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空奇葩的道教古建築
華山雄偉險峻,驚奇壯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聖山,還是道教名山。自古以來,道教文化在華山盛行。
華山風景絕秀,地處中土,很早以前就被認為是神仙出沒的聖地。不僅是一些帝王前來華山祭祀朝拜,也是神仙家和方士們活動的重要場所。
道教形成後,華山就成為道教著名的第四“洞天福地”。道教中傳說的古代神仙,如馮夷、青鳥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等,相傳都是在華山得道成仙的。
在春秋時代,就有道家在雲台觀布道。秦漢以來,道教與華山有關的神話傳說廣為流傳,現存就有200餘篇。
傳說茅山道的祖師茅盈的曾祖茅
於公元前216年,在華山白日升天。秦始皇聽說後,就把臘月改名為嘉平。當時有兒歌道 :
神仙得者茅初成,
駕龍上升入太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
繼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學之臘嘉平。
漢武帝時為敬慕明星玉女“白日升天”之事,始“立集靈宮於華山下”,祭祀明星玉女。
集靈宮後來改為西嶽廟,是一座“百丈層樓隱深樹,飛甍正欲摩蒼穹”的古建築群。
這座規模宏大、古香古色的建築,從漢武帝創建以來,已經曆了2000餘年的風雨滄桑。在華夏文明中,留下了它深沉的足跡。
西嶽廟坐北朝南,廟門正對華山,是供奉西嶽大帝華山神的廟宇,成為曆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這是一處非常珍貴的大型古建築群落,在我國建築史上擁有特殊的地位。
在由北至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灝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禦書樓、萬壽閣等,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台上,登樓望華山,五峰曆曆在目。正殿灝靈殿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於寬廣的“凸”字形月台上,麵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曆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在這裏。
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雅趣。
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時期的“華嶽廟碑”、明朝重刻“唐玄宗禦製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這幅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遊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裏還有乾隆禦書的“嶽蓮靈澍”石額。
東漢王朝建立後,仍未忘記祖宗成法,繼續奉祀西嶽之神。隻是由於集靈宮離華山較近,又在山下,難以完全體現“望”祭的要求,也不能達到祀神的目的,便將這一座神廟遷到了靠近長安通往洛陽大路的位址。
相傳,遷建的廟址選好以後,監造大臣和工匠們對廟宇的建築形式犯了難,各有所想,但都不成熟,長久決定不下來。時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風大作,從華山之巔生出團團烏雲,迅即遮天蔽日。
由於突然,人們無不驚駭,以為是建廟不力,得罪了嶽神。頃刻又見狂風稍息,天空驟然降下了鵝毛大雪。雪後,忽見一隻矯健的兔子,在雪地上飛奔,所走路線怪異,人們惶恐未定,愈加愕然了。
等到清醒過來,白兔似融化在雪裏,已不見蹤影。仔細一看,白兔拋出的路線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嚴謹的建築圖樣。人們欣喜若狂,就按著這一圖樣,開始了建築。
至晉武帝統一全國後,西嶽廟中的香火又一次旺盛起來。晉武帝太康年間,還在西嶽廟至華山的路旁植下幾千棵柏樹。
到唐玄宗開元年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又使西嶽廟進入朝堂之人的眼中,繚繞的香火又盛起來。
傳說,那是在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去東都洛陽,路經華陰將至西嶽廟時,猛然發現有許多人迎接他。
他不知所以,便問左右隨從這些是什麼人,群僚卻因未曾看見而莫名其妙。唐玄宗又招來當時專會交通神人的巫師詢問,其中有一個叫阿馬婆的巫人,說是西嶽神迎接皇帝來了。
唐玄宗聽了此言,信以為真,受寵若驚,立即詔令全國,封華山神為“金天王”,西嶽廟也改稱為“金天王神祠”,直至1370年才恢複西嶽廟原名。
唐玄宗欣喜之餘,不但封華山神以人間官號,而且親自寫下碑文,讓華山刺史徐知仁與信安王李
勒石紀念。第二年碑刻成後,立在了應天門外的通街上。
這座碑通高16米多,闊3米多,厚13米多,堪稱天下石碑之最了。碑銘“高標赫日,半壁飛雨”,背麵還刻有太子王公以下官的名字。地碑製作宏麗無以複加,在西嶽廟裏,它堪為唐玄宗開元盛世的象征。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了天下,第二年對西嶽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是在唐代舊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從此每年祭祀遂成定製。
從宋太祖建隆三年,即962年,對西嶽廟進行大修後,一直未見有大修之舉。直至明憲宗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才進行了修建。這次修建,曆時竟長達近30年,可見規模之大,想必是進行了徹底地擴建、增修。
這次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具有後來的規模,但和清代“敕修西嶽廟圖”碑所繪相比,尚少灝靈門、牌坊及萬壽閣等,其正殿和廊房規模也比後來小些。
自成化年間大修之後,曆經60多年,西嶽廟漸漸地傾頹了。嘉靖年間,對西嶽廟又進行了修建,增加了玉壘、神荼殿兩座,即靈宮殿、玉冥王殿,7座欞星門有屋7間,比明憲宗時的廟製又有擴建。
1555年的大地震,西嶽廟被毀壞。此時已近明末,國力疲憊,災民又多。要想修複好西嶽廟,國力已不支。但不修又意味著冷落了這無形的山神,於是嘉靖帝便先修起了寢宮。到了1562年,又進行了一次大修,曆時兩年告成。
清代對西嶽廟進行過三次比較大的修建。第一次是1705年,因為“禦製重修嶽廟”,但無詳細記載。第二次是1777年,因為西嶽神“近歲風調雨勻,屢昭靈應”,特別是陝西巡撫畢沅奏稱西嶽廟歲久傾頹,急需葺治。乾隆帝毫不猶豫地撥銀12萬兩,讓畢沅酌情辦理,叮囑畢沅修西嶽廟“務必工程堅固,廟貌鼎新”。
畢沅對西嶽廟建製的完善,尤其是所設古碑亭,刻“敕修西嶽廟圖”碑等,對保護西嶽廟的文物做出了巨大貢獻,為研究西嶽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但令人遺憾的是,西嶽廟在以後的爭奪政權的戰火中又毀壞殆盡。
時至1866年,清朝軍機大臣左宗棠和巡撫劉典商議,重新修複西嶽廟,命令華陰令總辦督促,從1867年開工,曆經4年,將廟築成。
1878年冬,在左宗棠修建的基礎上,接著又修複了廟內的萬壽閣,並補修了禦書房、望河樓、五聖祠、兩角樓、放生池等,使西嶽廟又煥發了青春。
建國後,國家主管部門又曾數度對西嶽廟的城牆、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等古建築加以維修,拆除了廟內中軸線以內有礙觀瞻的建築和設施,並將分散的具有曆史、藝術價值的碑碣和文物統一征集,集中收藏保管,對西嶽廟做了大量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