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的曆史沿革(1 / 2)

西嶽華山的曆史沿革

在很久以前,山西境內的首陽山和十條山巒連在一起,為一條山脈。大自然的恩賜與厚愛,使這裏氣候溫潤,山下良田無際,芳草萋萋,炊煙嫋嫋;山上鬱鬱蒼蒼,桃花夭夭,白雲繚繞。

山下有華夏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祥和安寧的日子。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發生了。

在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會上,老壽星太上老君因孫大聖的一句玩笑話,笑得手一抖,傾倒了半盞玉漿,玉漿流入人間,釀成了人間洪水泛濫。霎時間,一條大河自西向東而來,河水奔騰怒吼,橫衝直撞。由於首陽山的阻攔,河水不能直瀉東海,山腳下頓時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人間大地一下子變成了水鄉澤國,洪水很快淹沒了良田和村莊。

主宰西土12萬裏天地的白帝少昊,看到人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慘景象心急如焚,他立即請求玉帝,派人治水。玉帝認為,唯有力大無窮的巨靈神可擔此重任。

巨靈神名叫秦洪海,生得頭如笆鬥,眼似銅鈴,毛發直豎,腰闊十圍,貌似笨拙,行如猿猱。巨靈神自領了玉帝旨命,就踏上首陽山頂,居高臨下,察看地形,想給洪水找一條合適的出路。

經過細心觀察,巨靈神發現在首陽山和其他山巒之間有一條窄狹的峪道,於是他走進峪道,用手推著山巒的石壁,右腳蹬著首陽山的山根,使盡全身力氣,大吼一聲。隻見迅雷劈空,電光閃耀,一聲巨響,兩山開裂,百丈高的黃浪洶湧澎湃地從兩山之間奔騰東流。

可是由於用力過猛,好端端的山峰被他掰裂,分成一高一低兩半山峰。後來高一些的就形成了華山,又叫太華山,低一些的就形成了少華山。

巨靈神站在波濤中,抬頭看到山巒已被推進秦嶺深處。他回望首陽山,已經藏在波濤的北邊,看著被淹沒的田地又重新露出水麵,他欣慰地笑了起來。

後來,大詩人李白有“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詩句,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登上華山,站在蒼龍嶺上,東望看到的著名景觀“仙人仰臥”,就是開山導河後,仰臥入睡化為山峰的巨靈神。西峰的屈嶺南端,有巨靈神觀察地形時留下的足跡。首陽山根有巨靈神開山時的腳印,東峰崖壁上有五指分明的巨靈仙掌。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最早出現在先秦古籍《山海經》和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中,也就是說,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就有這個山名了。

人類從遊牧生活改變成定居的農耕生活,其居民點的定名可能影響了附近山川的定名。因為華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最早活動的地方,所以華山得名是比較早的。

有人說,華山的得名,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花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所著的《水經·渭水注》中所記載:

“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華狀。西南有小華山……”

也有人說,華山起名源於山頂的蓮花池。後來,清代擅長寫山水遊記之類散文的朱耀南在他的《華山記》中記載:

“山頂池中,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名華山”。

遠望華山主峰狀如金元寶,與周邊環繞的幾個小山遠望形似蓮荷,西峰的翠雲宮前又有倒扣蓮花花瓣石,初稱“花山”。又因為近臨的黃河是華夏發源地,還因為人們的口音等原因,稱“花山”為“華山”。這是華山名字的由來的另一種說法。

華山一共有5座山峰,緊緊聚在一起,東、南、西、北4座山峰像4個大花瓣,中峰就像花蕊一樣被包在中間,說它像一朵花,真是名副其實。

有了“華山”的名字,附近的地名也受到影響。比如華山北麵的縣名,就因位於華山的陰坡而取名為華陰縣,在華山南坡的取名為華陽。甚至說,中華民族的得名也與華山的名字分不開。

清代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就認為:“我國民族舊居雍梁,即今陝西境內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還有人說,我國古代也叫華夏。夏是由於夏族曾居住在滿目花簇的華山地帶而得名。

這兩種說法並非無稽之談,“中華”或“華夏”的得名是與“華山”有關,這使得華山這座名山更增添了光彩。

華山的曆史衍化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那時秦嶺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一個巨大的花崗岩體的侵入岩,其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0千米,麵積150平方千米。到了新生代時期,由於華山北麓渭河地塹不斷陷落,秦嶺山地幾經抬升,形成華山主體的花崗岩出露地表。在第三紀新構造運動中華山主體大幅上升,加上大自然的風雨雕琢,形成了險拔秀麗的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