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的是,湖裏還生活了許多地地道道的海洋動物,像海豹、鯊魚、海螺等。世界上隻有貝加爾湖湖底長著濃密的叢林——海綿,一種外形很奇特的龍蝦就躲在叢林裏。有一種奧木爾魚,同海洋裏的鮭魚幾乎是一個模樣。
這些海洋動物從何而來呢?這裏曾經是海洋或海灣嗎?地質學家研究地層後證明:5億多年來,西伯利亞中部從沒被海洋淹沒過,而貝加爾湖形成的年代,離現在不過幾千萬年。在這裏曾經發生劇烈的地層斷裂,有的上升成為高山,有的下降為狹長的窪地,積水成了湖泊。它具有斷層湖的主要特征:狹長而深邃。
那麼,海洋動物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家作了這樣的解釋:它們可能是從北冰洋沿著葉尼塞河、安加拉河上溯而來湖泊的,也可能是貝加爾湖有類似海洋的一些自然條件,這些動物起源於本地。
但是,為什麼海豹和奧木爾魚等要從遙遠的海洋長途遷徙來到這個淡水湖裏生活呢?這些事兒依然像貝加爾湖本身一樣,變幻不定,奧妙莫測。
舊的謎還沒全部揭開,貝加爾湖又添了新謎。不久前人們發現,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貝加爾湖水麵上出現了雲彩,它好長時間一動也不動,爾後突然從原地向岸邊快速移去。幾秒鍾內水麵上飛馳很低的旋風,湖水也好似沸騰一般,激起了波瀾。這種旋風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方向,使人們認識到,貝加爾湖有各種各樣的旋風。尼奧斯湖之謎
尼奧斯湖位於喀麥隆西北烏姆附近,北距尼日利亞邊境約35公裏,原為喀麥隆高原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湖,麵積僅1平方公裏多,湖區周圍是喀麥隆人口較密的地區。1986年8月21日夜間,一向很平靜的湖水突然發出一陣隆隆巨響,從湖麵騰起一股氣柱。這些氣體很快形成了一股緊貼地麵的雲霧,籠罩在湖區附近的村莊上,並發出一股臭雞蛋味。這樣的情況延續5天,由於噴發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使湖區周圍近1200餘居民中毒身亡,數百人受傷,大量牲畜倒斃,湖邊的低尼沃斯村從此在地圖上消失。100萬立方米的有毒氣體的釋放,使湖麵下降了一米多。1987年3月,在雅溫得市舉行了“尼奧斯湖災難國際科學討論會。”有人認為湖底有火山口,它的爆發是造成湖中噴發有毒氣體的根本原因。有人則認為是自然或人為因素破壞了水層的穩定,引起上下水層的不穩定,誘發了聚積在湖底的毒氣噴發。謎底至今未解開,尼奧斯湖從此聞名天下。喀喀湖之謎
的的喀喀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間的崇山峻嶺之中,湖麵海拔3812米,麵積約8030多平方千米,這樣大的湖泊分布在這麼高的地方是世界上罕見的。
的的喀喀湖的水很深,平均深度為100米,最深的地方達304米……
湖泊周圍分布著多級階地,最高處距湖麵有25米,說明這裏的地殼至今還在活動中。
氣候也跟著發生巨大變化。現在湖的周圍地帶是“普納”荒漠,一種特殊的山地幹草原,還有許多鹽漬凹地,相互間都有幹枯的河床相連,幹河中有衝積扇和冰川沉積物。這說明在第四紀時,這裏是較濕潤的。
的的喀喀湖處在這樣一個鹽漬凹地遍布的山地草原中,它的湖水卻是淡的。原來,湖水主要來自附近山頂的雪水,水溫很低,東南麵有一條德薩瓜德羅河將湖水充進波波湖。
的的喀喀(Tticaca)名稱的來源,一說源於印第安阿伊馬拉語,“的的”意為野貓,“喀喀”意為石頭,合起來為野貓石。因為湖中有兩個突然出麵的嶙峋孤島,島上岩石的紋理很像野貓或美洲獅的麵部,由此得名,另一說,的的喀喀湖是太陽神的眼淚形成的。因太陽神之子被山神派遣的一群豹子吞食,的的喀喀湖意為石豹之湖。又一說,它的名稱意為向陽島或鉛山。的的喀喀湖地區是著名的古代印加文化發祥地之一。湖中的日、月兩島被當作聖跡,湖東南的蒂亞瓦納科還保留著古城的遺址,許多巨大的石柱和石像,最著名的是“雨神”維提科恰的石塑和平衡對稱的獨石塑成的石門框。
1980年10月,玻利維亞人在太陽島北麵的湖底發現一座巨大的石頭建築,形狀似錐體,有壁畫,下麵象是座位。它是人工刻鑿成的,很像蒂瓦納科的烏卡拉薩薩雅神殿,是用於崇拜禮儀建築物。
科學家認為6000年前,湖區是人和動物的飲水處,開始有了原始農業,逐步發展了文化。由於的的喀喀湖突然發生了自然變化,改變了湖的形狀,城市建築被埋進了水下。
的的喀喀湖風光優美,是著名的遊覽區。湖中有41個小島,還有幾十個用一種叫托拉的蘆葦成捆地堆積成的草島,草島上蓋起簡陋的房子,居民有幾百人。湖周圍無樹木,也無農作物;湖裏卻有豐富的魚蝦,湖區附近繁生著羊駝、駱馬和美洲駝。居住在湖區的印第安人依靠漁業和畜牧業生活,它們用湖邊長的托拉,編織成“草舟”,兩頭尖翹,輕巧靈活,成了捕魚和往來貿易的工具,至今還在使用,成為湖上獨特的風光。
幾年前,摩洛哥的海底探險家雅克·科斯多來到的的喀略湖拍攝影片。他在湖底,並沒有發現印加人的藏寶,卻看到了不少奇怪的生物,其中之一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大青蛙,每隻重300多克,膚色大多是淺灰色、綠色和黑色,棲息湖底,從不上浮,因此,從未發現過。據估計,湖底至少有1200多萬隻大青蛙。
這種大青蛙為什麼這麼多,又能夠長期生活在湖底?它們是否有利用價值?美國和玻利維亞兩國科學家正在合作研究,以便進一步揭開它的奧秘。冷熱湖
新西蘭有很多湖泊,它們有冰川湖、沙丘湖、河壅湖、牛軛湖和火口湖等等。大小各異,形狀不一。有趣的是,南島多長條狀甚至線條狀的湖,北島多星星點點狀的湖。水溫的變化很大,有冷湖和熱湖的區分。
南島的南阿爾卑斯山區,是第四紀冰川活動的地區,受到大冰川的刨蝕,冰川退後,冰磧物阻塞,積水成湖構成“冷湖區”。從北往南,湖的數量越多,麵積越大。湖床都很狹長,一般作南北或西北一東南方向延伸。它們長20千米~85千米,寬1.6千米~1.9千米,深300米~400米。湖麵的高度相近,幾乎都在海拔300米左右。
南島最大的湖泊特阿瑙湖,東岸拉成一條長50千米較直的岸線,西岸向外伸展出三條狹長的湖彎。它向南流進馬納普裏湖,麵積雖小,卻深達444米。
特阿瑙湖東北麵的瓦卡提普湖,形狀很怪,彎彎曲曲,忽粗忽細,綿延84千米,寬隻有8千米,周圍高山聳峙,湖深390米,比海平麵還低69米。瓦卡提普湖由數條河集合而成,河水流入湖內,也由此向低處流出,因此湖水增減迅速。根據測量,湖中之水每分鍾高度便增減8厘米,因此有“呼吸湖”之稱。雖然湖水變化快速,但湖麵依舊平滑光潔,隻有當人們劃舟渡湖時,才會在水麵漾開層層漣漪。沿岸居民在湖畔遍植楊柳,柳絲綿柔低垂,倒映在湖水中,風來柳搖波動,恰似一幅藍綠交織的水彩畫。
北島同南島相反,中部是火山活動強烈的地區,火山噴火口或者是熔岩阻塞河道而形成許多湖泊構成“暖湖區”。陶波湖是新西蘭最大湖泊,麵積612平方千米,湖麵海拔357米,近岸有高達200多米的熔岩礁,湖中央有個莫圖太科島,高出湖麵180米。陶波湖實際上是一個大火山錐,湖底和近岸處,有很多熱泉汩汩外流。
陶波湖地處北島中央,湖水碧波蕩漾,寧靜的湖麵和被雲層掩蔽時而隱現的山巒,很難使人相信,在過去數十萬年中曾無數次地噴發過熾熱的岩漿,今天的陶波湖是當年火山活動的中心。現在湖的西南仍聳立著三座活火山,最高的一座海拔2796米的恩加魯赫山,山光湖色相映照,為陶波湖地區增添了詩情畫意。陶波市現在是北島中部的商業中心和旅遊區,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到這裏劃船、遊泳、滑水、狩獵。陶波湖盛產鮭魚,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垂釣。
陶波湖,毛利語是“蒂的大鬥篷”的意思。蒂是一個探險家的名字,他曾來到此湖並命名。
塔臘韋臘火山南麓,有個羅托馬哈納湖,湖水泥綠色,1886年由於火山爆發給埋葬了。1910年,在原來的地方再度出現一個更大的湖泊,湖水變成乳白色,好比牛奶一樣。水溫原來隻有26℃左右,現在熱得不能伸手了。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