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冠堡”(1 / 1)

神秘的“大冠堡”

雄踞高地的古堡群

2007年10月,湖南省永州、新田縣的大冠嶺上發現了神秘的古堡群,這個古堡群內共有17個房間屋基,總麵積為7000平方米。專家推測,古堡應該是某位有特殊身份的尊者所有,極有可能是因“靖難之役”丟了皇位的明建文帝朱允炆在避難的時候建造的。大冠堡位於新田縣西南約20千米的大冠嶺,這裏海拔680多米,地處這一帶山嶺的最高處。這座古城堡遺址保存完整,與周邊5000米範圍內的其他5個“衛星城堡”一起,形成氣勢宏偉的古堡群。

同年10月13日,湖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來到大冠嶺,細致考證剛剛發現的大冠堡,對大冠堡進行了仔細勘測。發現大冠堡內共有17個房間屋基,總麵積7000平方米,內城牆長約340多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城牆上的走道平均寬約2米。古堡城牆上開東西北3門,卻無南門。

古堡內還有兩個蓄水池,因山頂無水,要到山下挑水。整個城堡為手工精細的青條石砌成,青條石小的幾百公斤重,大的達2000公斤。條石間用三合膏黏合。

三合膏是石灰、糯米飯、桐油為主的混合物。三合膏為確定大冠堡的建築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專家分析說:“三合膏在明代建築中格外流行,而在元代以前是沒有的。”據此推斷出大冠堡應該始建於明代。考古專家還推斷,大冠堡及其周邊的5個衛星城堡規模宏大,絕非常人所建。但大冠堡的主人是誰尚待考證。

專家推斷,古堡群應是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它們雄踞高地,有些還建有炮口和蓄水池。應該積極申報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專家曹硯農認為,大冠嶺古堡群比江永的上甘棠古村落和鳳凰南長城毫不遜色。

古堡主人的神秘身份

隨著湖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進行,永州、新田的“大冠堡”古堡群逐漸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麵紗。不過,正當大家感歎古堡的雄偉時,考古專家們又在新田發現了以武當山為中心的另一處古堡群。兩處古堡群彼此相鄰,分布在新田西南山嶺之間。湖南境內發現如此大規模的古堡群尚屬首次,不少考古專家紛紛前來考察論證,試圖揭開古堡的那些塵封已久的秘密。

那麼,古堡群究竟為何而建?什麼機構或什麼人所建?什麼時候所建?更為奇怪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為什麼沒有載入史冊或勒石記錄?為什麼沒有在民間留下一絲的傳聞?史誌記載,直至1639年,即明崇禎十二年,才設立新田縣。而且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新田縣依舊地處偏遠,人煙稀少。那麼,為什麼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崇山深處,出現如此規模巨大,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絕非當時平民百姓之力所能為的古堡群呢?對此,專家推測,古堡應是某位有特殊身份,又不能暴露身份的尊者所建。種種跡象表明,這位神秘的尊者極有可能就是因“靖難之役”丟了皇位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

史料記載,朱允炆逃離都城南京後,隻得“遜國為僧,雲遊四海”,曾“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進入荊楚之鄉”。另外,朱允炆曾從西粵轉到新田武當山避難,由於他施行仁政,深得人心,在新田又有得力部屬,加之這裏當時地處南蠻,是理想的避難場所。

於是,朱允炆的部屬在武當山四周修建了龍潭堡、牯牛崗堡、白米寨堡、石古寨堡和飛龍堡,形成拱衛之勢,以保護他。為確保萬無一失,又修建了以大冠堡為中心的新宅嶺堡、大利堡、百萬城堡、龍形堡和龍秀堡等古堡群,為他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

盡管有專家猜測古堡可能是為朱允炆所建設,但就考證情況而言,這一說法並沒有確鑿的根據。

對此,專家分析稱,大冠堡的主要建築材料為青石,所耗石料極多,但城堡內外石山均保持了原始風貌,說明古堡建築時並沒有就地取材,而是注重保護山上的自然景觀。這就使得古堡的工程更加浩大,絕非民間或匪盜所為。那麼,大冠堡究竟是誰修建的呢?

拓展閱讀

還有學者認為,大冠堡建築群是官府建築或是某一位重要官人建築,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建築往往會比較張揚,不會這麼詭秘,並且史書或誌書會有較詳細的記載。但可疑的是當地的誌書,對此沒有一個字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