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3 / 3)

孫臏繼續說道:“目前魏、趙交兵,魏軍精銳幾乎都在國外,魏國國內隻留有一些老弱殘兵不堪一擊,所以最好率齊軍迅速地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截斷魏軍的交通要道,龐涓必定會被迫放棄邯鄲,援救大梁,邯鄲之圍不戰而解。”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立即指揮齊軍直奔大梁,切斷魏軍的退路,並且占據有利地形等待魏軍從邯鄲回師自救。龐涓聽說齊軍進攻大梁的消息後,果然被迫放棄了對邯鄲的圍攻,率軍急速回國救援。到了桂陵一帶,遭到了埋伏於此的齊軍的襲擊。雙方激戰一番之後,魏軍潰敗,龐涓差點兒喪命。

齊軍成功地挫敗了魏軍的企圖。

夢想小啟迪

齊軍避實擊虛,削弱了魏國的實力。我們看問題也要看到各種因素,隻要抓住主要環節,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不教胡馬渡陰山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漢朝初期名將。

當時,漢朝主要的邊患是北方胡地匈奴的入侵。

李廣為抗擊匈奴,張弓搭箭,幾乎一生全都在疆場上度過。他熱愛祖國,英勇殺敵,為保衛邊疆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

漢文帝14年,匈奴又一次大規模入侵邊疆,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攻打匈奴。

因為他精通騎馬射箭,殺死和俘虜了很多敵人,因有功,被選拔出來做漢朝皇帝的衛兵。到漢景帝即位時,派李廣做隴西都尉,後來調做騎郎將。

吳楚等七國叛亂的時候,李廣擔任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去討平叛亂;在昌邑城下奪得了敵軍的帥旗,李廣立了功,出了名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匈奴又一次大規模地侵入上郡,皇帝派親信的宦官到李廣部下受軍事訓練,參加抗擊匈奴的戰爭。

有一天,這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去刺探軍情,忽然遇見3個匈奴人,就與他們打起來。

那3個匈奴人扭轉身來射傷了宦官,把幾十名騎兵也差不多全殺光了。

這名宦官跑回來告訴李廣,李廣說:“這匈奴人一定是射雕的獵手。”

立刻帶領100多名騎兵追過去。李廣命令手下騎兵散開分兩翼包圍過去,自己搭弓射箭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

一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雕獵手。

李廣他們剛把這位匈奴射雕獵手捆好,上馬準備回漢朝軍營,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走過來。

匈奴兵望見李廣這100多名騎兵,以為是漢軍派來誘騙他們中計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準備迎戰。李廣手下的騎兵,不少人膽戰心驚,想要飛快逃回漢營。

李廣對他們說:“我們離開漢營幾十裏,現在這100多人馬往回跑不遠,匈奴兵馬上追過來,我們全完結。現在我們停下來,匈奴兵一定認為我們是主力部隊派來誘騙他們中計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

接著,李廣向手下騎兵發令說:“前進!”一直前進到了離開匈奴陣地約有兩裏路的地方才停下來。然後李廣又發令說:“一齊下馬,把馬鞍全卸掉!”

這時,騎兵們發急了,說:“敵人這麼多,而且距離我們這麼近,萬一情況緊急,又怎麼辦呢?”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會逃走,現在我們下了馬,卸了鞍,表示不走,擺出讓他們追的架勢,他們更加相信我們是疑兵。”

果然,匈奴兵一動也不動地觀望著!

匈奴陣地上,有一個騎白馬的軍官,走出來監護他們的隊伍。李廣看見了,立刻上馬同十幾名騎兵飛奔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後再回到自己隊伍中卸下馬鞍,叫士兵們都把馬放了,躺下來休息。這時,恰巧天快黑了,匈奴兵始終捉摸不定,不敢前來攻擊。到了半夜,匈奴兵認為漢軍就埋伏在附近不敢前進,連夜撤走了。天亮後,李廣才帶著100多名騎兵回漢營。士兵們都傳頌李廣的冷靜、機智。

過了很久,李廣連續征戰,屢屢建功,從衛尉升調為將軍。這一次,他領兵出雁門攻打匈奴。由於匈奴兵多勢盛,打敗了漢軍,活捉到李廣。

匈奴主一向聽說李廣本領高,是個人才,命令部下說:“捉到李廣,一定要活的給我送來。”匈奴兵把李廣射成重傷,就讓他躺在一張網裏,掛在並排的兩匹馬中間抬著走。

李廣一路裝死,走了十幾裏,偷眼看見旁邊有個年輕的胡人騎著一匹好馬,馬上要從李廣身邊走過,隻見李廣縱身一跳,跳到那青年的馬上,奪了弓箭,把那青年推下馬去,快馬加鞭,向南飛跑。李廣一口氣跑了幾十裏,追上部下的殘兵,就帶著他們進了雁門關。

當時,匈奴反應過來後派了幾百名騎兵追李廣一個人,李廣一麵忍著傷痛飛跑,一麵取出那青年的弓箭,轉身射殺快追上來的匈奴兵,最後終於脫險,連匈奴兵都說他勇敢、箭法好。

後來,李廣負責鎮守右北平這個地方,匈奴聽說李廣在那裏,好幾年不敢入侵那一帶地區。李廣入敵陣,快速如飛,連匈奴兵提起他都稱呼他為“漢朝的飛將軍”。

有一次,李廣出外打獵,遠遠望見草叢中好像有一隻老虎,一箭射去,箭頭全鑽了進去,老虎卻不掙紮,近前一看卻是一塊大石頭。連邊地老百姓都知道他力氣大。

李廣為人廉潔,得了賞賜都分給自己的部下,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深受士兵擁護。

馬追流星,箭穿巨石,奔馳在北國邊疆戰場上的李廣,不愧為是一位充滿愛國熱情的名將,他機智勇敢,與士兵同甘共苦,人民永遠那麼真誠地崇敬他、頌揚他。直到現在,人們還經常詠唱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一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夢想小啟迪

李廣的愛國情懷感動著世人,隻有心中裝著國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建功立業,為國家做出貢獻。

霍去病抗擊匈奴

匈奴原是中國古代北部邊境的一個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該族人生性慓悍,經常騷擾漢朝邊境。他們攻城掠鎮、搶劫人口、財物和牲畜,是漢朝前期最大的邊境禍患,就連漢高祖劉邦,也曾遭到過匈奴的包圍和攻擊。為了邊境安寧,漢朝廷曾多次采取向匈奴大量送禮、送公主下嫁單於(匈奴最高首領)等措施。但是,無論實行賄賂還是“和親”政策,都一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武帝劉徹是個英武強悍的皇帝,他即位後,一直考慮著如何消除這一邊患的問題。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他決定對匈奴用兵,澄清邊疆。公元前135年,漢武帝采納了大臣王恢的意見,派出大軍30萬人,擬采取誘敵深入的計策殲滅匈奴。

在眼看計謀就要成功的時候,不慎走漏了消息,單於率眾逃離了包圍圈,漢軍將士們功敗垂成。但漢武帝並不氣餒,公元前124年,雄心勃勃的漢武帝毅然否決了某些大臣立足於防守的奏議,選派車騎將軍衛青,率六員大將,統領十萬精兵,主動發起了進攻,取得了漢匈交戰史上首次大勝,這更加堅定了武帝消滅匈奴的信心。

第二年再派衛青、李廣等大將出師征討匈奴。在這次行動中,衛青的外甥、隻有十七歲的霍去病自願要求隨軍殺敵,為國效力。衛青很高興,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漢軍穿過沙漠以後,少年誌壯的霍去病主動請求,要親自率一隊人馬尋找匈奴作戰。經衛青批準後,他便獨自率領八百輕騎,離開了大隊。在離大營百餘裏的地方,他們發現了敵軍大隊人馬。霍去病沉著冷靜,指揮輕騎,以閃電般的速度迅速突入敵腹部,衝亂了敵人的陣勢,打得敵人蒙頭轉向,殺虜敵軍二千餘人,全軍而返。

慧眼識才的漢武帝,通過對戰場上將士們的實績考核,認為霍去病是個將才,不但破格加封他為冠軍侯,而且又於元狩二年(前121)大膽地任命他為驃騎將軍,命他率一萬騎兵,由隴西出發,孤軍深入沙漠,尋找匈奴主力作戰。

雖然漢軍這時已經多次擊敗匈奴,在戰場上連連取得勝利,但是,匈奴的主力還沒有遭到多大傷害。因而,漢武帝一直感到這是一塊心病。他決心一鼓作氣,不給匈奴以喘息的機會,消滅它的主力,徹底戰勝它。

但尋找匈奴作戰不是一件小事,任命霍去病出戰,使一些老臣都暗暗為朝廷捏了一把汗。心想,霍去病前番出戰,雖然獲勝,但不夠持重,未免冒險。威名赫赫的衛青還要有許多大將幫著才能取勝,霍去病論年齡才剛剛二十歲;論資曆遠不及衛青和其他抗擊匈奴的將領;論兵力,隻有一萬人,僅是前幾次出擊匈奴兵力的十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

以這樣的情況,皇帝怎麼敢讓他孤軍深入大漠呢?其實,漢武帝自有漢武帝的想法,他成竹在胸,主意已定,雖然看出了老臣們的憂慮,但卻視而不見,隻是微微一笑,並不垂詢。隻是在霍去病出發不久,另派出張騫和李廣兩位將軍,出軍右北平擊敵,以牽製敵人。

且說這霍去病年輕無畏,敢擔風險,不像有些謹慎持重的老將軍那樣畏頭畏尾。他率軍一路疾進,越過焉支山(今甘肅省山丹縣東南),深入千餘裏,終於找到了匈奴大隊。他勇敢地與匈奴大軍短兵相接,在皋蘭山(今甘肅臨夏附近)下與敵人展開鏖戰,殲敵一萬八千餘人,殺死了兩名重要的匈奴首領,活捉了昆邪王的太子、相國和都尉,連匈奴休屠王祭天用的金佛像也成了戰利品。

緊接著,他又指揮軍隊第二次出擊,孤軍直插祁連山(今甘肅張掖西南),與匈奴大軍會戰。這一仗,竟俘虜匈奴王五十名,王母、閼式(王後)、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國、都尉等六十三人,斬殺敵兵三萬餘人,虜獲財物不可計數。這是漢兵對匈奴最重的一次打擊,經過這一戰,匈奴被迫放棄了焉支山和祁連山這兩道天然屏障。他們悲哀地唱道:

亡我焉支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祁連山,

使我婦女無顏色!

霍去病勝利凱旋,武帝非常高興,認為他年輕有為,決定讓他去學習《孫吳兵法》。霍去病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於古法呢?”武帝並不強迫他,便又要為他修建府第。霍去病仍然沒有答應,他嚴肅而有動情地辭謝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話雖不多,但充分表現了這位年輕將領以國為家的忠勇精神,武帝很感動,對他更加信任和倚重了。

後來,霍去病與大將衛青等再次受命,各率軍五萬人,分兩路打擊匈奴。霍去病領兵出塞二千餘裏,與匈奴左賢王接戰,捉獲王三人,將軍等官員八十三人,捕斬敵軍七萬多,窮追殘敵直至瀚海。另一路軍亦獲大勝,打得匈奴頭子伊稚斜單於隻帶數百名殘兵落荒而逃。匈奴遭到這次重創以後,隻好遠遷漢北。長安西境人民,從此過上了一個時期的安定生活。

另外,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也打通了,經過武帝的努力,西域各國紛紛派使者帶著當地的特產前來通好,不但加深了漢朝同各國各民族的友誼,而且由於互通有無,互相學習,也促進了各國文化與生產的發展。

夢想小啟迪

霍去病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話流傳千古,表現了中華兒女先國後家,不畏強權的崇高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