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活化石(1 / 1)

海洋中的活化石

鸚鵡螺為何被稱為活化石

鸚鵡螺屬軟體動物頭足綱,早在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分布在全球範圍內有350多種。與它同類的章魚、魷魚、烏賊等在進化發展中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的外殼有的轉入身體裏麵。

可是唯獨鸚鵡螺的殼自從演變成現在的模樣後就沒有多大變化,所以它是現存軟體動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種類,也是研究生物進化、古生物與古氣候的重要材料,因此有“活化石”之稱。鸚鵡螺稍有變化的是它們的生活環境從原來的淺海移居到200米至400米的深海中。白天在水下,晚間才浮出水麵。

鸚鵡螺奇妙的結構

鸚鵡螺的足在頭部,所以稱“頭足類”,它們依靠身體前端的幾十隻觸手攪動水流進食。如果鸚鵡螺要做前後水平運動,則是靠吸水排水;要做上下垂直運動則靠的是殼內眾多的氣室,氣室間有一根充滿血液的連接小管,充滿氣體就上升,排除氣體就下沉。鸚鵡螺的氣室是一間一間形成的,最外邊的一間是最新的,也是最大的,最多的有38間。鸚鵡螺殼的構造不僅美麗而且堅固,能夠承受2000千克的壓力。

鸚鵡螺的精密構造也是造物的奇跡。人類模仿鸚鵡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誕生。

鸚鵡螺有海底天文學家之稱

鸚鵡螺氣室上有許多環紋稱為生長線。同一個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其生長線數目是一樣的。但是,這些生長線數目隨年代的不同而變化,通研究鸚鵡螺化石發現,從遠古至現在,生長線數目越來越多。據研究,生長線的數目與當時月亮繞地球一周所需要的天數是一致的,遠古時期,月亮距離地球近,繞地球一周的天數少,所以生長線的數目少。現在的鸚鵡螺的生長線有30條,正好與現在月亮繞地球一圈所用的時間一致。鸚鵡螺殼記錄了月亮與地球的旋轉的關係,所以鸚鵡螺有“海底天文學家”的美譽。

鸚鵡螺化石發現

鸚鵡螺類化石的形狀多種多樣,有些角石是直的,叫作“直角石”,而有些角石則彎曲或旋卷得很厲害。角石的形體比較大,一般長幾十厘米,有的直角石甚至超過一米。世界各地都發現有鸚鵡螺類化石,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鸚鵡螺類化石是在我國的東北。1999年10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長三峽地區發現了3塊大型鸚鵡螺化石,其中最長的一塊長1.62米。這次發現的古鸚鵡螺化石名為中華種,全稱為“中華震旦角石”,其活體的生存時代為距今4.6億年前的奧陶紀中期。2011年9月,一個5歲的英國小女孩在英國洛斯特郡的科茨沃爾德水上公園玩耍,在泥石中發現一塊形狀像蝸牛殼、渾身帶刺兒的“大石頭”。經古生物學者內維爾鑒定,這是一塊鸚鵡螺化石,可追溯至距今1.6億年前。

拓展閱讀

1952年9月,阿爾及利亞主辦的第十九屆國際地質大會,首次為大會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其中第一枚郵票上出現的就是鸚鵡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億年的曆史。此後,鸚鵡螺化石圖片就頻頻在郵票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