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古堡的神秘堡主(2 / 2)

探討張壁古堡的構築者

張壁古堡的閃光點和曆史文化底蘊,都在於其古堡,尤其是它的地道。此古堡曆史之悠久,形製之工巧,規模之恢宏,令每一位參觀者歎為觀止。然而,張壁古堡構築於何代何人及其構築動因,迄今學界依然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專家依據堡內有劉武周和尉遲敬德之像考證,認為張壁古堡是在唐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開始建造的,是尉遲恭幫劉武周與李世民交戰守介休時所為,是“明築城堡、暗挖地道”時的遺物。

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617年,隋朝將領劉武周率兵殺死太守,又派人溝通突厥,組成起義軍反隋。由於攻無不克,突厥立他為“定楊可汗”,於是他就自稱皇帝。隋滅之後,他又主張反唐,賜封妹夫宋金剛為宋王。宋揮兵南下,於619年攻克介休,派偏將尉遲恭據守。第二年,宋被李世民擊潰,帶領隨從逃往突厥。

尉遲恭駐守介休近一年,有時間也有必要建一個“易守難攻、退避有路”的城堡。但尉遲恭後來被說降,隻好廢棄地道。古堡逐漸變成了單純的居民村落。

奇怪的是史書和《介休縣誌》各種版本都找不到構築張壁堡的片言隻語,查遍縣城及有關碑碣,也無從稽考,這實屬一大曆史之謎。所以,尉遲恭建堡也隻能說是猜測。

“中國曆史軍事地理研究第一人”靳生禾先生繼解開太原市晉源區店頭村窯洞地道之謎後,和他多年的搭檔太原師範學院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謝鴻喜,將他們最新研究成果公布:張壁古堡是隋代漢王楊諒準備兵變時構築的。

兩位教授在檢讀文獻的基礎上,多次赴當地做野外考察,從軍事戰略學角度得出這個經得起論證的結論,同時反駁了張壁古堡成於劉武周說及出於高歡並“朔州軍人”說。

靳生禾先生和謝鴻喜教授還表達了他們的看法:從古堡和地道的夯層及其土色看,成於魏晉迄隋唐的中古時代是不成問題的;從古堡特別是地道的規模、質地、工巧著眼,都顯然非短期更非倉促應急施工所成。這項必出於統籌設計、有序施工的龐大工程,沒有大規模人力物力集中兩三年及至三四年時間緊張施工,委實是不可想象的。

而楊諒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五個兒子,開皇初封漢王,任並州總管。自從開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仁壽二年,到公元602年皇太子楊勇、蜀王楊秀相繼獲罪被廢為庶人之後,楊諒忐忑不安,對隋文帝說:“突厥方強,太原即為重鎮,宜修武備。”隋文帝從之。張壁古堡背依高壁嶺,為太原南部要塞,楊諒遂大興土木。

同時,兩位教授還認為古堡與村中的可汗廟沒有關係,可汗廟廟主極有可能是初唐時期的突厥人突利可汗什缽苾。但是究竟最後的答案是什麼,現在我們還不能預知,仍需要進一步的考證和研究。

拓展閱讀

位於山西省沁水縣湘峪村的三都古堡是規模較大,保存較為良好的一座古城堡,有關專家稱之為“中國北方鄉村第一明代古堡”。內城牆今已不存,外城牆周長約760米,南城牆被全部掏空,修築成窯洞式的工事,叫做藏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