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利用(1 / 3)

昆蟲的利用

我國古代對經濟昆蟲如蠶、蜜蜂等的研究利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昆蟲寄生方麵的多項觀察和研究也是世界少有的。古人還充分利用昆蟲營養豐富和味道鮮美的特點,開拓了食物來源。

古代昆蟲資源開發利用

我國古代對昆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主要成就體現在研究昆蟲的經濟意義、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養殖技術及利用方法等,以便合理開發昆蟲資源。

我國對資源性昆蟲的利用曆史悠久,如蠶、蜜蜂、紫膠蟲、白蠟蟲、五倍子蚜蟲,都是我國傳統的資源性昆蟲。尤其是對蠶絲的研究,是我國古代早期發明之一。

相傳在六七千年前,伏羲氏發明了樂器,並以桑製瑟,以蠶絲為弦;5000多年前,黃帝將蠶絲織成綢、製成衣帽;養蠶業的興起,大約是在公元前1388年至公元前1135年的商代。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國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采集,每天都很晚才回家。

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什麼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淒涼,遠近的飛禽走獸都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這哭聲震動了天庭。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到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馬頭娘”派下凡間,變成了吃桑葉吐絲的天蟲。

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絲,做繭,在陽光下繭絲上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

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裏,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用這絲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這絲熱天涼爽、冷天溫暖,於是姑娘將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

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繡服的文明社會。

姑娘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西陵國,西陵王非常高興,收姑娘為女兒,賜名“嫘祖”。

嫘祖這一驚天動地的創舉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領紛紛到西陵國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後來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軒轅征戰來到西陵,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嫘祖被選作黃帝的元妃。

嫘祖輔助黃帝戰勝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協調好各部落的關係,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大業。同時奏請黃帝詔令天下,把栽桑養蠶織錦的技術推廣到了全國各地。

嫘祖去世後,黃帝把她葬於嫘村山,後世尊稱其為“先蠶娘娘”,並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紛設祭壇祭祀先蠶姑娘,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這個養蠶取絲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古代對昆蟲資源開發利用並取得的顯著成果。蠶原來是野生在桑樹上的,在蠶桑還未被馴養之前,人們可能已經懂得利用野蠶繭抽絲了。

我國桑樹的栽培已有7000多年的曆史。至周代,栽桑養蠶在我國南北廣大地區得到蓬勃發展,養蠶織絲被認為是婦女們都必須參加的副業勞動。

《詩經》中就有許多篇章描寫蠶桑,有的詩還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婦女們采桑養蠶忙碌的勞動情景。

《豳風.七月》寫道:

春日載陽,有鳴鶬鶊。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這首詩翻譯過來的大致意思是:春天一片陽光,黃鶯鳥在歌唱。婦女們提著籮筐,走在小路上,去給蠶兒采摘嫩桑。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桑、蠶、絲、帛”等字形。至周代,采桑養蠶已是常見農活。

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我國勞動人民對桑樹作了改良,培育了許多產量高、質量好的品種。

戰國銅器上《采桑圖》描繪的桑樹有高矮兩種類型,低矮的桑樹可能就是後人所稱的“地桑”。

關於地桑,古籍說:頭年將桑葚和黍一起種下去,待桑樹長到和成熟的黍一樣高時,齊地麵割下,第二年桑樹便從根上重新長出新的枝條。這種桑樹不僅便於采摘和管理,而且枝嫩葉肥產量較高。

地桑的出現,也是蠶桑生產發展上的一大進步。

古人重視發展蠶桑技術,對蠶桑生產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戰國時期的《管子.山權藪篇》主張,對群眾中精通養蠶技術的人,請他介紹經驗,並給予黃金、糧食和免除兵役的獎勵。可見當時非常注意總結經驗,以提高栽桑養蠶的生產水平。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采用了壓條繁殖法,在桑地間作綠豆、大豆作綠肥、以蠶糞肥桑、桑樹剪伐等栽培技術,都對蠶桑的生產發展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長期和廣泛發展蠶桑生產的活動中,必然會湧現出一批專家和能手,他們在實踐中有所創造和發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禮記.祭義》中就指出帶露的桑葉,必須風幹了才能喂蠶。其中還有用流水衝洗消毒卵麵的記載,後來進一步發展到用朱砂溶液、鹽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藥物來浴洗消毒卵麵,這對防止蠶病發生也非常重要。

荀況所著的《荀子》一書包含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他對養蠶也頗有研究,寫過《蠶賦》一篇,研究了三眠蠶的特點、習性及其化育過程的規律。隨著養蠶業的發展,人們對家蠶的習性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宋代農學家陳旉在《農書》中寫道:“蠶最怕的是濕熱及冷風,傷濕即黃肥,傷風即節高,沙蒸即腳腫,傷冷即亮頭而白蜇,傷火即焦尾,又傷風亦黃肥,傷冷即黑白紅僵。”

陳旉正確地指出了過高或過低溫、濕度對蠶兒正常生長發育的不利影響,它是誘發蠶兒罹病的重要原因。

陳旉《農書》對蠶種的選擇和保護,都做過研究。他認識到選種對使第二代蠶兒生長發育時間和速度一致有重要意義。

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蠶種的清潔和保護。但在宋代之前,蠶農們還隻是用清水浴洗卵麵。而陳旉《農書》中已記載使用朱砂溶液浴種。“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間,細研朱砂調溫水浴之。”這種臨近蠶卵孵化之日,用具有消毒效果的朱砂溶液浴種,具有消毒卵麵的作用。

蜜蜂的飼養,其曆史應比養蠶更早,但缺乏記載。晉代學者皇甫謐著《高士傳》,記載東漢時期人薑歧鄉居養蜂的事;文學家張華《博物誌》記載有蜂蜜的收集方法。宋代學者羅願《爾雅翼》記述了蜂的種類、蜜的色味與蜜源植物的關係;藥學家唐慎微《證類本草》中還繪有蜂房圖。

特別是宋代文人王禹偁在《小畜集》中寫有“記蜂”,對蜂巢內部組織、分群習性,尤其是對控製分群方法作了詳細的記述,很有價值。對當時人們趁蜜蜂分巢時收取蜂群的記述,曆曆如繪。我國古代還對白蠟蟲、紫膠蟲和五倍子蚜等昆蟲的生活習性進行了研究並加以飼養,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蟲白蠟是雄性白蠟蟲的分泌物,是我國自古以來的農家副產品。宋代詞人周密《癸辛雜識》記有關於白蠟蟲的飼養。說江浙過去不產白蠟,後來有人由淮北帶來白蠟蟲出售。

其種形狀如小黃果,“每年芒種前以黃布作小囊貯蟲十餘枚,遍掛桎樹間,至五月,每一子出蟲數百,遺白糞於枝梗,八月中剝取用沸湯剪之就成白蠟。又遺子於樹枝間,初甚細,來春漸大,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這裏已將放養白蠟蟲、收取白蠟的時間和方法說明了。

明代醫學家汪機《本草彙編》、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徐光啟《農政全書》對白蠟蟲的寄生植物的種類、性狀、產地和白蠟蟲的習性以及采蠟方法等都有更詳細的記述。後來,我國飼養白蠟蟲的消息傳至歐洲。

紫膠是紫膠蟲的分泌物,在我國古書上稱為“紫鉚”“紫梗”或“赤膠”,是由紫膠蟲的雌蟲分泌的。紫膠蟲又叫“紫梗蟲”,古代曾稱為“軻蟲”,在國外稱為“膠蟲”或者“鱗片蟲”。

膠蟲也是一種資源昆蟲。紫膠首先是用作藥材,其次可用作染料。許多古籍有用作染料的記載,《吳錄》說紫膠可以染絮物,絮物即絲織品;蘇恭說可以染麖皮和寶鈿;蘇頌著《本草圖經》說今醫方也罕用,唯染家所需,說明到了宋代紫膠用作染料,已超過藥用了。

我國古代所用紫膠,可能多從國外進口,古籍所載產地有越南中部的清化省、真臘、波斯、昆侖、海南、交州、南番等。雖然都提到了我國也出產紫膠,但可能由於陸上交通不便,不如海路來得方便而從國外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