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生物學(1 / 3)

明清生物學

明末清初一些重要作物開始傳入我國,使我國植物種類有所增多,隨之出現的植物圖譜和專著,以及對水生動物的研究利用和本草學方麵的建樹,展示了這一時期我國生物學的最高水平。

重要植物輸入與研究

在原始社會,我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明末清初,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始傳入我國。在這之後植物的種類也在增多。

整個明清時期傳入的重要植物,包括糧食作物、蔬菜作物和經濟作物。其中,甘薯、玉米、煙草的引入,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明代萬曆年間,福建省長樂縣青橋村人陳振龍,年未到20歲中秀才,後來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呂宋島就是現在的菲律賓。

在呂宋島,陳振龍見當地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他聯想到家鄉時常災害,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並出資購買薯種。

1593年農曆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

當時正值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這種適應性很強,不與稻麥爭地,耐旱,耐瘠薄的高產糧食作物。

陳振龍父子根據金學曾覓地試種的建議,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甘薯便收獲,可以用來充饑。

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他又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宣傳甘薯好種、易活、高產的優點,並傳授種植方法。

在金學曾的鼓動下,福建各縣如法推廣。種甘薯的地方,災害威脅都大為減輕。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甘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後來我國北方又稱“地瓜”。

後來,陳振龍後代又將甘薯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福建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代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陳振龍被稱為我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了我國,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饑的重要食物之一。

另據記載,甘薯傳入我國有三條路徑: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我國雲南;二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三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島,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我國福建。

不管怎麼說,我國引種番薯第一人之功,林懷蘭、陳振龍和陳益均可以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但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明代著名學者、農學家徐光啟為甘薯能在全國推廣不遺餘力的工作。他把甘薯的優點歸納為“十三勝”,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引種試驗,努力研究解決薯種的收藏越冬問題。

他先用木桶竹藤運到北方,然後又提出利用窖藏的方法,從而解決了薯種在北方的越冬問題。

經過各地農民的辛勤實踐,終於較好地解決了北方第二代薯種的問題。甘薯很快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徐光啟還總結編寫了《甘薯疏序》一書,隻可惜,此書在後來失傳。該書對甘薯的宣傳推廣、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和種植技術改進、提高起到良好作用。

甘薯的傳入,隻是明清時期傳入國內的國外農作物品種之一。整個明清時期傳入的重要植物主要有:糧食作物有甘薯、玉米和馬鈴薯;蔬菜作物有西紅柿、辣椒、甘藍和花椰菜等;經濟作物有煙草和向日葵等。

這些植物的引進,與明清時期的社會環境有關。在當時,我國人口增殖較快而又災荒頻繁。一些學者曾在明代寫下不少植物專著幫助救荒。

但是煮食野菜的方法隻是杯水車薪,對於大規模的饑荒而言,這種煮食野菜方法的作用畢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這類植物從味道、營養和毒性等方麵考慮,局限性也很大。

顯然,尋找新的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的糧食作物,是擺在當時社會麵前的重要問題。

而甘薯的傳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吃糧問題。其他植物如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的傳入,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它的傳入也在明代末期。

明代嘉靖年間學者田藝衡的《留青日劄》中將玉米稱為“禦麥”。書中寫道:“禦麥出西蕃,舊名‘蕃麥’,以其曾經進禦,故名‘禦麥’。”

此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有玉米,並附有一幅不太準確,但大體反映出玉米特征的寫生圖。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有記述。

一般認為玉米傳入我國的路徑有三條:一是從東南亞經閩廣傳入內地;二是從印度、緬甸入雲南;三是經波斯、中亞至甘肅的西北路線。

在18世紀中期和19世紀初期,玉米已在我國大規模推廣,這與玉米適應性廣,耐瘠薄,產量有保障,適於在當時許多新開墾的山地上推廣有關。另外在育種上也有了突破,出現了適應我國各條件的新品種。

上述原因使玉米成為我國僅次於稻麥的重要糧食作物。

馬鈴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傳入我國後它的稱號極多。在東北地區叫“土豆”,華北地區叫“山藥蛋”或“地蛋”,西北地區叫“洋芋”或“陽芋”、“洋山芋”,廣西人稱之為“番鬼慈姑”,廣東人稱之為“荷蘭薯”,江浙一帶叫它“洋番芋”。

馬鈴薯在徐光啟以前已傳入中國,因為徐光啟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

在《農政全書》卷28記載有下述一段話:“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由此可見,土豆的引進在1633年前無疑。更準確地說,馬鈴薯在1628年前已傳入中國,並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因為1628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馬鈴薯傳入我國的時間至今頗有爭議,各種說法之間差距較大,這一文化疑案還有待新材料的發現和學者們的深入研究。

西紅柿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產地名稱叫“番茄”,是明代時傳入我國的。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當時稱為“番柿”,因為酷似柿子,顏色是紅色的,又來自西方,所以有“西紅柿”的名號。明代官員王象晉成書於1621年的《群芳譜》記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二三十實。縛做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

清代末年,我國人才開始食用番茄。

辣椒起源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墨西哥、秘魯等地,是一種古老的栽培作物。傳入我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我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

甘藍起源於地中海至北海沿岸。而我國最早的記述是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撰的《植物名實圖考》,當時有稱“回子白菜”。估計其傳入路徑為“絲綢之路”,以後再從西北至華北,時間約在19世紀之前。而紫甘藍傳入我國的時間更短,估計不到100年。

花椰菜原產於地中海東部海岸,約在清代光緒年間引進我國。又名花菜、椰花菜、甘藍花、洋花菜、球花甘藍。有白、綠兩種,綠色的叫“西藍花”“青花菜”。

煙草產地大致有亞洲、非洲、南美洲這三地,也是明代末期傳入我國的。據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撰《景嶽全書》記載,煙草在明代萬曆年間傳到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隨後江南各省都有栽種。煙草在引入我國後,由於其本身具有可用為嗜好品的特點,很快就在全國各地推廣。在其引進和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其利害關係就聚訟紛紜。一方麵,煙草給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另一方麵,它又確有點祛寒去濕的作用。在生物學中,它是遺傳學的良好的實驗材料。

向日葵原產於北美洲。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多部地方誌情況來看,明代纂修的方誌物產中有不少關於向日葵的記載,因此明代中後期,向日葵在我國部分省份種植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

總之,明清時期傳入的這些植物,不但增加了我國作物種類,同時對於我國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拓展閱讀

漢代開通的絲綢之路,讓東方的絲綢輸往波斯和羅馬,西方的珍異之物如植物、香料、水果輸往我國。而從沿海經南洋抵達印度、阿拉伯海和非洲東海岸的“海上絲路”則將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形態都連在了一起。

植物圖譜與專著的編撰

植物圖譜是按類編製的植物圖集,植物專著是植物領域的專題論著。明清時期的植物圖譜和植物專著,展示了這一時期植物學的最高水平。明清時期重要的植物圖譜是朱橚的《救荒本草》,科學價值比較高的植物學專著或藥用植物誌是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

《救荒本草》是我國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圖譜,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了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

這兩部著作在我國古代生物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並產生了深遠影響。

朱橚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實行分封製,於1370年,分封其九子為王,建藩於各戰略要地,讓他們震懾四方。朱橚被封為吳王。

朱橚年輕時期就對醫藥很有興趣,認為醫藥可以救死扶傷,延年益壽。

他在雲南期間,對民間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當地居民生活環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醫少藥的情況非常嚴重。於是他組織本府的良醫李恒等編寫了方便實用的《袖珍方》一書。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