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鎮守中原得名的嵩山(2 / 2)

禹之父名鯀,鯀之父名曰顓頊,顓頊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

據傳說,上古時炎帝部落從西北遷入黃河中遊後,曾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和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以伯益為部落首領,以崇拜山嶽為特征,號稱四嶽。

《莊子》寫道:“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潁水。”現在還有“掛瓢崖”和“洗耳泉”。

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喂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汙穢之言,後來逃入深山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後來人們認為當時的陽城就是嵩山附近的陽城。夏代自禹至桀,共傳17王、14世,曆432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

殷周時,崇拜嵩山的有申、呂諸國,即四嶽的後裔齊、呂、申、許4個薑姓國。

據《史記.周本紀》和《逸周書.作雒篇》中記載:周武王初滅商,曾計劃建城邑於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認為能夠溝通人與天神的嵩山太室。

後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為周朝的統治中心。西周滅亡後,洛邑遂成為東周都城。當時,嵩山如同關中終南山一樣,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

嵩山地區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國中心。《史記.封禪書》中記載: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以嵩山為中嶽。

那時,嵩山的名稱叫作“外方”,夏商時則有了“崇高”“崇山”的稱呼。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崇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

《周禮·地官司徒》中記載,周公為了尋找天地之中營建東都,在嵩山腳下的陽城“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後來的登封觀星台的周公測景台,也從側麵反映了嵩山地區為“天地之中”的曆史傳承。

自古以來,嵩山被認為是萬山之祖和神仙居住之地。在“君權神授”的古代,嵩山就成為曆代帝王接天通地、永固江山、昌盛國運的祭祀對象、封禪聖地。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就常到嵩山“與神會”。帝堯、虞舜、大禹都曾到此巡狩。

在西周初年,嵩山已經成為人們祭祀的對象。武王在嵩山舉行的封天祭地大典,開創了我國古代最盛大、最高等級的封禪禮製的先河。秦、漢之後,帝王祭祀嵩山連續不斷。

後世人們統計,從周武王開始至清末,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禪嵩山的帝王竟有68位。

嵩山以其地處京畿的優勢位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成為中華文明最早、最重要的聖山之一。

拓展閱讀

鑄造於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銘記載:公元前1046年,為了慶賀新王朝的誕生,周武王決定舉行祭祀天神大典。嵩山地區曾長期是夏和商的王都,又處於天下之中,周武王認為高聳於天下之中的嵩嶽,就是天神之室,他們受天命而克商奪取天下,應當禮拜高大的嵩山。周武王在完成滅商大業後,便在薑子牙的陪同下,登上嵩山太室之巔,舉行了盛大的封天祭地大典。這次在嵩山舉行封禪和望祭山川的重大典禮,無異於周王朝的開國大典,開創了我國最盛大、最高等級封禪嵩山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