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現場還發現了總重約30克的小鐵珠,直徑2~6毫米不等。同時還發現一塊總重850毫克最大的凝聚物,它是由4塊燒焦物質組成的。絕大多數小鐵珠呈水珠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小鐵珠並非是用普通工具加工能製造出來的,隻有用目前世界上最堅硬的金剛石刀具才能征服它。最初,研究人員試圖用普通工具將小鐵珠砸碎,以便進行光譜分析,但未能成功。於是,又用鑽頭去鑽,也沒鑽動。後來改用銼刀對其加工還是不行。最後,用金剛石工具,費了好大勁兒才對其進行了強行加工。

在現場發現的第三種物質是“網狀物質”。這種物質因充滿各種各樣類似海綿的小孔,故得此名。這是一種黑色發脆的類玻璃物質。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化學研究所的碳專家庫裏科夫驚歎道:“這到底是何物?眼下真令人費解。它像碳素玻璃,但生成條件卻尚不確知。它有可能是在普通火災中生成的,但也可能是在超高溫條件下的產物。”考慮到空氣中的碳與孤立存在的金屬原子分合的可能性,這種“網狀物質”在一種材料中具有一係列重要性能。實驗結果表明,“網狀物質”經過液氮的“沐浴”後會被拉向磁鐵一方,即表現出與玻璃隕石相似的超順磁特性,在常態下能生成絕緣體,稍一加熱可生成半導體,若在真空中加熱則生成導體。盡管“網狀物質”的外表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本不發生變化,而且既不熔化,也不氣化,即便在高濃度強酸中也不溶解。

這種“網狀物質”在真空中雖能耐受住3000℃高溫,可是,在空氣中溫度一旦達到8900℃就會燃燒。它還含有金、銀、鎳、鑭、鐠、鈉、鉀、鋅、鉛、釔等元素。

最令人費解的是,對“網狀物質”進行真空加熱後,它內部原先所含的金、銀和鎳不但突然不翼而飛,而且又神奇般地出現了原先所沒有的鉬元素。火星上的秘密

火星,在半徑至少60億公裏的太陽係範圍內,跟地球一樣是一顆行星。它直徑6千8百公裏,幾乎隻有地球的一半大,質量是地球的11%,在離太陽平均距離2億2千8百萬公裏的橢圓形軌道上繞著太陽運轉,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687天。火星的自轉周期比地球多37分鍾。更有趣的是它也是側著身繞著太陽旋轉,自轉軸與軌道平麵的夾角為25度,結果就和地球一樣有著一年四季的變化。

早在三百多年前,有人就首先發現火星的兩極有“極冠”,夏天它會收縮變小,冬天它又擴大地盤。極冠很象是覆蓋在火星兩極的冰雪。如果是這樣,那麼它就是火星上存在著眾多水分的證明。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夏帕勒裏用望遠鏡看到了火星上密布著有規則的線條,他把它們稱為天然的水道——河渠。這個名詞後來被錯誤地翻譯成“運河”。到了20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洛威爾又把這些線條繪製成詳細的火星河網圖,並且大肆渲染,說這些線條是火星上智慧生物開鑿的水道。為的是用來引極冠之水去灌溉沙漠裏的農田!

事實上,火星上有“運河”的說法始終沒有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甚至有沒有這些線條都使人懷疑;有些天文學家盡管作了很大的努力,還是沒有能夠肯定地見到它們。

好多年過去了,人們始終沒有得到一點關於火星上存在著智慧生物的證據,也沒有任何一個天文學家敢於認定在火星上有高度進化了的生命形態。

但是這並沒有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級生命的可能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觀測結果告訴我們,火星上有一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另外也有氧氣和水分,盡管數量很少。火星溫度很低,但是並沒有低到生命不能生存的程度。有人還在實驗室裏作了實驗:某些苔蘚類植物和微生物,能夠在模擬火星溫度和大氣的環境中生活和成長。

到了20世紀60年代,空間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探索火星的嶄新機會,使人們有可能發射宇宙飛船奔向太空,到火星那裏去進行近距離考察,甚至直接降落到火星表麵,以便最終揭開火星上有無生命的秘密。

1964年,美國發射了“水手4號”飛船,在離火星表麵大約1萬公裏的高空掠過,發回了22張照片,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火星。觀察表明,火星表麵被隕石撞擊得坑坑窪窪,荒蕪而原始,幹燥而冰冷。

五年以後,“水手6號”、“水手7號”兩艘飛船接著出發,飛到靠近火星三千五百公裏的範圍裏偵察,除了拍攝200多張照片外,還進行了複雜的科學測量。從飛船發回的照片來看,並沒有給人們帶來令人鼓舞的新消息,相反,火星上的實際情況似乎比人們預想的還要糟:大氣更稀薄,溫度也更低;極冠不是水凍結成的冰雪,而主要是二氧化碳冷凝的幹冰。

又過了兩年,“水手9號”開始遠征了。1971年11月13日,它作為另一顆行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離火星表麵隻有1280公裏的軌道上飛行,拍攝了7000多張照片,進一步證實了以往多次考察的結論:火星上並沒有江河和湖海,像撒哈拉沙漠那樣幹燥,像南極洲那樣寒冷;火星大氣極其稀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還有極少量的氮、氬、氧和一氧化碳等等;氣壓隻有地球大氣壓的二百分之一,水在這樣低的氣壓條件下不可能以液態存在,也不會下雨降雪;縱橫交織的“運河”不過是大體上排列成行的間隔很近的火山口和黑斑;水蒸氣的含量比預想的還少,即使豐富的地區也隻有地球上大氣裏水蒸氣含量的千分之一;這裏有高峻的火山,有的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幾倍。

但是,“水手9號”也發現了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火星上雖然沒有“運河”,卻存在著很長很寬的幹涸河床,最大的一條竟有200公裏寬,1500公裏長!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水怎麼能有河床呢?這是不是說明:盡管現在的火星大氣稀薄,缺氧缺水,暴露在紫外線、宇宙射線和隕星體轟擊的威脅之下,可是在曆史上,也許由於火星傾斜角度的變化,也許由於太陽輸出能量的增加,更可能是由於火星曾經非常活躍,火山活動強烈,把內部大量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噴射出來,它也曾有過一個具有正常氣壓和豐盛水分的溫暖時期呢?如果是這樣,那麼火星上就有可能出現過生命。

當然,“水手9號”並沒有回答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問題。因為這不是它的任務,它的任務是尋找一個合適的比較理想和更有希望找到生命的地點,為下一次探索火星生命之謎的飛船著陸作準備。

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海盜1號”和“海盜2號”出發了。它們長途跋涉6億8千萬公裏,曆時近一年,分別於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登上了火星,照了相,還進行了生物學實驗。這兩艘著陸的飛船實際上是兩座小型精巧的外太空生物學實驗室。

發回來的照片清晰極了:著陸地點是塊低平的區域,有洪水流動的痕跡,坑穴很多,地下某個深度可能有永久凍土層;地麵物質粘結力弱,顆粒小,散綴有各種大小的岩石;土壤顏色發紅,可能是含氧化鐵較多的緣故;沒有看到苔蘚等一類的植物,也沒有發現任何生物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