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古堡的神秘堡主
龐大而複雜的古堡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張壁村又稱作“張壁古堡”,位於介休盆地東南三麵溝壑、一麵平川的險峻地段,海拔1000多米。張壁村是融多民族文化為一體,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稱一部厚厚的史書。
張壁古堡是我國現有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隋唐地道、劉武周廟、琉璃碑等為國內罕見。
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難攻易守的地理優勢,在地下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3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在地上築壘構築城屯甲藏兵。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南則有3條向外通道,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米。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堡牆用土夯築而成,高約10米。
堡有南北兩門,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北堡門築有甕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幾座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點綴在堡內,還有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到處是古跡勝景,古香古色。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與堡內四通八達。地道為3層立體,高層距地麵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麵8米至10米,底層距地麵17米至20米。各高2米,寬1.5米,土結構,彎曲迷離,呈網狀結構。堡外北、南麵溝中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為哨卡。
地道內留存有氣孔,通於溝塹外,還有隔井直下3層底部。堡內現有6口水井,井筒可直接進入另一通路。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木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可容兩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寬2米至3米,長4米至5米的深洞,是存糧的洞穴。
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財民力所能及,而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
張壁古堡的古代建築
張壁古堡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築頗多,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大都是明清代的文物。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向南,大殿3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牆繪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
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製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珍貴的是在行宮前廊下有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東側一通記述著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曆程,西側一通記載空王行宮修建緣起。
此外,堡內還保留著真武廟、三大士殿、呂祖閣、二郎廟、關帝廟、興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築。稱奇的是街中路西有一棵根深葉茂的槐抱柳,相傳植於宋代,給古堡增添了情趣。
隔著黃土地,張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讓人驚歎的城堡。從西場巷一座普通民居的地道入口進入,就是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這裏隱藏著張壁古堡的地下防禦體係,也隱藏著一個個未解之謎。
走在暗道裏,就像進入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迷宮。這裏,馬槽、將軍窯窟、天井水井、糧倉、泄洪防堵、壁孔通訊設施和暗殺機關,均在昏黃的燈光下充滿了詭異色彩。來到堡內最低處,距離地麵20米左右的地方,通過正上方開鑿的天井仰望外麵燦爛的天色,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天空仿佛更加遙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