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河2(1 / 3)

黃 河2

黃河下遊地理與人文景觀

黃河中、下遊的分界點是河南的舊孟津。

在孟津江段以東便是聞名華夏的黃土高原。黃河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挾帶了大量泥沙。因此,當地有“九曲黃河十八彎,一碗河水半碗沙”之說。

在孟津以下,就是河南鄭州桃花峪,其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遊。黃河下遊沒有支流,主要是地上河,水道開闊,水流緩慢。

黃河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彙入外,黃河在這一河段沒有較大的支流彙入。

通常的河道是河道底要低於其流經的地麵的,而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時由於流速快,所經地段植被情況差,導致大量的泥沙被其帶走,而到了下遊,流速變緩,於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積了下來,幾千年來無休無止,泥沙逐漸堆積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會決溢泛濫,另辟新道。

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所有河流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千米。

在蒙古巴彥淖爾盟西南部的磴口縣,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米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裏距黃河30千米處,就是我國著名的古都洛陽。

洛陽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九個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我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發端之地,也是我國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釋道三教的彙聚地。可以說,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而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地區是黃河的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最終在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彙處形成了黃河的入海口。

在這一地區最壯觀的景象莫過於“大河流魚”景觀。隨著黃河大流量洪水的持續下瀉,含有大量泥沙的濁流流向下遊河道,高含沙量的河水使河水中供氧嚴重不足,導致魚兒翻出水麵,順流而下,形成了大河“流魚”的壯觀景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因為這裏曾經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早在遠古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衝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就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也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以及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偉大的母親河——黃河,曆經各朝代的治理和維護,以滔滔不絕之勢滾滾東流,昭示著曆史,演繹著傳奇。

拓展閱讀

在黃河下遊,有關兔的習俗與文化源遠流長,而且在當地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傳說有一隻修行千年的兔子得知嫦娥無辜受罪,關在月宮裏,便要自己的女兒去陪伴嫦娥。兔子有四個女兒,她們聽說了嫦娥的遭遇後,都想去陪伴她。最後小玉兔告別了父親和姊妹們,到月宮去陪伴嫦娥。

起源於農耕文化的黃河文明

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曆史長河中,黃河流域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黃河文明,是以農業為經濟基礎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的古文化遺址,而農業則是這些遠古文化的主要內涵。在長期艱苦的勞動中,黃河流域的先民們開始了農業,在野草中培育了五穀等各類農作物。同時還發明了農業生產工具,並使之不斷地改進,將其從木、石質改進為金屬工具。

先民們還創造了曆法,製定了二十四節氣,認識了天象與農業的關係。而且,人們還發明了絲綢,使我國成為世界聞名的絲綢之國。在黃河流域這塊熱土上,華夏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建造了自己美麗的家園。

由於淩駕於社會之上的集權勢力的出現和形成,封建國家製定了各種農業政策和賦稅製度。文明的要素,即文字、金屬和城堡,這些最早都是在黃河流域出現和形成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形成了我國最早的文明中心。黃河流域誕生了原始文字。半坡遺址出土的大批陶器上都有刻畫符號,有的符號比較簡單,有的稍顯複雜。在仰韶文化類型遺址的陶器中,也多有這種符號,就是在渭水流域的西安、臨潼、邰陽、銅川、寶雞和甘肅秦安也都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