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瘴霧脫蠻溪,清樽奉佳客。客行何以贈,一語當加璧。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澤。驅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願君如此木,凜凜傲霜雪。斫為君倚幾,滑淨不容削。物微興不淺,此贈毋輕擲。
詩中不僅寫了玉山果的珍貴和榧樹生長之地的良好生態環境,還賦予它凜傲霜雪的崇高品格,形成了深厚的香榧文化曆史積澱。
蘇軾在其所著的《物類相感誌》中談起香榧的食用:
榧煮素羹,味更甜美。豬脂炒榧,黑皮自脫。榧子甘蔗同食,其渣自軟。
可見蘇軾對香榧是情有獨鍾。此後的《爾雅翼》、《長物誌》、《藝苑雌黃》、《清稗類鈔》等史籍,都有榧子食用或加工方法的記載。
在唐朝時,香榧就被列為貢品。在先民們香榧種植、加工以及消費過程中,香榧文化應運而生。每年秋風初起,香榧成熟後,就到了采摘香榧的時節。
據老一輩人說,在香榧采摘前,家庭要舉行祭祖儀式,意為謝恩、求平安。後來,這個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
香榧的名字非常具有藝術感染力,常被作為吉祥物出現在祭祀、婚慶、壽慶中,象征吉利、興旺、富貴、長壽、和諧。
有些地方在新娘出嫁時,要將香榧染成紅色,然後與花生、玉米花一起裝進“果子袋”,到新郎家時向親朋好友、鄰裏鄉親分“果子”。在嫁妝荷花被上放一根雄榧枝和一根雌榧枝,寓意忠貞的愛情。新郎新娘要麵對嘉賓將香榧送到對方的嘴裏,象征著新婚夫婦青春永駐,早生貴子。“香榧”也是“想飛”的諧音,表示飛來的金鳳凰要在這裏落戶。
香榧不僅帶給人們吉祥,也成為東陽山區農民的搖錢樹。至今老百姓盛傳著許多香榧諺語:“香榧熟衣食足”、“吃香榧、用香榧、靠香榧”、“吃香榧、無病不求醫”、“一年種榧千年香,一代種榧百代涼”、“小時栽香榧,老年得保險”等。
諺語道出了香榧在東陽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表達了榧農對香榧的依賴和依戀之情。
會稽山香榧栽培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在諸暨榧王村,有一棵被稱為“中國香榧王”的古香榧樹,樹齡1350餘年,樹高18米,胸圍9.26米,覆蓋麵積500多平方米,猶如遮天巨傘。
在紹興占嶴村,還有一棵古香榧樹被稱為“千年榧樹王”,樹齡1500年以上,樹高16.8米,胸圍9.36米,覆蓋麵積500多平方米。這兩棵古香榧樹仍年年碩果累累。
經研究考證,會稽山古香榧是從野生榧樹中經過人工選擇和嫁接培育而成的優良品種,證明了早在1500年前紹興先民已經掌握果樹嫁接技術,是人民千百年來智慧沉澱的“活標本”。
會稽山古香榧群數量眾多、資源集中、人工嫁接且保存了千年以上而現今仍能碩果累累,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極罕見的。
香榧為稀有的遠古植物種之一,自然更新困難,由於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砍伐,將會趨於枯竭。有關部門對殘存的香榧及其生態環境已經進行了嚴加保護。並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保護意識。
有關部門還做了長遠規劃,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就地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對香榧的生態環境予以特別管護並采取適當的監控措施。同時結合退耕還林,規劃出栽培基地,使之成為引種、移植、繁殖、培育和栽植中心,變分散為集中。
此外還積極進行了品種選育,建立種質資源圃,充分利用野生資源明顯的適地性和抗逆性優勢,采用各種育種方法盡快選育出高產量、穩定性好、抗性強、適應本地氣候的優良品種,並進行模擬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的人工栽培,使之用於生產,服務於社會。
拓展閱讀
東晉時,一位員外想求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特意請他喝酒。酒畢,王羲之踱到偏間,見一木匠正在用香榧木做八仙桌,情不自禁地拿起筆,飽蘸濃墨,欣然在八仙桌上寫下兩個大字“香榧”,字跡蒼勁有力。從此,員外就將八仙桌珍藏起來,作為傳家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