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熱帶雨林(2 / 3)

在這裏,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別繁盛,對森林結構影響甚大。大型木質藤本借助喬木支持登上樹頂才開花,最長可達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條懸在地上。附生植物除蕨類與苔蘚外,更有許多有花植物,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條件差異而分化為喜光與耐蔭、旱生到濕生種種生態類型。

絞殺植物又稱毀壞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類型。它最初附生於喬木莖上,然後勒死後者再用長出的根獨立生活,因此在一株樹上有時可見兩種葉子。

在亞馬遜森林,最常見的物種是一種細長的棕櫚樹。

棕櫚樹也稱棕衣樹、棕葉樹、百頁草、定海針。屬常綠喬木。高3米至10米或更高,樹幹圓柱形,被不易脫落的老葉柄基部和密集的網狀纖維,除非人工剝除,否則不能自行脫落,裸露樹幹直徑10厘米至15厘米甚至更粗。

葉片呈扇形或者近圓形,深裂成30片至50片具皺折的線狀劍形,寬約2.5厘米至4厘米,長60厘米至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齒,硬挺甚至頂端下垂;葉柄長75厘米至80厘米或甚至更長,兩側具細圓齒,頂端有明顯的戟突。

花序粗壯,多次分枝,從葉腋抽出,通常是雌雄異株。雄花序長約40厘米,具有2個至3個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長15至17厘米,一般隻二回分枝;雄花無梗,每2朵至3朵密集著生於小穗軸上,也有單生的;黃綠色,卵球形,鈍三棱;花萼3片,卵狀急尖,幾分離,花冠約2倍長於花萼,花瓣闊卵形,雄蕊6枚,花藥卵狀箭頭形;雌花序長80厘米至90厘米。

花序梗長約40厘米,其上有3個佛焰苞包著,具4個至5個圓錐狀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長約35厘米,2至3回分枝;雌花淡綠色,通常2朵至3朵聚生;花無梗,球形,著生於短瘤突上,萼片闊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狀近圓形,長於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銀色毛。

果實闊腎形,有臍,寬11毫米至12毫米,高7毫米至9毫米,成熟時由黃色變為淡藍色,有白粉,柱頭殘留在側麵附近。種子胚乳均勻,角質,胚側生。花期4月,果期12月。

棕櫚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成品極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溫差。生於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輕鹽堿,也耐一定的幹旱與水濕。抗大氣汙染能力強。易風倒,生長慢。

棕櫚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態特征不僅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而且還有多種用途。木材可以製器具,棕櫚葉鞘為扇子型,有棕纖維,葉可製扇、帽等工藝品,根可以入藥。

棕櫚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於烹飪和食品製造業。它被當做食油、鬆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像其它食用油一樣,棕櫚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進健康。棕櫚油是脂肪裏的一種重要成分,屬性溫和,是製造食品的好材料。

從棕櫚油的組合成分看來,它的高固體性質甘油含量讓食品避免氫化而保持平穩,並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適合炎熱的氣候成為糕點和麵包廠產品的良好佐料。由於棕櫚油具有的幾種特性,它深受食品製造業所喜愛。此外,棕櫚油還可以用來製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許多種類的產品。

在亞馬遜森林,像棕櫚這類熱帶雨林植物豐富多姿,種類繁多。在這濕漉漉的環境裏,不少植物,在外觀上區別不是很大,都是青枝綠葉的,但卻都有不同的名字。

諸如屬於山欖科植物的人麵果,葉片肥大的臘腸樹和原產太平洋諸島的麵包樹,等等。這些樹木都有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人麵果樹高20米至30米,果實上呈扁圓形,前麵是為銀白色,後麵是赤黃色。果實上有些突出的果疤,巧似人臉上的眼、鼻、眉,而且分布的亦如人連的五官一樣勻稱。因此整個果實看起來仿佛是一張小孩的臉。

這種樹每年3月開花,5月結出拳頭大的果實。每當收獲季節,那壓滿枝頭的累累果實猶如枝葉扶疏間的一張小臉,特別惹人喜愛。人麵果是一種食藥兩用佳果,其果實食用,味美香甜。從根到葉均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活絡,調氣止痛,清肝明目,益腎固精,補血養顏等功能。

葉片為羽狀的麵包樹每年11月至次年7月連續花開不斷,隨後便掛上果實,果實是圓的,成雙成對,嫩葉為綠色,成熟後變成黃色,猶如樹上懸掛著一個個烤熟的麵包。其果不僅味道好,而且營養豐富,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