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馬丘比丘古城(1 / 2)

失落的馬丘比丘古城

神秘的馬丘比丘古城

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境內安第斯山脈,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

這座古城海拔2280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十大懷古聖地名單。

馬丘比丘是個石頭城,古城街道狹窄,整齊有序,宮殿、寺院、作坊、堡壘等各有特色。無論農業區、城市區還是太陽廟,每個建築都由巨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都打磨得非常光滑。

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合劑,卻一點兒縫隙也沒有,甚至連薄薄的刀片都插不進去。這些石頭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噸,其中一塊石頭有33個角,每個角都跟毗鄰的石頭上的角緊密結合。

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它是一塊精心雕刻過的怪異巨石,據說是印加人在每年冬至的太陽節時,為祈禱太陽重新回來,會象征性地把太陽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不過這些太陽的子民為何遺棄了他們的拴日石卻不得而知。

馬丘比丘曾是一座極其繁盛的城市。興起於12世紀,印加帝國統治者帕查庫特克·印加·尤潘基大約在1450年整體建造了該城。它雖然地形險峻,卻有完善的灌溉係統,城內規劃井然,宗教、軍事、居民各占一隅,城中處處透出星辰曆法的玄機,窗戶都指向夏至和冬至的日出方向,這是科技落後時代的建築奇跡。

16世紀時,西班牙趁印加帝國內亂之機,侵略了這個統治南美約百個民族的國家,但馬丘比丘卻因天然的遮蔽而躲過了一次次衝擊。但在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魯最終還是占領了馬丘比丘城。不過後來,這裏被西班牙人遺棄,而徹底荒廢了300餘年。

發現馬丘比丘古城

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考古學家賓漢姆在尋找“消失的印加城市”時偶然發現了完全掩蓋在一片厚厚熱帶森林之下的馬丘比丘古城遺址。賓漢姆曾說:“我所知的世界上,再沒有地方能和這兒的景色和吸引力相比……這兒有雲霧繚繞的高大雪峰、奔騰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崗岩壁傲然屹立在數千尺上。”

此後,隨著馬丘比丘逐步被外界發現,古城開始向現代社會透射出它曾經輝煌的帝國文明。1981年,馬丘比丘被列為秘魯的“曆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跡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盛產的蘭花。

馬丘比丘的建造用途

對於馬丘比丘古城為何而建這個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有的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的“最後避難所”。這一觀點是賓漢姆在1911年提出的,他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社會的誕生地,當時賓漢姆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來到馬丘比丘。

賓漢姆隨後又修改了這一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傳說中的“迷失之城”維爾卡巴姆巴·拉·維加,最後的印加統治者於16世紀在這裏與西班牙征服者爆發曠日持久的戰爭。

然而,賓漢姆的這兩項理論最後都被證實是錯誤的。考古學家已經發現真正的“最後避難所”坐落於伊斯皮裏圖大草原。這片叢林位於印加首都庫斯科西部大約120多千米處。

賓漢姆還認為馬丘比丘是一個神聖的女修道院。他指出馬丘比丘可能是獻給太陽貞女的一座神廟,而貞女是獻給太陽神印緹的聖女。這一理論主要基於賓漢姆的研究小組在這一地區發現的數十具地下骨骼,當時按照骨骼的大小簡單地被認作均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