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如何防範地球遭撞擊
設想未來某一天,一個巨大的天體向地球飛馳而來,人們該采取何種措施呢?小天體撞擊地球已經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科學家們比較一致的認識是:對地球威脅最大的是那些數以千計的近地小天體。它們主要是小行星、彗星以及它們拋灑在軌道上的碎塊,此外還有流星體等,它們是人類的天敵,要隨時監視它們,想盡一切辦法控製它們,決不可掉以輕心。
我們要做的工作是:
——建立小天體檔案,把所有直徑大於1公裏的近地小天體的全部數據編製成觀測表,登記在案,加強觀測和監視。
——篩選出有危險“企圖”的近地天體,及時探討如何有效預防和攔截措施。
——建設“空間警戒網”。準備在全球範圍內建立6架專用於小天體觀測的天文望遠鏡。望遠鏡口徑不小於2米,首先尋找和監控可能在下個世紀“騷擾”地球的近地天體。
——研究和實施攔截、擊毀、改變小天體運動軌道的高超技術。辦法是:給小天體一個垂直於它運動方麵的橫向速度,這個天體就不會再按“危防曆程”運行了;也可以采用爆炸的形式打掉小天體,但也有科學家不讚同此做法。
——重要的是給出近地小行星的預警時間,使人類有可能作好充分準備來避免。
進行這項工作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喚起全世界的注意,集中全人類的智慧,參與到保衛地球的行動中來。
1993年4月,天文學家們特意在意大利的埃裏斯召開專門國際會議,共同討論了小天體可能撞擊地球的問題。會議通過並發表了《埃裏斯宣言》,受到了很多國家和組織的重視和關注。
防衛策略之一:使其偏離原軌道
防範空間來犯者,首先測定潛在撞擊物體的位置並掌握他們在地球附近的活動。隻需一個很小的衝力,就可改變天體的運行速度,即可使小天體偏離原來的軌道,它們就不會同地球相撞。使其在衝擊地球前幾十年就推出原來的軌道。改變天體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其質量來實現。具體辦法有二:
1激光束。通過一種巨大的激光裝置,它能把極大能量投射到危險天體一側。激光束使被投射一側表麵溫度急劇升高,使它裂開並最終分離出來,這樣就減少了天體質量,從而改變其運動速度和軌跡。當然這種技術要求,目前實難達到。
2質量轉移器。想法在危險目標上安裝一台質量轉移器,讓其在上麵不斷挖掘礦物,並不斷拋入太空並持續數年或數十年,最後達到減小其質量和改變其軌跡的目標。
當然,這種機械任務對目前來講,實屬難度太大。
防衛策略之二:在目標上空引爆核彈
該措施是在目標物上空幾百米處引爆一枚核彈。可使用一個巨大的俄國發射裝置裝上美國核彈頭的攔截導彈射向目標上空。
該辦法的原理同前麵講到的“激光束”一樣,炸彈的能量使目標物一側急劇升溫使之分裂。
科學家們計算了各種可能性:其當量達到1萬噸(可偏轉1公裏直徑的物體),大到1000萬噸(可偏轉10公裏直徑的物體)。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最節能的,使潛在殺手發生偏斜的手段。
防衛策略之三:粉碎來犯者
想避免宇宙大碰撞,看來最有效的辦法是摧毀來犯者。但是,嚴重的問題是這類爆炸勢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巨大的、無法預測的碎片。為了摧毀撞擊物,爆炸必須使每個碎片小於10米,以確保它們在地球大氣層中全部燒光。想要取得效果最大的爆炸,最好的辦法是把爆炸物深深地埋置於撞擊物的內部。這種技術要求性能良好的深埋裝置(目前尚未發展這類產品),也需要炸毀天體所需的巨額能量。一枚百萬噸級的核彈頭能摧毀一個750米直徑的球體,與偏轉辦法相比,粉碎行動不僅危險得多,所耗能量之大也無法比擬。
防衛策略之四:“以毒攻毒”方案
此方案,又稱“靈巧卵石”計劃。
這一計劃堪稱是爭議中的星球大戰計劃“靈巧卵石”的老大哥。它建議把體積很小的小行星準確地引入地球軌道,用它們攻打一顆較大的小行星。這一辦法純屬異想天開,但尚未經受過認真研究。紅色飛球之謎
1986年2月28日19時55分,俄羅斯遠東小城達利涅戈爾斯克的居民們,親眼目睹了一場空中奇觀:一個從西南方向飛來的有點發紅的飛球,橫貫該城上空,隕落在市郊的一個叫“611高地”的山頂。它飛行時與地麵平行,無聲無息,而且不留任何痕跡。
離飛球最近的一個目擊者當時正在汽車站等車。飛球從他頭頂掠過。機械師B·坎達科夫說:“這個飛球的直徑看上去約2~3米,呈球形,既沒有突出部分,也沒有凹陷部分,其顏色恰似燒得有點發紅的不鏽鋼。”
當時正巧有兩個班的中學生從不同角度目擊到飛球由始至終的行蹤:飛球最初從該城西南方向飛來,飛行時平行於地麵,然後緩慢上升,後來又下降並向北運動了6次,續飛時間長達1小時。當飛球接近611高地之前作了個向上仰飛,然後便俯衝下去,一頭紮到懸崖上,其隕落傾角60°~70°。
許多目擊者在飛球隕落前都以為它落地時一定會發生一場爆炸,可出人意料的是:隻有一個目擊者聽到輕微而低沉的撞擊聲。飛球隕落時將突出的懸崖撞碎一塊,碎石四處飛濺,懸崖上受撞擊的岩石急劇變熱發光,其光亮度與高壓線短路或電焊時產生的弧光相似。
事發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派出一個科學家調查小組趕赴飛球隕落現場,進行了為期兩晝夜的調查,並對天降飛球事件提出種種推斷和假說。
有人認為,這是自然界中產生的一次極為罕見的球狀閃電現象,但至少是一次線狀閃電。還有人認為,它是一顆年久老化脫軌的人造衛星,掉入大氣層燒毀後墜到地上。另一些人推斷,這也許是運載火箭與星體分離後墜入大氣層燃燒變成火球掉到地上的。但一些權威學者卻傾向於這樣一種觀點:天降飛球很可能是外星智能生物失控的一個裝置。
對611高地飛球隕落現場的詳盡考察發現,現場內散落著總重約70克的鉛合金球粒,它們被濺入散落在現場的岩石碎塊和附近的岩壁中,還有些鉛粒被埋在灰燼和泥土裏,小鉛粒的直徑為0.5毫米,大的可達3~6毫米。
在現場發現的鉛粒中,有4顆呈邊緣鋒利的不規則六邊形,重量最大的約2克。看上去這是些熔化過的金屬,其形狀與結晶鉛毫無共同之處。大部分鉛粒呈水珠狀,這說明,鉛粒是從地球上空的一定高度熔化後散落下來的。
鉛粒的成分較為複雜,許多鉛粒是純鉛,而也有些鉛粒的主要成分不是鉛,卻含有許多雜質,還有些鉛粒卻很像易熔合金。化驗鑒定表明,其中一顆小鉛粒中含有4~5種元素,而另一顆小鉛粒則由8~17種元素組成,其中有稀土元素鑭、鋯、鐠、銫、鉬、鎢……甚至還有釔,而大部分成分是堿——鈉和鉀。然而,在現場以外卻什麼也沒發現,隻能說明這些小鉛粒隻來源於那個隕落的飛球。從現場收集的90%的小鉛粒都呈球粒狀,這說明,隕落物的燃燒過程不是在地麵進行的,而是在高度不低於1米的近地上空。
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小鉛粒都具有通向其內部的小孔,這些小孔是否是人為的機械加工而成,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這些球狀鉛粒看上去恰似從工業等離子金屬表麵噴塗裝置中噴出的。由此可聯想到,這些鉛粒可能是從某種等離子裝置中噴出來的,抑或是從發動機中噴出來的。鉛粒內部的小孔很可能是靠其內部沸騰金屬的“爆炸”而外表迅速冷卻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