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有50多種,並以大麵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澱而聞名,素有“華北明珠”之稱。
白洋澱曾有一段時間幹涸,後來大雨又使白洋澱湖區恢複了正常。白洋澱在冀中平原的大窪澱,形狀如同一個巨大的胃,彙集了從南、西、北三麵流來的唐河、府河、漕河、拒馬河等9條河流,然後從澱泊東麵經趙王新河、大清河彙入大海。
白洋澱與多條溝壕連接,澱澱相通,溝壕相連,形成了巨大的“迷宮”。澱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
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渺,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躍水麵,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簡直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複演變而形成的,因有九河入澱之勢,所以後來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渺,勢連天際”。
白洋澱的形成還有另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了仙藥,她身不由己,飄飄然離開了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銅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便形成了143個澱泊。
白洋澱位於太行山東麓永定河衝積扇與瀦龍河衝積扇相夾持的低窪地區,是華北平原常年積水的較大湖泊,其中集結了很多大小河流的洪水和瀝水,自西向東,由南向北構成了扇形河網,彙流一處,形成了天然窪地。
澱區總地勢自西向東略有傾斜,地勢平坦,為衝積平原窪地。地勢較高的土壤發育為褐土,地勢較低的為潮土。園田一般的高度在8.5米左右,是由於常年種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也就是湖沉積的沼澤土。
白洋澱文化苑是集優美生態文化、悠久曆史文化和淳樸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大型湖區,其間共有幾大亮點:西澱風荷、東堤煙柳、康熙水圍行宮、敕賜沛恩寺、祈福錢屏等。這些亮點一起形成了白洋澱文化苑這道亮麗的風景線。
白洋澱鴛鴦島的周圍蘆葦環抱,荷花簇擁,島上設施齊全。白天,極目遠望,視野開闊,澱風徐徐,波光粼粼,可以看到整個澱區秀麗的景色,還可以聞到蓮香陣陣,使人心曠神怡;夜晚,漁家燈火、鴛鴦印月,如詩如畫。
荷花園內栽植著多種荷花,品種多而美,景色雅而奇。園內有五區、四園、三港、二灘、一山。其中有十裏環園路、百頃荷花塘、千丈賞花橋、萬米船航道等景色。
白洋澱在明清時稱為西澱,而西澱風荷就位於白洋澱文化苑內。暮春之時,澱水清新一碧,小荷才露尖尖角,葉兒或覆水含露,或蜷縮如小舟,清麗可人;仲夏烈日,荷葉田田菡萏初放,馥香沁人,避暑則暑為之退,納涼則涼逐之生,或蕩舟其間,荷葉亭亭如蓋,戲水弄荷,或穩坐釣魚亭,盡享悠閑之樂趣;秋日裏,劃著小舟穿行荷葉中采摘蓮蓬,別有情趣;冬至後,澱中殘荷敗葉猶有傲霜枝,餘香猶在,餘韻猶存,又是一幅冬日美景圖。
康熙水圍行宮位於白洋澱文化苑內,是康熙皇帝水圍白洋澱時駐蹕之處。由於白洋澱近在京畿,水麵開闊,物產豐富,風光秀麗,康熙曾40次在此駐蹕。
行宮之內有前殿、後宮、禦書房、禦膳房和朝房等,其中風物器具寂然如初,筆墨紙硯鋪陳有序,雕梁畫棟美輪美奐,青磚琉瓦、簷角脊頂勾心鬥角。宮殿內側碑廊琳琳,曲折繞之,有康乾二帝禦筆親題詩賦,或寫白洋澱風光之秀麗,或抒水圍行獵之豪烈,或寫漁翁蓮娃之悠樂。
祈福錢屏位於白洋澱文化苑內,遠遠望去,一條巨龍抓住一枚碩大的古銅錢正欲騰空飛天。這枚巨錢天下無雙,身若從孔中而過,預示著能夠財源滾滾,永立商海潮頭,但身處其中,又讓人感覺到錢財乃身外之物,需盡情享受美好生活。
白洋澱水域遼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河北的避暑勝地。
拓展閱讀
傳說在古時候,白洋澱的人因生活富足,就變得奢侈起來。這事惹得玉帝大怒,決定讓這個村子在石獅子紅眼時,沉到水裏。執行玉帝命令的神仙扮成化緣僧人前去察訪,發現有一對開店小兩口非常勤勞,就把天機泄露給了他們。小兩口不信僧人的話,便去村中察看,結果看到頑皮學童爬上石獅,用紅筆點了獅眼。這一下可不得了,隻聽見轟隆隆的震天響聲,眼看村子往下沉,小兩口急忙跑回小店,看到隻有他們的小店沒有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