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夢想小啟迪

董宣為了懲治殺人凶手,不惜得罪皇帝的妹妹,更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無論哪個朝代,如果多一些這樣的官員,社會風氣一定會為之一新,人民也會安居樂業。

魏徵直言勸太宗

古時候,人們把統治者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叫做“納諫”。唐太宗建國之初,就很注重納諫。

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徵,君王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個大臣建議,男子不滿十八歲,隻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

魏徵知道後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十八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能算講信用嗎?”

唐太宗吃驚地問:“我什麼時候不講信用?”

魏徵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曾經下詔:拖欠官府東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們照樣催收,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麼征兵的時候卻要十八歲以下的孩子也來當兵,這能算講信用嗎?”

魏徵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於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詔書,免征不到十八歲的男子。

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條,很多被唐太宗采納。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以後,他時常懷念魏徵,說:“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

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徵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遠征高麗,勞民傷財,損失慘重。回來的時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十分感歎地說:“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會讓我有這番舉動的!”

夢想小啟迪

唐太宗以人為鏡,監督自己的行為,使唐朝的國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強,人民生活得以幸福安康。這說明,當權者隻要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會有益於社會的發展。

寇準敢為民請命

寇準曾做過宋太宗的宰相。他非常有學問,說起話來有條有理,叫人心服口服。他為人也很正直,經常向皇帝直言進諫。

有一年春天鬧旱災,農民好不容易才種活了一點兒莊稼。可到了秋天又鬧蟲災,很多農民一點兒收成都沒有。這年冬季,老百姓隻好挖野菜,吃草根維持生活,活得非常艱難。

宋太宗得知災情以後,把大臣們都召集到一起,商量該怎麼辦。有的大臣根本就沒什麼主意,又想趁機討好皇帝,就說:“這些天災都是上天安排的,即使是古代聖明的皇帝在位,也是難以避免的。請陛下不要太擔心。”

寇準非常看不慣這些不學無術的官員。他們當官不僅不替老百姓著想,還欺壓老百姓,於是,寇準趁著這個機會說:“天下鬧災荒,是因為朝廷裏有處理事情不公正的地方,災荒是上天的懲罰。”宋太宗一聽就生氣了,寇準的話太刺耳了!皇帝滿臉不高興,一把推開椅子想離開。這時寇準竟上前一步,扯了扯皇帝的衣袖,輕輕地說:“請不要生氣嘛!有話好好兒說。”

宋太宗愣住了,做了這麼多年皇帝,還從沒有誰敢拉他的衣袖呢!過了一會兒,寇準慢慢地說:“陛下,您不是曾經鼓勵我們要說真話嗎?我今天說了真話,您怎麼就生氣了呢?您這麼做,以後誰還敢說真話呀!”

宋太宗終於回到座位上,他問寇準:“你說吧!什麼地方不公正了?”寇準神情嚴肅地說道:“前兩天,有兩個官員都犯了貪汙國家財產的罪。其中貪汙數目小的,被判了死刑,而另一個貪汙了上千萬財產的,卻隻被打了幾棍子。您說這公平嗎?您知道這樣做是為什麼嗎?”

停了一下,寇準又接著說:“因為那個隻被打了幾棍子的人,有個在朝廷做大臣的哥哥。”宋太宗大吃一驚。這時那個為弟弟開脫死罪的大臣“撲通”一下跪在地上,磕頭認罪,求皇上饒命。

夢想小啟迪

寇準為民請命、直言犯上的大無畏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曆朝曆代,正因為有這些不計個人得失的官員,才使社會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也正因為有他們,老百姓才能過上比較安定的日子。

季布一諾千金

季布是秦末漢初楚地著名的俠客,他性格耿直,樂於助人,最可貴的是他特別講信用,隻要是許諾別人的事,無論如何也要替人辦到,從不食言。因此,在楚地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季布後來從了軍,在項羽的手下當了大將。他作戰非常勇敢,很有軍事才能。曾經有好幾次,他領兵追殺劉邦,劉邦差點死在他的手裏。

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獲勝,建立漢朝,當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醬才解恨。

季布見劉邦在全國捉拿自己,隻好東躲西藏,四處逃命。因為他的聲譽很好,所以人們都願意收留他。

後來,有位叫朱家的義士說服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到劉邦麵前為季布說情,劉邦就原諒了季布,還拜他為郎中。

季布有個同鄉,名叫曹丘。聽說季布在漢朝當了大官,就去投靠他。

曹丘特地請竇長君寫信介紹他去見季布。

季布並不高興幫助曹丘,打算拒絕他。所以,曹丘來見季布時,季布臉上流露出不耐煩的神色。

曹丘見了,就向季布行了一個禮,大聲說道:“在楚地人人都說您很重信義,說是得到千斤黃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許諾,您是怎樣得到這種美譽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鄉吧?我在天下到處宣揚您的美名,您怎麼這樣無情地拒絕我呢?”

季布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錯了,趕緊向曹丘道歉,並把他留下來當做上賓對待。

後來曹丘離開時,季布還送了許多禮物給他。

夢想小啟迪

誠信守諾是世間最珍貴的寶物,知錯能改也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季布兼有這許多優秀品質,難怪能得到人們的由衷讚美。

張良尊老守信

張良,漢代人,是劉邦的主要謀士,後來被封為留侯。他從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約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張良正悠閑地在村外的橋上散步,忽然遇見一位穿著粗布短衣的老人。

這位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紀大了,就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了他。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說:“給我穿上。”

張良又跪在地上,把鞋給老人穿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腳看著張良做完了這一切,然後笑著離開了。張良非常吃驚地望著老人的背影。誰知,那個老人走了幾步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招手,示意張良到他跟前去。張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兒和藹地說:“我看你這娃還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後天亮時,你和我在這裏見麵。”

張良行了個禮說:“行。”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來到橋上。那個老人已經坐到橋頭等著張良了,老人很生氣地說:“現在天已經大亮了,年輕人這麼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後還能有什麼作為。五天以後,你再來見我。”

說完就走了。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可是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裏了。老人說:“我已經來了半天了,你怎麼才來,五天以後再早一點兒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那位老人。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接著老人從懷裏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成為皇帝的老師。這話會在十年後應驗。十三年後,你會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