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揭秘
曆史的塵煙淹沒了俗世的喧囂,塵封的檔案記錄著真實的記憶,讓我們走進曆史,去揭秘那曾經的輝煌,撣去灰塵,去尋找那珍貴的記憶吧!
失落的馬丘比丘古城
神秘的馬丘比丘古城
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境內安第斯山脈,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這座古城海拔2200多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十大懷古聖地名單。
馬丘比丘是個石頭城,古城街道狹窄,整齊有序,宮殿、寺院、作坊和堡壘等各具特色。無論農業區、城市區還是太陽廟,每個建築都由巨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塊與石塊之間沒任何黏合劑,卻嚴絲合縫,甚至連薄薄的刀片都插不進去。
這些石頭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噸,其中一塊石頭有33個角,每個角都跟毗鄰的石頭上的角緊密結合。
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它是一塊精心雕刻過的怪異巨石,據說是印加人在每年冬至的太陽節時為祈禱太陽重新回來,會象征性地把太陽拴在巨石上。
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不過這些太陽的子民為何遺棄了他們的拴日石卻不得而知。馬丘比丘是一座極其繁盛的城市。
馬丘比丘興起於12世紀,印加帝國統治者帕查庫特克·印加·尤潘基大約在1450年整體建造了該城。它雖然地形險峻,卻有完善的灌溉係統,城內規劃井然,宗教、軍事、民居各占一隅,城中處處透出星辰曆法的玄機,窗戶都指向夏至和冬至的日出方向,這是在沒有車船知識時代的建築奇跡。
16世紀時,西班牙趁印加帝國內亂之機,侵略了這個統治南美約百個民族的國家,但馬丘比丘卻因天然的遮蔽而躲過了一次次衝擊。但在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魯最終還是占領了馬丘比丘城。不過後來,這裏被西班牙人遺棄,而徹底荒廢了300餘年。
發現馬丘比丘古城
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考古學家賓漢姆在尋找“消失的印加城市”時偶然發現了完全掩蓋在一片厚厚熱帶樹林之下的馬丘比丘古城遺址。
賓漢姆曾說:“我所知的世界上,再沒有地方能和這兒的景色和吸引力相比……這兒有雲霧繚繞的高大雪峰、奔騰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崗岩壁傲然聳立在數千尺上。”
此後,隨著馬丘比丘逐步被外界發現,古城開始向現代社會透射出它曾經輝煌的帝國文明。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大片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曆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跡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的蘭花。
馬丘比丘的用途
對於馬丘比丘古城為何而建這個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有的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的“最後避難所”。這一觀點是賓漢姆在1911年提出的,他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社會的誕生地,當時賓漢姆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來到馬丘比丘。賓漢姆隨後又修改了這一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傳說中的“迷失之城”。
維爾卡巴姆巴·拉·維加,最後的印加統治者於16世紀在這裏與西班牙征服者爆發曠日持久的戰爭。然而,賓漢姆的這兩項理論最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考古學家已經發現真正的“最後避難所”坐落於伊斯皮裏圖大草原。這片叢林位於印加首都庫斯科西部大約130千米。
馬丘比丘建造工藝
印加古城的建築,全用巨石建成,見不到灰漿的痕跡,在那個荒蠻的時代,達到如此的工藝水平是一個謎。古印加人從哪裏,又是用什麼方法搬來了這些巨石材料?在崎嶇狹窄而危險的山脊上,把巨石運上山巔幾乎沒有可能。
有秘魯科學家認為,印加人並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取材的。他們在選定的山巔就地采集岩石製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90000餘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築古城。然後把剩餘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跡般的古城。 關於這座印加古城未解的謎團還有很多,比如,它們為什麼會消失?遺留的100多具頭骨和隨後發現的木乃伊帶來什麼樣的古文明信息?總之,馬丘比丘充滿了無窮的吸引力,等待我們去探索。
在線小知識
印加帝國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美洲的古老帝國,其版圖大約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地區。首都設於庫斯科。
大馬士革古城的完美建築
大馬士革古城的曆史
大馬士革古城,位於敘利亞西南部,是敘利亞的首都。它於公元前2000年建在克辛山的山坡上,麵積約100平方千米。公元前15世紀曾被埃及法老圖坦蒙斯三世征服。自古大馬士革就被譽為“天國裏的城市”。
公元前11世紀中期,一支猶太人部落居住在此。公元前10世紀,這裏成為亞美尼亞王國的都城。
公元前333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曆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這座城市。
在大流士王朝統治時期,安條克取代大馬士革成為新的都城。公元前64年,羅馬人占領了大馬士革,希臘化的大馬士革變成羅馬敘利亞省的一部分,並日趨繁榮。
636年,拜占庭帝國軍隊失敗後,與西方聯係長達10個世紀之久的大馬士革被穆斯林占領。
然後,在奧馬亞王朝的哈裏發統治時期,大馬士革進入了黃金時代。它成為了擁有遼闊疆土,從北非到中國邊界之間龐大帝國的都城。
705至715年期間,一座大清真寺在羅馬神廟的舊址上拔地而起。阿尤布王朝建立後,穆斯林統帥薩拉丁在大馬士革集結了他所有的軍隊,於118年從十字軍手中奪回了耶路撒冷。
大馬士革重新作為一個偉大帝國的首都而大放光彩。1516年,大馬士革和敘利亞一起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
大馬士革城市設計保留了一些羅馬和拜占庭時期的規劃結構,由一道具有城門的防衛城牆圍護,其布局保持了自奧馬亞王朝的哈裏發時期形成的風格。有篷的市場、宮殿、光塔和頂塔等都證明了大馬士革古城起源於伊斯蘭教的曆史。
大馬士革古城的清真寺
大馬士革為數眾多的清真寺獨特而完美,其建築影響深遠。奧馬亞王朝的哈裏發時期的整體建築是大馬士革進入黃金時代的有力證明。
大馬士革古城之內共有清真寺250座,奧馬亞清真寺不但是古城中最著名的一座,而且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它坐落在舊城中央,原本是一座基督教堂,8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占領了這個城市,奧馬亞王朝國王於705年親自主持將之改建為清真寺。
當時動用了10000名工匠,曆時15年,才建成了這座堪稱伊斯蘭教世界第四大清真寺的奧馬亞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門高約10米,禮拜大廳長136米,寬37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建成,由大理石柱支撐。
大廳四壁和圓柱上雕刻著精致的花紋,廳頂垂掛著一盞巨大的水晶吊燈,大廳外的廣場四周建有走廊,走廊的牆壁上用金砂、石塊和貝殼鑲嵌出巨大的壁畫,描繪出奧馬亞時代大馬士革的繁榮景象。
三座高聳的尖塔直插藍天,具有伊斯蘭教特有的雕刻、裝飾藝術風格。清真寺中鋪著白色大理石,祈禱殿上貼著金色馬賽克磚,顯得金碧輝煌。
3000年前閃族人在此修建哈達德神廟,羅馬人來了之後改為朱庇特天神廟,後來羅馬帝國又把它改為教堂。
636年,伊斯蘭教進入大馬士革,把教堂東半部改為清真寺,西半部還是教堂,但後來東半部不斷增建,漸漸就將西邊的教堂擠沒了。
大馬士革的古城堡
大馬士革城堡始建於2000多年前,11世紀時被徹底改建。城堡用巨石壘成,四周有護城河,河上架有吊橋。城堡的城牆上有300多個射孔,並建有望和防守的高塔。敘利亞曆史上3位著名的阿拉伯蘇丹努拉爾丁、薩拉丁和紮赫爾·倍貝爾,都在這座城堡中指揮過抵禦外族入侵的戰役。如今,大馬士革古城中的古建築大多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在線小知識
位於哈瓦那港口著名的莫羅城堡,是哈瓦那一個標誌性建築。它建於1632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西印度群島堡壘”之稱,城堡上有一座高高的燈台,是哈瓦那最重要的標誌。
佩特拉古城的石頭建築
佩特拉古城的曆史
佩特拉在約旦南部,距首都安曼270多千米,坐落在胡爾山腳下,處於穆薩穀地之中。佩特拉是座曆史古城遺址,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勝古跡。
2000多年前,那巴泰人曾在這一帶棲息生活,並先後建都於此。由於這裏是埃及、敘利亞等國之間的交通要道,很快便成為商賈雲集,繁榮昌盛的商業都市。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中雕琢的眾多建築物,逐漸使其成為一座“石頭城”,也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多少世紀以來,這顆明珠一直沒有被人發現。
那時候,約旦地區流傳著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在約旦南部廣袤的沙漠中有一條神秘的峽穀,這條峽穀既深又長,但不知在何方。一批神人在那裏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建築物,並在裏麵藏了無數珍寶,誰能找到它,便可成為大富翁。人們一批又一批地前去探索,但都無功而返。這個神話故事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但始終沒有人想到,這些建築物就存在於穆薩山穀之中。
直至1812年,英國遊客約翰·白克汀特遊覽佩特拉時,才第一次揭開這個神話故事的奧秘,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石頭城”終與世人見麵。佩特拉山穀的岩石呈朱紅色或褐色,在朝陽或晚霞的映照下城中的建築會變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也被稱作“紅玫瑰古城”。
相傳,這裏是摩西“點石出水”的地方。當年,摩西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流落荒野,正當饑渴困乏的時候,摩西得到上帝的幫助,他揮杖擊石,激出泉水。
據說,這股泉水至今仍流淌不息。佩特拉古城建在海拔950米的山穀中。進入佩特拉古城,要通過15千米長的峽穀,峽穀最寬處不過7米,最窄處僅能通過一輛馬車。
兩邊的石壁高70至100米,行人抬頭僅能望到一線青天。走出峽穀,是寬廣的穀地,豁然開朗。高大雄偉的殿堂排布在周圍山崖的岩壁上,門簷相間,殿宇重疊,十分壯觀。
佩特拉城的宮殿建築
佩特拉城的建築物全都是依傍山勢雕琢而成的,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師”和能工巧匠共同創造的。
峽穀出口不遠便是一座依山鑿出的巨大殿堂,高40米,寬30米,這就是卡茲尼石宮,又名“金庫”。
傳說這裏是曆代佩特拉國王收藏財富的地方,但也有傳言說這裏是國王陵墓的靈殿。整個殿門分兩層,下層是兩根羅馬式的石柱,高10餘米,門簷和橫梁都雕有精細的圖案。
殿門的上層雕出了3個石龕,龕中分別雕有天使、聖母和帶有翅膀的戰士石像。宮殿中有正殿和側殿,石壁上還留有原始壁畫。
城中有一座依山雕琢出的古羅馬劇場。可容納6000人,還保存了露天劇場,劇場看台呈扇形,有數十層石築階梯,每10層階梯中間築有一個通道,整個劇場沿山而上。
舞台上還殘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城中一座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名叫“本特宮”。傳說當年城市缺水,國王下令,如果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將公主許配給他為妻。一位建築師開山修渠,將水引進城裏。國王履行諾言,將女兒下嫁給他,並賜此宮給他們居住,所以本特宮又叫“女兒宮”。
在古城南麵的牛山腰,有一座歐翁石宮。這座石宮的建築順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開鑿石窟,最後才修建宮殿。幾百平方米的大殿居然沒有一根柱子,真是巧奪天工。歐翁宮的兩側是石窟群,向東西延伸。
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兩座方尖碑,高地被猜想成用於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
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著那巴泰人的兩個神:杜莎裏斯和阿爾烏紮。這裏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來排放人血的。有跡象表明,那巴特人曾用人來進行祭祀。
佩特拉城的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泰人傳統上將他們死去的親人葬於環繞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這裏有著成千上萬的墳墓。它們當中有些是簡陋的石墓,有些則十分奢華。
佩特拉的王陵並沒有具體的名字,而是靠傳統來決定。在修建皇陵的過程中,那巴泰人利用祖傳石工技巧,加強和改造了如亞曆山大之類的大都市中最新穎、最雄偉的建築構思。
石墓後的房間比較小,有的隻有一間外室,裏麵偶有刻出的石凳。佩特拉王陵外立麵雖然沒有人去維護,又經曆了許多個世紀以來地震、侵蝕和偶爾溜進來的盜墓賊的侵擾,但是它幾乎完好無損。
外牆上精美的石刻可能是當地石匠的傑作。當年這些墓被塗抹了用石灰石與沙製成的石膏,如今風沙剝去了石膏,裸露的岩石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變幻無窮,使陵墓充滿生機,這是當年的建築者沒有料到的。
在佩特拉最後修建的大墳墓中,有一座是為羅馬總督所建,稱作“烏恩墓”,但是在446年,這座墳墓被改成了一座教堂。
隨著沙漠中的香料商路被慢慢荒廢,取而代之的是紅海的海上路線,沙漠中的城市生活隨之土崩瓦解。
最後,墳墓變得衰敗不堪,雕像也剝落脫皮,曾經安葬過達官貴人的石室漸漸淪落為牧羊人遮風擋雨的場所。
佩特拉城的衰落
考古學家推斷,在全盛時期,佩特拉城居民多達30.000人,城市規模比早期歐洲人估計的大得多。但佩特拉為什麼被遺棄一直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算它一度失去了商道的控製權,但仍然可以保持原狀,那為什麼它迅速衰亡了呢?
史學家分析認為,導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原因可能是天災。363年,一場地震重擊了佩特拉城。震後,許多建築淪為廢墟,房屋的主人們無能力或者無心思將它們修複,漸漸地古城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