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帕斯草原
潘帕斯草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在拉普拉塔平原的南部,包括阿根廷東部、巴西南部等地區。
重要數據:麵積約76萬平方千米。
潘帕斯草原位於南美洲南部,阿根廷中、東部的亞熱帶型大草原。北連格連查科草原,南接巴塔哥尼亞高原,西抵安第斯山麓,東達大西洋岸。
沒有樹木的大草原
“潘帕斯”源於印第安丘克亞語,意為“沒有樹木的大草原”,是南美洲比較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潘帕斯群落,就地帶性和氣候條件而論,本區適宜樹木生長,實際上除沿河兩岸有“走廊式”林木外,基本為無林草原。該地冬季溫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大於0℃;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26℃~28℃,氣候半濕潤至半幹旱。
潘帕斯草原由高草組成,包括占優勢的禾草植物和不占優勢的雜類草,幾乎沒有喬木和灌木,隻在穀底的一些地區有小塊森林。這些植物具旱生結構,主要成分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針茅屬、三芒草屬等;雙子葉植物有石竹科、豆科、菊科等。草類中占優勢的是針茅屬、三芒草屬、臭草屬等硬葉禾本科植物,另有多種雙子葉植物。豆科植物少是該群落的一大特點,特有種也較貧乏。地勢自西向東緩傾。夏熱冬溫,年雨量1000毫米—250毫米,由東北向西南遞減。以5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西部稱“幹潘帕”,除禾本科草類外,西南邊緣還生長著稀疏的旱生灌叢,發育有栗鈣土、棕鈣土,多鹽沼和鹹水河;東部稱“濕潤潘帕”,發育有肥沃的黑土。
潘帕斯草原成為南美洲比較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的原因,是草原西邊的安迪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豐富的降雨,所以隻有該草原的西邊靠安迪斯山脈一側狹長地帶才有“走廊式”林木,而東部大部分由於雨水的缺乏則隻能生長草原。
草原上特色的農莊牧場
阿根廷有成千上萬個農莊牧場,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星羅棋布地散落在碧綠的潘帕斯大草原,這些農莊成了人們旅遊和休閑的去處。
在阿根廷,開辦旅遊的莊園大多已有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曆史。他們之中有的是普通農家牧人的宅院;有些則是曆史名人、富豪、將軍甚至總統的私宅別墅。他們的舊主人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莊園的建築風格各異。
有的大莊園,如位於恩特雷裏奧斯省的19世紀50年代的阿根廷總統烏爾基薩的莊園,占地數十公頃,建築材料幾乎都從法國運來,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建造精美,可與歐洲王室的王宮相媲美,是不可多得的宮殿式建築。
普通農牧業生產者的小莊園展示的則是過去時代普通農村的風貌。這些莊園雖然經曆了漫長的曆史變遷,但基本上保留著原有的曆史特色,成為國家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有的莊園裏,不僅保留著原有古色古香的陳設,就連生產設施、倉房、牛欄、酒吧,也依舊是當年舊貌。
阿根廷農牧業的心髒
潘帕斯草原的主要部分在阿根廷境內,少部分在烏拉圭南部。潘帕斯草原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中心,向西半部擴展,酷似一個極大的半圓形。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東部年降水量常在900毫米以上,四季分配亦較均勻,屬溫和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是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的典型代表,以牧業為主。這裏發展的大牧場規模大,不少經營單位經營的草場麵積在5000公頃以上,經濟效益良好。
潘帕斯現大部分已開墾成農田和牧場,盛產小麥、玉米、飼料、蔬菜、水果、肉類、皮革等,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農牧業區,並成為阿根廷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心髒地區。該地區集中了全國2/3的人口,4/5的工業生產和2/3以上的農業生產。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中心,鐵路、公路呈輻射狀伸向全國各地。牧草豐美的草原到處是白色、黃色、黑色、花色的良種牛群。草原上種植的玉米,大部分是用來飼養牛羊,牛肉產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殺一千多萬頭牛,除了大部分供國內食用以外,還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拓展閱讀
石竹科有88屬大約2000種植物,大多分布在全球溫帶地區,有幾種分布在熱帶山區甚至在寒帶,都是草本植物。石竹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地中海地區,僅有一種生長在南極洲,是南極洲僅有的兩種雙子葉植物之一。中國有32屬400餘種。石竹科分為三個亞科:繁縷亞科、石竹亞科、大爪草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