計者馬克.阿德勒說:“我們不得不像對付‘埃博拉’病毒一樣對付火星的標本。我們冒不起任何的風險。在得到確證前,我們就一直把它視為危險的物質。”具體的安全措施包括:在火星表麵就把標本密封入兩個特殊的盒子裏,用爆炸性焊接法將其焊死。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時候,遙控火星登陸車這時才會把兩個容器放人返回的火箭內,並且始終對其進行監視。阿德勒說:“如果有跡象表明這兩個容器哪怕隻有一點點不密封,那麼我們會毫不猶豫地讓整艘飛船改變航向飛向太陽。”如果一切都能按計劃實施的話,那麼無人駕駛宇宙飛船就會降落在猶他州偏僻的航天實驗場上。這時,機器人就會被派去檢查標本,然後把它們送到一個專門設計的“火星生物消毒”實驗室裏。這時,強大的計算機將會對這些標本進行長達幾個月的分析,直到確保它們對人類無害為止。同時也會進行是否有火星生命的化學和物理分析。月球之謎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對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46億年前,與地球一樣是宇宙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從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陽神號幾次帶回的數據顯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範圍,因而才意外地納入地球的軌道。但也有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種說法。
月球較地球古老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還要老。太空人攜回的月球岩石,已被測定有43億年至46億年的曆史,這已相當於太陽係的曆史了。
土壤比岩石更久遠
美國太空人首次登陸的“寧靜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遠。據分析,兩者相差10億年之久。由化學分析顯示,月球上的土壤並非由岩石演變,可能來自別的地方。
受撞擊會發出巨響
太陽神號在探月時,月球登陸艇和火箭返航時,都會撞到月球表麵。但每次都會使月球像大銅鑼或大鍾一樣響起來,阿波羅12號探月時,月球的回聲還持續了4個小時,目前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夠解釋這種現象。
黑影區有稀有金屬
在地球上看月球時,會看到有些黑影,太空人登陸到這個平原狀的黑影區時,發現很難在它的表麵上鑽孔,經研究這裏的土壤樣品中含有金屬元素如鈦、錇、釔等,科學家們為此感到十分驚異,因為這些金屬元素要在相當高的熱度——攝氏6000度以上才可能熔化,並與周圍的岩石混合在一些。
純鐵粒子不會生鏽
宇航員們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品中,都含有純鐵的粒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純鐵粒子並非來自隕石。有專家報導,這些純鐵粒子帶回地球後,好多年都未生過鏽,純鐵不生鏽在科學界還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
表麵光滑如鏡子
月球表麵不少地方光滑如鏡。好像被什麼不知來源的酷熱“燙”過了一樣。專家們分析說,這兒並非是由巨大的隕石撞擊而造成的,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太陽爆發出來的高熱才是主要的因素。
具有磁性使人震驚
早期的月球研究,都說月球上沒有磁場,近年來在分析月球岩石後,才知道它有強烈的磁性。然而月球的岩石真有磁場,則應有個鐵質的核心才對,但現在的資料又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巨大的熱核心不可能存在於月球的裏麵,也不可能從地球上的磁場獲得磁性,因為月球若要從地球上獲得磁性,就必須很接近地球,果真如此,它恐怕會被地心力弄毀了。
外殼底部的濃縮物
太空探測帶回來的資料顯示,月球的外殼底下有大塊的濃縮物而且還有一股吸引力,太空船飛過時禁不住要傾斜。科學家隻知道這些濃縮物是一種又重又密的物質,其餘就一無所知了。小行星闖大禍
6500萬年前的天體大衝撞比起發生的彗木相撞規模要大得多,對於地球來說,造成的後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不僅恐龍在地球上消失了,同時滅亡的還有翼龍、蛇須龍、魚龍等爬行動物,以及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中生代末地球上有動植物2868屬,到新生代初僅剩1502屬。75%的物種滅絕了,這是真正的生物界的大毀滅。不僅如此,地動山搖的災變對地質海洋和氣候也都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先看地質變動。地殼受到小行星猛烈衝擊後,破壞了地殼構造的均衡性。一般情況下,地殼各點受的力相等,地殼穩定,相安無事。當這種平衡被破壞後,地球必須重新調整——一係列的造山運動和構造運動開始了。
向南美板塊擠壓,形成美洲最高山——安第斯山,這就是地質上有名的“喜馬拉雅運動”。
再看氣候的變遷。以前,沒有大山和高原時,冷空氣和暖空氣暢通無阻,全球溫差不大,氣候暖濕,到處是繁茂的植物。自中生代以後,大山高原拔地而起,南北溫差越來越大。中部地區出現大麵積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氣候格局的變動,使得生物分布也改變了,造就了一些生命力更強的哺乳類和鳥類。靈長類的祖先就是在這次大劫難以後誕生的。可見,環境的惡化,對生物進化是一種催化劑,它雖然是恐龍時代的結束,卻是高等動物——人類出現的前奏。
我們的地球是在漸變和災變演化過來的,漸變是緩慢的變化,是宇宙中任何星體共有的規律,也是地球自身演化的基本規律。但古生物和古地質在短時間發生的巨變現象,用漸變很難解釋,滄海桑田,生物滅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地球而言,就是“災變”。
20世紀80年代以來,宇宙天體碰撞學說風行一時,科學家開始相信,在地球曆史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與碰撞密切相關,這些事件的爆發造成了地球環境的災變,從而導致了生物的大規模的絕滅。這種絕滅又為生物的進一步進化鋪平了道路,一些生命消失了、衰落了,另一些生命誕生了,進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