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崇禎六年由“三齊文獻”之稱的濟南人劉勅曾對黑虎泉作過繪聲繪色的描述:
噴珠飄練,澄澈可鑒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流,掛者若簾,瀉為圓池,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瀠洄作態,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擊缶……十丈外蒙蒙灑人。
明代著名詩人晏壁所編著的《濟南七十二泉》詩, 寫出了黑虎泉磅礴的氣勢:
石皤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
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
在明嘉靖年間,黑虎泉洞穴上方曾建有黑虎廟,院內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秀。後來,在黑虎廟舊址新建的一處小庭院院內,東有月門、茶亭;西有曲廊小亭,假山疊布,洞壑迂回,幽靜蜿蜒,清雅宜人,遊人登臨其中,賞泉觀景,休憩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珍珠泉是濟南的第三大名泉,位於大明湖南側。池中泉眼甚多,依欄觀賞,泉從沙際而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與池中成群鯉魚吐放的水泡相融相伴,構成“鯉魚戲珠”的勝景。又因平地湧泉,水泡升騰,如瀉萬斛珍珠之勢而得名,故稱為珍珠泉,又名“北珍珠泉”。因為在濟南,有兩個名叫“珍珠泉”的地方,一個屬於黑虎泉泉群,位於娥薑水東端南岸的珍珠泉,另一個則是大明湖南側的珍珠泉。因方位之別,前者稱為“南珍珠泉”,後者稱為“北珍珠泉”。
無論是珍珠泉水泡冒湧的密度,還是水泡冒湧的廣度,南珍珠泉都不如北珍珠泉,如果把前者比為小家碧玉的話,那麼後者則無愧為大家閨秀。
一池串串的“珍珠”疏密有度地輔排在整個泉池中,顯出一派優雅從容。欣賞此泉,會產生一種雍容而又沉靜的感覺。
珍珠泉平實而又美麗,泉池四周的漢白玉欄杆像一襲潔白的圍裙,襯得這位綠色“夫人”更加端莊。池邊設有樓台,稍示距離的岸柳與古樹,謙恭地侍候著前來光顧的遊人。池麵水平如鏡,沒有波瀾,池水清澈見底,好看處,全在池中。
如此美麗的泉水,自然引來無數的讚美。明代詩壇“前七子”之一——濟南邊貢曾賦詩詠讚珍珠泉曰:
曲池泉上遠通湖,百尺珠簾水麵鋪。
雲影入波天上下,蘚痕經雨岸模糊。
閑來夢想心如見,醉把丹青手自圖。
二十六年回首地,朱闌碧樹隔“方壺”。
這位詩人相隔26年還在掛念著珍珠泉,可見珍珠泉的魅力之大。清朝學士王昶在《遊珍珠泉記》中所述:“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麵。瑟瑟然,累累然。”
清朝乾隆皇帝到濟南看到珍珠泉大為讚賞,遂寫下了一首長詩,其中有句:
濟南多名泉,嶽陰水所瀦。
其中孰臣擘?趵突與珍珠。
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
珍珠擅天然,創見訝仙區。
卓冠七十二,分彙大明湖。
在這位皇帝眼裏,珍珠泉比趵突泉還美,它的天然之美,可以居七十二名泉之冠。珍珠泉泉池長42米、寬29米,呈長方形,麵積為1240平方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岸邊楊柳輕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飄撒的萬顆珍珠,迷離動人。
池中的遊魚,往往會與遊人湊趣。或許它們胸中自有萬貫珠璣,自恃其能,致力與泉眼較量,它們也時時處處奮力地吐著珠璣,與來自珍珠泉底的珠璣相媲美。有時雙珠結對汩汩而上,有時雙珠相擊玉碎無影,而無窮無盡的新珠又相繼而生,“珍珠泉”真是“珍珠”無盡啊!
珍珠泉的西北角有濯纓池,是由泉水彙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經百花注洲後進入大明湖。珍珠泉區為一座清雅的庭園,鬆柏蒼翠、楊柳低垂,泉池樓閣錯落有致。園內羅鍋橋西側,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具有千年的曆史,相傳是濟南太守曾鞏所栽種的。
在珍珠泉周圍有許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環泉、太乙泉等,被統稱為珍珠泉泉群。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於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南臨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是濟南的四大泉群之一。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因此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五龍潭為淨池,是大明湖之一隅。五龍潭的四周有很多曆代建築,有大明寺、客亭及古曆亭。
古曆亭,就是日曆下亭,因曆山而得名。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記載:“濼水北為大明湖……此水便成淨池也,池上有客亭……”
據元代方誌編纂家、曆史地理學家於欽編寫的《齊乘》中記載,淨池就是五龍潭。由史實可見,北魏時的日曆下亭就是《水經注》中所說的客亭,是官家為迎賓接詔所建。唐朝大詩人杜甫就在此賦《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一首,自此已有古亭之稱。
據史書《舊唐書》記載,天寶元年,齊州改為臨淄郡,所以當時也稱此亭為臨淄亭。在唐末,曆下亭隨著古大明湖的消失而消失。在唐朝時有“水練寨”之稱的五龍潭,是先賢舊地,建有秦瓊祠堂,遂有秦瓊府邸的傳說。
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在《複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後來,經過秦氏後裔的考證,五龍潭處並沒有秦瓊府第,隻有先賢所建的唐代胡國公秦瓊祠堂,並且也不屬五龍潭秦家所有。
在元代初期,潭側建凝碧宮,明清時期,又先後建起了靈雨亭、鮫人館、杖影閣、倚杖橋、談助亭、畫壁、水檻等,其中最有名的為著名學者、戲劇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後因年久失修,館舍亭閣大都傾倒。
清代著名訓詁學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記》中寫道:“曆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
後來在“潭西精舍”舊址建起了潭西閣、展廳和遊廊。經過多次整修,景色現已勝過當年。潭池以自然石駁岸,岸邊翠柳如雲,碧絲蘸波。潭北潭東,疊有假山,山上植鬆柏,懸崖垂青條,叢木隱一小亭,取自道家經典著作《莊子·在宥》中的“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的意思,取名為“淵默亭”,暗括“龍”字。後人在亭中還可賞看龍潭秀色的美景。
五龍潭曆經各朝代的整修,後池長70米,寬35米,以石砌岸,池廣水深。溢水標高25.80米,日湧水量最高4.3萬立方米。五龍潭水沿石渠穿街過院,蜿蜒北流,經生產渠流入西濼河,最後注入小清河。
五龍潭泉群共有泉池29處,分別是:五龍潭、天鏡泉、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溫泉、懸清泉、淨池、醴泉、洗心泉、回馬泉、靜水泉、濂泉,西蜜脂泉、東蜜脂泉、月牙泉、青泉、官家池、赤泉、玉泉、井泉、濼溪泉、虯溪泉、金泉、裕宏泉、東流泉、北洗缽泉、顯明池、睛明泉、聰耳泉。五龍潭是濟南諸泉中最深的一個,泉水碧綠凝重,深不見底,終年湧流不息。
濟南泉水不僅多如繁星,而且各具風采:或如沸騰的急湍,噴突翻滾;或如傾瀉的瀑布,獅吼虎嘯;或如串串珍珠,燦爛晶瑩;或如古韻悠揚的琴瑟,鏗鏘有聲……使得曆代文人為之傾倒。
曆代名人如歐陽修、曾鞏、蘇轍、趙孟頫、王守仁、李攀龍、王士禎、蒲鬆齡等,都留下了讚泉的詩文。這些泉水,或以形、色、聲、姓氏、傳說、動植物、樂器、珍寶取名,或無名,各具情趣。由此可見,濟南的泉水不僅具有自然的美,而且更有人文的美。
拓展閱讀
傳說在遠古時代,舜很小就逐漸展示了他超人的品格和才能。30歲時,堯帝將帝位禪讓給舜,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有一年,舜遠行南方,病倒於蒼梧。娥皇、女英得到消息,禁不住淚灑大地。突然“嘩啦”一聲,淚珠滴處冒出一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湧出,這就是後來的“珍珠泉”。後人有詩曰:“娥皇女英異別淚,化作珍珠清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