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盜的南宋皇陵
山嶴裏的南宋皇陵
南宋皇陵區屬大宋王朝陵區的一部分,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皋埠鎮境內鎮寶山的山嶴裏。南宋與北宋相對,共有9位皇帝,葬在皇陵區的隻有6位,後三位都是小皇帝:宋恭帝趙顯3歲當皇帝,5歲被攻陷臨安的蒙古軍擄走,不知下落;宋端宗趙昰10歲病死;最後一位叫趙昺的小皇帝,被陸秀夫背著跳了海。
所以南宋的皇陵區又叫“宋六陵”,包括宋高宗趙構的永思陵、宋孝宗趙昚的永阜陵、宋光宗趙惇的永崇陵、宋寧宗趙擴的永茂陵、宋理宗趙昀的永穆陵和宋度宗趙禥的永紹陵。除了這6座皇陵外,還有近百座後妃、皇室貴族墓,是曆史上江南地區最大的皇陵區。
南宋皇陵的風水巧合
為什麼南宋陵區會選在紹興市境內,而不是在臨安附近卜選?這也是當時“五音利姓”風水理論影響的結果。
公元1131年,隨宋高宗南渡的宋哲宗昭慈皇後孟氏病死,遺詔給宋高宗,要求“攢殯”。所謂攢殯,就是將棺材暫時集中安葬,收複中原時再重新遷葬於河南鞏義的祖陵區。
宋高宗派出懂風水的朝臣出去卜地,最後相中紹興市東南鎮寶山北麵一大片平地,即當地人所說的山嶴。朝臣稱,這裏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但在一般人看來,這裏就是一條窮山溝。
那麼,這山嶴的風水到底有什麼好?《紹興府誌》記載了楊華在宋寧宗死後奉詣卜地後的上奏:“泰寧寺之西,山岡偉峙,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層巒朝拱,氣象尊崇,有端門、旌旗簇仗之勢,加以左右環抱,顧視有情,吉氣豐盈,林木榮盛。”
紹興在杭州的東南方,根據當時宋朝皇室迷信的“五音姓利”理論,正位於“國音”有利的方位。後來所有陵的山向也都得朝著北方,有人說這是北望祖陵,不忘收複河山的意思,實際是與“五音利姓”的風水方位巧合。
南宋皇陵的風水巧合,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河南鞏義皇陵區的東南麵有一座山叫青龍山,而剛好皋埠鎮東南麵當時也有一座青龍山。這麼多巧合,陵區自然就是這裏了。此後,包括皇帝在內,南宋所有皇室人員死後均葬在這裏。
構造簡單的南宋皇陵
因為是攢宮,臨時的建築,所以南宋皇陵造的比較簡單,雖然也有上宮和下宮,規製卻不能與鞏義皇陵相比,竟然沒有古代帝王陵寢必設的核心建築——地宮。
宋皇陵的地宮有自己的叫法——皇堂。其實這皇堂不過是石質墓穴,實際也就是一種大的“石棺罩”。相應地沒有地宮也就沒有墓道,所以南宋的攢宮與民間富貴人家做墓並無太多區別,甚至有所不及。
據《思陵錄》記載,石藏離地麵僅“深九尺”,折算起來是2米多一點,比北宋皇陵平均30米深的尺寸,淺了太多。《思陵錄》的作者是宋高宗的右丞相周必大,他當時親護宋高宗的梓宮下葬,所記翔實而可信。
因為葬得這麼淺,給盜墓者帶來了方便。如果說北宋皇陵在反盜墓設計上存在明的顯缺陷,那麼南宋帝王陵則根本就沒有考慮安全。所以,後來西僧楊輦真伽盜陵時不用費勁,把陵上很薄的夯土層挖掉後,就露出了石室和棺材。
拓展閱讀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一帶,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外,其餘7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