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這時三清福地有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題刻45處。可以說這時的三清山已成為明代建築和石刻藝術的一座寶庫。
這些建築和石雕藝術均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方風格。它們雖然主要反映的是宗教文化,同時也是儒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
清兵入關以後,道教繼續得到推崇,依然是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
三清山與道緣息息相通,香火自然有增無減。康熙年間,撫州、南豐和福建等地方方士紛紛遷來,三清山道教形成了撫州、南豐、福建和玉山本地四大派係。
為了更好地組織道教活動,縣裏設有道委司,對上負責接受天師府的旨意,對下負責指導所屬宮宇的教務活動。
此時,由於方士驟增,教務活動越益頻繁,三清山在道教領域中影響越來越大,在全國的知名度也隨之有了提高。
在1726年的清代,禦製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中所附的《廣信府疆域圖》裏,就確地標出了三清山的地理位置,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三清山在當時的影響十分深遠。
乾隆登基以後,興佛抑道,道教在全國思想領域中的統治地位受到了衝擊,從此逐漸衰敗,並一蹶不振,三清山道教也隨之受到致命打擊。
拓展閱讀
在全國道教名山中,像階下囚龍池這種在台階下建凹池隱囚龍頭的建置,隻為三清山所獨有。那麼,在這個特殊的建置裏,又究竟隱含著什麼含義呢?據考研分析,這池中所囚的長著4個指爪,兩撇長胡須特有標誌的龍,象征的就是建文帝的四叔朱棣。朱棣武力篡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兵敗焚宮,金蟬脫殼才得以從南京城逃脫,晚年化身詹碧雲,隱蹤於三清山,利用擔任住持重建三清宮之機,精心構思巧妙布局建設的一個報複朱棣的隱局。在建文帝眼裏,朱棣是一條十惡不赦的孽龍,所以建文帝拘其頭為階下囚,代表朱棣的永世降伏和不得超生。
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道教文化
明代王霖的後人王祜和全真道士詹碧雲重建三清宮後,詹碧雲上山任三清宮住持,處理教務。詹碧雲主持三清宮的時期,又先後重修新增道教宮觀廟宇等建築40餘處,使三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階段。
在詹碧雲死後,道徒們按照師傅的遺願,將詹碧雲葬龍首山下的糾察府邊,修築了規模較大的墓葬。在墓門入口處橫額上題刻著“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橫額,用來表明詹碧雲的治山業績。
詹碧雲墓不同於別的陵墓,它是仿陵園式建築。後來傳說詹碧雲可能是明代第二代皇帝,《明史》中所記載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而這個墓可能就是脫生逃亡的建文帝晚年藏身三清山時所建的隱陵。
首先,詹碧雲墓的選址在整體建築群的太極八卦模式中的“巽”位。在道教風水裏,巽卦是文昌位,卦數為4,又稱“四文曲星”,象征崇尚文的皇帝朱允炆的“建文”稱號。在伏羲先天八卦裏,巽卦卦數為5,故隱含有“九五”尊數。
而且,建文帝生肖屬相為蛇,蛇居巽位,所以把墓建在巽位適得其所。並且巽卦五色有:青綠色、碧色和潔白,也是暗應了碧雲是假托之名。
還有就是在詹碧雲墓旁邊就是糾察府。糾察府的設置在諸多道教名山之中是獨有的。並且,在道教文化當中,糾察府內本應供奉王靈官。王靈官原為玉樞火神,後被奉為護法監壇之神,保法護道,司天上和人間的糾察之職,所以理應將王靈官供奉於糾察府讓人朝拜。
可三清山的糾察府內供奉的卻不是王靈官,而是身穿明代文官服飾的石雕像六尊,在糾察府的門口還站立一對武士守衛,儼然是等級尊貴的官府衙門的象征,而不是供菩薩的小廟。
從構造來講,詹碧雲墓因山製形,依山為陵,拾坡而上,前陵後寢,共建了五層。在玄宮前設台階五級,墓門外設石階十三級,隱含有“九五”之尊和腳踏十三行省的意思。
前麵三層是平台,平台之上是拜台,拜台上麵是玄宮,玄宮正中置須彌座,座上置佛教七級浮屠寶塔。僧人去世後一般隻建塔不建墓,道士去世後一般隻建墓不建塔。但詹碧雲墓卻是下建墓上豎塔,非僧非道、也僧也道,這不僅體現了詹碧雲的特殊身份,也體現了三清山道教對於佛教的包容態度。
這個七級浮屠寶塔高將近4米,由整條花崗石雕刻而成,分三段造型。寶塔下段為雙層環形基座,中段成腰鼓形,正麵鏤空成拱狀神龕,神龕內壁漆是明代皇家專用的朱紅色。
在神龕內放置著詹碧雲石雕像,雕像左手托一小石砵,右手持一小石杵,麵容清臒,耳郭低垂頎長,束發童顏,而且雕像刻工細膩、栩栩如生,是三清山石雕的珍品。又因設計存放於花崗岩鏤空石龕內,所以雖曆經五六百年而完好無損。
寶塔上段為通身石雕寶塔,塔身的正麵刻著“昊天玉皇上帝”,表明墓主自詡是玉皇上帝之尊。背麵刻“十方敕苦天”,隱含著墓主以叢林領袖自居。
墓周圍還有小巧玲瓏的雌、雄石獅一對,雌獅懷抱幼獅象征子嗣昌盛、源遠流長,雄獅腳踩圓球,表示權貴。在明代,龍、鳳和獅子是不能亂用的,據相關資料記載,這樣的獅子在明清時一般用於帝王的守陵獅。另外,詹碧雲墓的整體構思縝密奇巧,它既包裹在兩重八卦圖陣裏又秘隱於北鬥七星的勺鬥之中,規劃布局竟合天地人合一之尊,天時地利之妙,周圍遍植青鬆箭竹,且“治山”和“藏竹之所”這兩個詞也充滿了懸疑色彩。
無論詹碧雲是普通的全真道士,還是失蹤的建文帝,他對三清山的道教文化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詹碧雲的“藏竹之所”,也不僅就成了他的靈魂清淨的駐所,也成了三清山蘊含著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的建築瑰寶。
拓展閱讀
在詹碧雲幕的玄宮墓門前設置著無字青石墓碑一通,有類似像唐女皇武則天陵墓前的無字碑一樣,故意空白,留與後人評說。
若詹碧雲果真是失蹤的建文帝,那麼他以無字青石碑存世,是否也象征著他青骨的一生呢?在告訴著人們,他漂泊流亡,先隱身於佛,後隱身入道,神秘離奇的一生不方便也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