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2 / 3)

商鞅變法成功

戰國初年,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國外受強鄰的欺壓,內有貴族的專橫,日子很不好過,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落後的麵貌。

為了尋求改革的賢才,秦孝公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誰有好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賞給他土地。”

不久,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應征從魏國來到秦國。

衛鞅姓公孫,名鞅,他原是衛國的一個沒落貴族,所以大家就管他叫衛鞅。他看衛國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華,就跑到魏國,在魏國當了好長時間的門客,也沒有得到重用。

衛鞅正在鬱鬱不得誌的時候,忽然聽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就來到了秦國。

衛鞅到了秦國,托人介紹,見到了秦孝公。

衛鞅便把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的道理和辦法給秦孝公講了一遍,他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起來,就必須重視農業生產,這樣,老百姓有吃有穿,軍隊才有充足的糧草。要訓練好軍隊,做到兵強馬壯。還要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多的農民、英勇善戰的將士,都要鼓勵和獎賞,對那些不好好生產、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懲罰。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國家沒有不富強的。”

秦孝公聽後非常高興,與衛鞅秉燭達旦暢談3天。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就封衛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這個消息一傳開,貴族大臣們都一起反對。不少大臣勸秦孝公要慎重,不要聽信衛鞅那一套。

秦孝公心裏非常讚成衛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他又感到很為難,於是,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一個叫甘龍的大臣首先發言,他說:“現在的製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就會亂套啦!”

另外一些大臣也跟著說:“新法是胡來,是謬論,古法、舊禮改不得!”

衛鞅理直氣壯地駁斥他們說:“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隻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隻能使國家滅亡!”

衛鞅從古至今,列舉大量事實,說明變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駁得啞口無言。

秦孝公聽他說得頭頭是道,把反對變法的大臣一個個都駁倒了,非常高興,對衛鞅說:“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

說罷就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權,叫他抓緊把變法方案製訂出來。並且宣布:誰再反對變法,就治誰的罪。這樣,那些大臣都不敢吭聲了。

衛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衛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貼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10兩金子。”

到了那天,前來觀看的人很多。把這根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去,其實不是一件難事,但大家都怕其中有詐。所以大家都議論紛紛,卻沒人敢走近前去扛這根木頭。

看著圍觀者越來越多,衛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50兩。

這時候,一個粗壯漢子分開人群,跨上前去,說:“我來試試。”說罷扛起木頭就走。許多看熱鬧的人,好奇地跟著,一直跟到了北門。隻見新上任的左庶長衛鞅正在那裏等著呢!

衛鞅誇獎那個大漢說:“好,你能夠相信和執行我的命令,真是一個良民。”

隨後,就把準備好的50兩金子獎給了他。

這件事一下就在全城轟動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幾年以後,秦國變得強盛起來。由於新法令規定了增產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勞役,老百姓都一心務農,積極種田織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於新法令規定了將士殺敵立功的可以升官晉級,所以都英勇作戰。

秦孝公看衛鞅製訂的新法令成效顯著,就提升他的官職,並且派他帶兵去攻打魏國。原來十分強盛的魏國,這時候已經很衰弱,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隻得向秦國求和。

衛鞅凱旋,接著,在國內又進一步推行新法令,新法令實行了10年以後,秦國變成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秦孝公十分歡喜,把商、於一帶15座城鎮封給了衛鞅,表示酬謝。從此以後,人們就把衛鞅稱作商鞅了。

夢想小啟迪

商鞅通過舌戰群儒,取得了變法的權利,通過徒木取信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言出必行,賞罰分明,所以他的變法才能成功。

廉頗負荊請罪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就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見麵,互修友好。

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頗、藺相如兩人的建議,與藺相如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時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30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

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鼓瑟,我這裏有瑟,就請你奏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隻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禦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鼓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我這裏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

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隻有5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拚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

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很不高興,也隻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禦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澠池之會,藺相如為趙王掙足了麵子,讓秦國簽了和約。回國後,趙王認為藺相如是難得的人才,便拜他為相國。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嘴,職位就超過他,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位居其下,心裏很不服氣,決定找機會羞辱藺相如一番。藺相如知道後,處處躲著廉頗。

一天,藺相如帶門客出去,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迎麵而來,他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讓廉頗的車過去。藺相如的門客心裏埋怨藺相如不該膽小怕事。

藺相如和門客回到府上後,門客說:“我是敬佩相國的才能和膽識,才在此做門客的。沒想到相國卻如此膽小,如此害怕廉將軍。我再不想在你門下為客了。”藺相如聽後笑笑說:“你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門客答:“當然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接著說:“天下諸侯都懼怕秦王,而我卻敢當麵責備他,我怎麼會怕廉將軍呢?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倘若我與廉將軍不和,秦國定會趁機來犯,所以我情願忍讓廉將軍。”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感到無地自容。

一天,藺相如正在書房讀書,有人稟報說:“廉將軍找上門來了。”藺相如忙出門迎接。廉頗裸著上身,背上綁了一根荊條,見到藺相如便雙膝跪倒,說道:“我心胸狹窄,請相國責罰我吧!”

藺相如慌忙扶起他,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人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兩人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秦國10多年不敢侵犯趙國。

夢想小啟迪

廉頗看藺相如憑著一張嘴當上比自己高的職位,便產生了矛盾。後來,他明白了藺相如的用心良苦,便負荊請罪。在生活中,我們要團結,因為團結是一種推動大家衝向勝利的巨大力量!

齊軍圍魏救趙

戰國時,孫臏來到魏國與其同學龐涓一起為魏王效力。

一次,龐涓設酒宴與孫臏談論兵法,孫臏對答如流,還提出了一些問題,使龐涓不知所出。後來,兩人在魏王麵前試兵布陣,孫臏又將龐涓的陣法一一識破,而且還擺出一些精巧的陣法,使龐涓茫然不識。龐涓本來就嫉妒孫臏的才智,而如今孫臏來到魏國,對他的地位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於是,龐涓便施用詭計,誣陷孫臏私通與魏國不和的齊國,並以省親掃墓為由,準備叛魏赴齊。魏王不辨真偽,就將孫臏革職,由龐涓去問罪。龐涓將孫臏的雙膝砍斷,卻說是魏王所為,並欲在誘騙他將孫子兵法寫出後殺害。

龐涓的一位家丁將真相告訴了孫臏。孫臏知道了龐涓的蛇蠍之心後,想到一條妙計,既然龐涓加害於我是因為我的才能,何不采取“能而示之不能”的辦法來脫身呢?

於是,孫臏裝起瘋來。隻見他披頭散發,痰涎滿麵,時而大哭,時而又大笑。龐涓聞訊,親自趕來察看,孫臏更是“瘋性”大發,表演得惟妙惟肖。

龐涓仍有疑心,於是又叫人把孫臏拖到豬圈,送酒食試他。孫臏將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遞給他的糞便,龐涓這才信以為真。眼看著孫臏如今已變成了行屍走肉,龐涓漸漸地放鬆了警戒,任孫臏在豬圈裏爬來爬去。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一場戰爭。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自己的實力太弱,無法抵抗魏軍,就將中山之地獻給齊國,以求齊國派兵救援。於是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獻計說:“我們將軍隊埋伏在路上,對魏國宣揚攻打襄陵,魏軍知道後一定會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力,回頭來救襄陵。我們則在中途攔路截擊,一定會取勝。”

孫臏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策。田忌打算率兵直趨邯鄲,包抄魏軍後路,同趙軍內外夾攻,以解邯鄲之圍。孫臏認為即使馬上去同魏軍交鋒,恐怕為時已晚。

孫臏解釋說:“想要解開紛亂無緒的絲線,不宜用手強拉硬扯,隻能慢慢地疏理。排解打架鬥毆,隻能好言相勸,自己不能動手參與。解圍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不能去硬碰硬,正麵交鋒,而應該避實擊虛,即避開敵人雄實之處,攻擊其虛弱的地方,自然就解了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