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精華——溪泉靈性2
百泉爭湧——七十二名泉
傳說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人做了個乘船漂遊仙境的夢。他在醒來以後,竟然忘了那條船停在了什麼地方。他一心想找到船然後乘著船去仙境,就急忙離開家,雲遊四方去了。
有一天,他沿著黃河來到濟南,忽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很快想了起來,這裏就是他夢中的那條船。他使用法術,圍著濟南轉了三圈,總算找到了船頭、船尾和船身。於是,他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要把濟南這條大船開走。他在濟南西門外一個小店裏住下,就等那一天的到來。
這家小店的主人,是一個父母早亡、無親無故的小夥子。他為人憨厚熱情,開個小店,也就是為了維持生計。這天夜裏,他也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老人,滿頭銀發,仙風道骨,很認真地問他:“小夥子,你喜歡濟南嗎?”
小夥子回答說:“老人家,濟南是俺的家鄉,俺怎麼能不喜歡呢?”
老人說:“小夥子,住在你店裏的那個人已查出濟南是一條停著的神奇大船,他想把船開到仙境去,你願意嗎?”
小夥子急忙擺手說:“那可不行。”
老人說:“那你就擋住他吧!”
小夥子急忙問:“怎麼才能擋住他呢?”
老人說:“你既然不能把這個人趕走,又不能傷害他,怎麼個擋法,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吧!”老人說完就不見了。
小夥子一下驚醒了,原來是一場夢。他睜大眼睛一看,床前直立立站著一根燒火棍。他覺得蹊蹺,這燒火棍是從哪裏來的呢?他翻身下床,拿起燒火棍,左看看、右看看,也沒有看出有什麼端倪來。可是怎樣才能擋住那個人,不讓他把濟南這條大船開走呢?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出好辦法。
這時候,天剛朦朦亮,那個人從客房裏走出來,對他說:“店主人,我要走了,結賬。”
小夥子收了店錢,他知道這個人要去開濟南這條船了。小夥子手裏拿著那根燒火棍,急得團團轉。他想“難道就讓他把船開走嗎?絕對不行!”小夥子急得用燒火棍敲地,忽然覺得鞋濕了,他低頭一看,地下被燒火棍戳了個大窟窿,正呼呼地向外冒水呢!小夥子眼睛一亮,心裏想,“對呀!船裏有了水不就開不走了嗎!”
接著,小夥子拿起燒火棍就跑出門外,他跑一段就戳一個窟窿,每一個窟窿都變成了咕咕嘟嘟往外冒水的泉眼。船漏了,就憑那個人再有本事,也不能把濟南這條大船開走了。
後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便數了數,小夥子用燒火棍整整戳了72個窟窿,冒出來的水又清又亮,沒日沒夜地向外冒著,於是,人們就叫它“七十二泉”,並歸納為濟南的四大泉群,分別是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
傳說隻是一個美麗的故事而已,其實,曆史上曾被列為72名泉有110處泉,後來可查的有70處左右。曆代濟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變”一樣,是泛指數量多的意思。
曆盡滄桑,誌書轉錄七十二泉的名稱、位置及所處地名,都有許多變化。七十二泉的說法始於700年前。那是在金代時候,有人立《名泉碑》,列舉了濟南72個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濟南的一處處名泉,都曆經千百年曆史,一直遺存,展示著泉城特有風貌,寄寓著泉城人民世世代代愛泉、保泉、珍惜曆史遺產的心願和功績,其間蘊藏著深刻的曆史內涵和文化韻味。
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了公元前694年春秋時期魯國第十五代國君魯桓公與齊國第十四位國君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就是後來的趵突泉。
趵突泉位於濟南的中心,南靠千佛山,北望大明湖,麵積約10萬平方米。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誌,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趵突泉又名“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北魏時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稱“濼水”。其中記載:
濼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
“趵突泉”名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是宋代熙寧六年,就是1072年。由著名文學家曾鞏所撰《齊州二堂記》中說:
自(渴馬)崖以北,至曆城之西,蓋五十裏,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可見,“趵突”這一稱謂當時還隻是在民間流行,其字麵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奔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湧時“咕嘟”、“咕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
曾鞏曾出任過濟南太守,他非常熱愛這裏山水,他有一首描寫這裏泉水的七律詩,題目就叫做《趵突泉》。詩曰:
一派遙從玉水分, 暗來都灑曆山塵。
滋榮冬茹溫常早, 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旁行似鑒, 最憐沙際湧如輪。
曾城齊魯封疆會, 況托娥英詫世人。
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服官濟南時,常遊憩於此地。並寫出了《趵突泉詩》來表達對趵突泉的喜愛。詩曰: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性孤。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在《趵突泉賦》中一開頭就說:
濼水之源,發自王屋;為濟為滎,時見時伏;下至稷門,彙為巨瀆;穿城繞郭,洶洶相續。
清代著名學者李文藻、周永年所編撰的地方誌《曆城縣誌》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
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
清末著名作家劉鶚在編著的《老殘遊記》中記載:
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麵有二三尺高。
趵突泉泉水出露標高原為26.49米,最大湧水量每天為16.2萬立方米。後來的池長30米,寬18米,深2.2米。周圍有觀瀾亭、濼源堂、來鶴橋、蓬山舊跡坊以及曆代名人題詠趵突泉的詩文碑刻等名勝古跡。
“趵突騰空”為明清時代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度左右,在嚴冬水麵上水氣嫋嫋,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圖。
黑虎泉是濟南的第二大名泉,位於大明湖畔,北與解放閣高低錯落,相映成趣。沿著濟南護城河兩岸,東起解放閣,向西長約700米,共有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金虎泉、胤嗣泉、彙波泉、對波泉等十四泉,統稱為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為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寬1.7米。洞門由青石砌壘,上有巧石懸掛,下有頑石齧波,左右秀石錯落。洞穴隱露,從遠處望去,內有一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顯得黑蒼蒼的,如猛虎深藏於其中。
黑虎泉泉水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占第二位,每日最大湧水量約4.1萬立方米。黑虎泉池南壁並列三個石雕虎頭,泉水流過暗溝,經引個石虎口噴出,取“口內懸河”之意,波濤洶湧,水聲喧騰。池北為一水閘,水在此形成水簾,泄入護城河中,形成瀑布,然後流進長約13米、寬約9米的石砌方池中,池內泉水清澈,青藻漂浮。
池北為一水閘,泉水漫流形成水簾,泄入河中。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湍擊巨石,發出粗獷的鳴響,再加半夜朔風吹入石隙裂縫,驚人的吼聲回蕩於洞中,酷似虎嘯,故稱“黑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