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隻眼睛的鱟(1 / 1)

有四隻眼睛的鱟

四眼活化石鱟

鱟,俗稱“三刺鱟”、“兩公婆”、“海怪”,因其長相既像蝦又像蟹,因此人們又稱之為“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曆史時期古生代時期,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唯獨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鱟有4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兩隻小眼睛,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隻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幹個小眼睛組成。

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製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係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美洲鱟分布於墨西哥灣沿尤卡坦半島到美國的緬因州沿岸。南方鱟,分布於印度、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圓尾鱟,分布於印度、孟加拉、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我國廣西欽州地區沿海也有分布。

“海底鴛鴦”的美稱

鱟為暖水性的底棲節肢動物,棲息於20米至60米水深的砂質底淺海區,喜潛砂穴居,隻露出劍尾。它們經常以小型甲殼動物、小型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星蟲和海豆芽等為食,有時也吃一些有機碎屑。中國鱟在我國福建沿海從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自立夏至處暑進入產卵盛期。大潮時多數雄鱟抱住雌鱟成對爬到沙灘上挖穴產卵。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像寶劍一樣的劍尾

從外表上看,鱟的整個身體就像一個瓢,全身棕褐色,灰不溜秋的,唯獨有一個長長的,好像劍一樣的尾巴,其他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了。其實,鱟的身體仔細看可以分為頭胸部、腹部和劍尾三部分。在頭胸部長有6對足,其中後5對圍繞在嘴巴周圍,當它吃東西的時候,這5對足就像“牙齒”一樣,幫助它咀嚼食物。在鱟的腹部長有堅硬的腹甲和腹足,這樣它不僅可以用胸足在泥沙上爬行,還可以利用腹足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泳,並且借助劍尾的幫助鑽入泥沙中。鱟那長長的劍尾不僅是一種有利的工具,還是它防禦敵害的有利武器。堅硬的劍尾就像寶劍一樣,可以刺入敵害的身體,給敵害重重的一擊,致敵害於死地。

藍色的血液

鱟的血液竟然是藍色的。我們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的血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血液當中含有鐵離子,當鐵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使血液呈紅色。而鱟的血液當中含有銅離子,當銅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使血液呈藍色。這種血液應用於醫學當中,能馬上檢查出病人是否有細菌感染,能為急症病人的診治作出快速診斷。

拓展閱讀

鱟從拇指大小至成年要15年,雌鱟要蛻殼18次,雄性19次。幼鱟沒有劍尾,身體縱分成中央和兩側3個部分,很像三葉蟲的幼蟲,所以被稱作三葉蟲幼蟲。這也說明鱟與三葉蟲有著親緣關係,同樣是研究動物進化史的珍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