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險峻的奇美風光
華山山路奇險,山峰奇偉,景色奇美,風光幽靜,山穀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華山以險著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
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是登山的必經之地,因院中泉水與華山上的玉井潛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
院內長廊回合,殿宇、亭台、秀石別致,溪流環繞,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
從玉泉院進山,南行2500米,有石門擋路,這就是五裏關,人稱“第一關”。不遠處希夷峽穀,也有一道石門,僅容隻身通過,號稱“華鐵門”,俗稱“第二關”。
大高崖瀑布又名搭鉤崖瀑布,在華山峪希夷峽東北側。這裏崖壁直立如削,高百餘米,人無法從這裏攀登,過去隻有藥農和獵戶搭鉤登崖。
崖上平素無水,但有流水衝刷的石槽自崖頂直達穀底。每逢大雨時,流水由崖頂一瀉而下,水霧茫茫,聲震崖穀,氣勢非常壯觀。
位於華山峪道3000米處,是華山道士焦道廣隱居時的住所。 從小上方南端,沿著一條攀鏈而行的險路拾級而上,首先見到一石門,此稱西元門。據《嶽誌》記載,這是當年唐玄宗找金仙公主的地方。
門北有一“老爺洞”。從這裏向西南望,對麵絕壁上刻有“雲峰”兩個大字,蒼勁有力而又飄逸灑脫。從老爺洞沿壁拉索,向東北方向而上,路上有一塊呈馬鞍形的巨石,這叫馬鞍橋。
這裏有一處刻石題字寫道:
周道謹、王文友重修唐時古道,
建炎三年四月終功畢記。
過馬鞍橋,便到了“雷神洞”。此為一天然石洞,形似豎井,四壁如刀削一般,僅容一人上下。洞邊有一木梯,上端在崖壁間鑿孔架一獨木橋,遊人挽索登橋貼壁而上,十分驚險。
石壁上刻有“洞在高山”4個大字。出洞四望,豁然開朗,峰巒疊翠,林木蒼鬱,奇花競秀,流泉淙淙,飛鳥時鳴,如入神仙之境。
尤其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時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滿目紅霞,更給人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山”之感。
經沙蘿坪、毛女洞、過雲門,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為一半。前麵西峰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北眺秦川,渭河如帶,黃河隱約可見。
過青柯坪,轉彎、過橋,上陡坡後,會發現有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3個大字。
這裏距山門口有5000米之多,雖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長,使人感覺很累。到這裏才算真正開始上山,許多人到這裏常畏險不前,原道返回,所以這塊石頭取名“回心”。
過了回心石,眼前就是又陡又長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峽,勢如刀削,天開一線。
千尺幢是華山第一險道,形如裂隙,四壁直立,鑿石為梯,坡度為70度。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往下望如深井,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
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台階,皆不滿足寬。石階的寬度隻能容納一個人上下,兩旁掛著鐵索,人們手攀鐵索,一步步向上登。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須從胯下窺視路麵。
“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為當人們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
“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裏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把此處堵住,上下就會絕路。
再往前走,還有一處險路百尺峽。百尺峽是華山天險之一。百尺峽沒有千尺幢那麼長,僅46米,有91級石階,可是這裏勢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狹窄,還有懸石搖搖欲墜。
明朝的端木有詩稱讚這裏的驚險,詩中寫道:
幢去峽複來,天險不可瞬。
雖雲百尺峽,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峽的台階都是明末清初開始鑿的,後來又多次修整,又鑿出複道,遊人上下各行其道。
走出百尺峽,過仙人橋,前麵又是一段險路“老君犁溝”。華山民謠道:
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
“老君犁溝”是登山必經險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鋪有570個石階。在“老君犁溝”的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崖壁太陡峭了,連猴子都發愁。
從“猢猻愁”下聚仙台,聚仙台古名空靈峰、窩風崖,在北峰橫翠崖西的一個平台上。古代自橫翠崖西登台途中架有吊橋,橋板曳起,即成天塹。
傳說,軒轅黃帝曾到聚仙台與群仙聚會,並與神仙在此下棋。一位樵夫路經此地,被棋局吸引,就放下斧頭在一旁觀戰並入了迷,但見周圍樹葉落了又綠,綠了又落,不知是什麼緣故。
等到他想起回家時,發現斧柄已腐鏽,待回到家中,村人皆不認識他。殊不知“仙界一日,凡間百年”。於是他返回華山修道煉丹,後來羽化成仙。
聚仙台上原鑿有連體石洞,麵積約數十平方米,後依洞築廟,曆代不斷修葺擴建,自成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