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小知識

約旦是一塊人類文明的沃土。佩特拉古城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時代,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古麻刺朗國王的王陵

意外發現小國家

古麻刺朗王國是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小小的島國。在明代以前,我國曆代朝廷均不知有這個小國的存在。至明朝永樂年間,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航海事業日新月異,朝廷不斷派出龐大的使團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活動。

繼鄭和7次下西洋之後不久,明成祖又下令讓太監張謙率團出使東南亞一些國家,在途經浡泥等國家的航程途中,竟發現了一個以前從不知道的名曰古麻刺朗的小國家。張謙回國後當即將這個重大發現稟報明成祖。

出訪古麻刺朗王國

1417年9 月,張謙作為皇帝的特使,手捧明成祖的詔書正式出訪古麻刺朗國。他在晉見國王斡刺義亦敦奔時,代表明皇朝向其表達了友好之意,並贈上中國特產絨棉、紗羅、紵絲等禮物。古麻刺朗國王見自己一個小國家竟受到大明皇朝如此恩寵,十分欣喜,心想如果能進一步得到明皇朝的庇護,不但可以以此抵禦周圍一些國家的欺壓和淩辱,而且還可通過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促進本國的繁榮。

古麻刺朗國國王回訪我國

1420年10月,古麻刺朗國王斡刺義亦敦奔決定啟程朝貢大明皇帝。國王親自率官員入貢,受到了明成祖的熱烈隆重的歡迎和接待。整個京城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皇城內錦衣衛陳設儀仗,龐大的宮廷樂隊高奏起《感皇恩》曲子。

斡刺義亦敦奔國王入鄉隨俗,一切按照中國禮儀行事。他和其妻子、兒子、大臣身著大明皇朝朝服,跪於殿前,拱手加額,高聲三呼成祖皇帝“萬歲!”成祖皇帝由翻譯官向來貢國王說:“國王遠道而來,知尊中國,可佩可嘉,皇帝問您一路辛苦了!”

斡刺義亦敦奔國王回答:“茲遇中官張謙,欽詣皇帝陛下稱賀。我雖然是國人推選出來的,但未受大明的朝命,望皇帝幸賜之。”明成祖當即答應了他的請求,下詔書仍以“古麻朗國”國號封之,並賜以印誥、冠帶、儀仗、文綺、紗羅、金織襲衣,賜王妃冠服,賜各陪臣以彩幣、衣服、文綺等物。當晚,明成祖在奉天大殿擺設盛宴款待古麻刺郎國嘉賓。

古麻刺朗國王回國途中病亡

古麻刺朗國王一行自此在中國一住半年,1421年春天,起程回國。不料在路過福建時斡刺義亦敦奔國王染上重病,不久即不幸亡故。明成祖特賜諡號“康靖”,下令由禮部主事親自主辦喪禮,並按王公規格在當地營建陵寢。

1424年10月,古麻刺朗國新國王刺為報答明皇朝,派叭諦吉三等人奉金表箋到京,向大明皇上朝貢珠寶、長頸鹿等物。此後因東南沿海倭寇騷擾和西班牙入侵,古麻刺朗國不再派使臣到中國。時光流逝,轉眼5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個古麻刺朗國“康靖”王陵究竟現在何處?

古麻刺朗國國王葬於何地

不少海內外人士曆盡艱辛希望尋找到康靖王陵,但終因曆史變遷,至今未能查考到王陵原址。據有關報道稱康靖王陵當在福州西郊鳳凰池北之茶園山一帶。

福建省和福州市領導曾多次組織考古工作者去福州市郊踏勘查尋,但均未找到陵址。據鳳凰池村老人講,早年那裏確實存在康靖王陵,陵前有石翁仲二,石馬、石羊各一,分列在陵墓兩邊。石人著明朝朝服,一文一武。陵前有一座石碑,碑文字體如蝌蚪狀,無人認識。

1952年,在此興建福州市傳染病醫院時,有人目睹石人、石馬、石羊從茶園山半山坡上被推土機推下山來。目擊者說康靖王陵呈圓丘形,陵前豎有兩根旗杆,即望柱,麵積約300平方米,封土係糯米汁、石灰、沙土拌成,非常緊固。但這些文物無一件保留下來。據曆史記載,自古麻刺朗國王病歿後,每年清明、重陽時節,明朝政府都派官員前往王陵祭祀。留在中國守陵的國王陪臣和他們的後代,均由當地政府發給俸薪和廩食。

這些人隨著曆史歲月的流逝,已與中華民族融合在一起,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活。至今還能找到陪臣後裔葛氏家人。

葛蔚庵是其始祖,康靖王下葬後他就居住在王陵西邊的洪塘鎮,當地官府奉朝廷之命發給房屋、田產、俸薪。到明末,葛氏家族中已有不少人出人頭地,遷往府城定居。至晚清時散居在楊橋頭、宦貴巷、倉角一帶,大多從事教書,有一叫葛世樞的還當過光緒皇帝的老師。

現在葛氏家族中仍有不少是教育工作者,有的還以訪問學者身份去歐洲講學。葛福煌老人是當今葛氏家族的嫡傳後人,他住在福州倉角頭9號。據他說,倉角的葛氏祠堂原存一族譜,由他保管。祠堂麵積有100多畝,堂內供有葛蔚庵神像,立有“洪塘葛氏祖宗神位”。

這可以證實葛氏祖先確實生活在洪塘,可惜後來祠堂改建為學校,族譜在動亂中被焚燒。然而,康靖王陵究竟在哪裏呢?人們從點滴曆史資料和調查訪問中隻能知道它很可能在福州市郊,至於具體何處是王陵原址,還難以考證。

在線小知識

在我國周邊國家裏有3位國王到明朝朝貢,病逝於途中,永樂皇帝賜葬於中原,最廣為人知的是蘇祿王,另外兩個是渤泥國王和古麻刺朗國王。古麻刺朗位於菲律賓的棉蘭佬。

泰姬陵新說是否有據

泰姬陵的傳說

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泰姬陵,華麗壯觀,氣勢磅礴,舉世聞名。屹立在印度亞格拉近郊亞穆納河畔,是莫臥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思念緬懷其寵妃蒙泰姫而建造的一座陵園。

相傳,年輕貌美的蒙泰姫19歲就為莫臥兒皇帝生兒育女,共生了14個。1631年,在生最後一胎時,不幸因難產而離世。

沙·賈汗驚悉後,悲痛已極,在病榻前,他曾答應蒙泰姫兩項遺願:一是不再續娶;二是為她建造一座陵墓。此後,世人一直把泰姬陵視為沙·賈汗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一個象征。也把它看成是印度莫臥兒伊斯蘭文化中的瑰寶。

泰姬陵的巧妙設計

泰姬陵全長583米,寬304米,四周是紅砂石牆,整座陵墓占地17萬平方米。陵寢居中,東西兩側各建有式樣相同的紅砂石建築: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辯廳,對稱均衡,左右呼應。

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達40米的尖塔,內有50級階梯。此塔專供穆斯林阿訇拾級而上,登高朗誦《可蘭經》,高呼安拉,祈禱朝拜之用。

從大門到陵寢有一條用紅石築成的甬道,兩旁是人行道,中間有水池和噴泉,池水倒影,奇花異草、灌木濃蔭,相互映輝。甬道末端即陵墓所在。整座陵墓建在一座高7米,長95米的白色大理石底基上。陵高74米,上部為一高聳重疊的穹頂,以蒼天為背景,輪廓優美;下部為八角形的陵壁,四麵各有一扇高達33米的巨大拱門。

門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鑲有《可蘭經》經文。其中有一句為“邀請心地純潔者,進入天堂的花園”。陵寢內還有一扇精美的門扉窗欞,傳說是出自中國工匠的雕刻。

在中央宮室裏設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內置放沙·賈漢和蒙泰姫的兩座大理石棺槨,但其真棺則安放於底下的一間地下室內。棺槨上以翡翠、瑪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餘種五顏六色的寶石鑲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圖案,其工藝之精細、色彩之華麗,可謂巧奪天工,無與倫比。

由於整座陵墓係純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隨著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時陽光的強弱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線和色彩就會變幻莫測,呈現不同的奇景,每逢花好月圓之夜,景色尤為迷人。

總之,陵園的構思和布局是一個完美無比的整體,它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的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富於哲理。那麼這一宏偉壯觀傑作的設計和建造者是誰呢?

建築物的藝術風格爭議

一說“波斯伊斯蘭說”。數十年來,《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一直認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賈汗皇帝。主要設計者是波斯人烏斯泰德·伊薩,由他總攬其事,沒有一個印度人參與構思。

二說“歐亞文化結合說”。代表人物是英國舊牛津學派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他認為,泰姬陵是“歐洲和亞洲天才結合的產物”。因為當時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一些建築大師,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維洛內奧,法國建築師奧斯汀·德·博爾多均參加了設計,並且在藝術風格上具有西方影響。

此說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學家莫因·烏德一丁·艾哈邁德的駁斥。後者在1904年寫了一本書,題名《泰姬的曆史》,完全否認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藝術的建築物會出自西歐文藝複興時代大師們的構思。

三說“主體藝術印度說”。持這一看法的學者中,有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學家馬宗達。他說,在探討這一設計功勞歸於誰時,不應忘卻印度自身的因素。

泰姬陵的平麵圖和主要特點不完全是新的,它與蘇爾王朝舍爾沙的陵墓和莫臥兒胡馬雍的陵墓,在建築上有師承關係。

就建築材料為純白大理石及其上麵的寶石鑲嵌工藝水平而言,在西印度的拉傑普特藝術中早已存在,不能把此陵的設計和建造完全歸功於波斯的影響和支持作用。

考慮到莫臥兒時代對西方已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擴大,西方藝術的某些因素對印度建築風格帶來影響,也是符合曆史邏輯的。

可謂各抒己見,莫衷一是。然而,學者與史家的爭論並沒有到此罷休。

爭議再次複燃

1968年,倫敦一家書店出售了奧克教授撰寫的《泰姬·瑪哈爾是一座印度教神廟聖殿》一書。此書問世後,使人頗為驚訝,於是,爭端複起。少數學者開始搜尋論據,試圖論證奧克教授之說是否言之有理。

1986年,一個名叫戈德博爾的人寫了一本小冊子《泰姬·瑪哈爾?》。它以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對泰姬陵是否沙·賈漢下詔建造一事,提出種種異議,並作了新的解釋。

異議之一是,一些史書記載的建造泰姬陵“動用20000勞力,曆時22年”的說法,源出於法國珠寶商人塔維尼埃之口,他在17世紀對印度做過5次訪問,回國後寫成《印度之行》一書。但他本人並沒有看到泰姬陵的破土動工,也沒有目睹它的大功告成,更何況他不會講波斯語和印地語。因此,他的道聽途說之言,令人難以置信。

異議之二是,與塔維尼埃同時代的一些歐洲旅行家,在他們寫的遊記和報告中,均未提及此陵。

異議之三是,英國一些考古發掘報告書中,也無專門考證泰姬陵的記載,甚至連19世紀末就任印度考古總監的坎寧安勳爵也不曾訪問過泰姬陵。

異議之四是,考慮到亞穆納河河水的漲落,早在建陵前就已經有人修築河堤與城牆,它們決非沙·賈漢所建。

異議之五是,根據波斯文編年史《帝王本紀》的記載和穆斯林史學家賽·穆·拉蒂夫撰寫的《曆史上和記述中的亞格拉》一書的說法,“選擇陵墓的遺址,原是曼·辛格王公的一座聖殿,但現今已歸屬其孫子賈因·辛格的財產了。”

戈德博爾得出的結論是:沙·賈漢從未建造泰姬陵,他隻是在印度教王公的聖殿的基地上,拆除和搬遷了不符合他需要的東西,進行了改建。

此說頗為新奇,但世人至今尚難以接受和信服。

在線小知識

泰姬陵,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又譯泰姬瑪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裏200多公裏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內,亞穆納河右側。

乾陵石像為何沒有腦袋

石像的頭部為何會失蹤

位於八百裏秦川腹地的陝西省渭北山地,在這巍峨峭拔的群峰中,矗立著數十座我國漢唐帝王的皇陵。其中最為蜚聲中外的要數武則天和她丈夫合葬的陵園,即乾陵。

乾陵占地有20000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北麵有玄武門,南麵有朱雀門,東麵有青龍門,西麵有白虎門,4個門的石獅挺胸昂首,雄踞於門前。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

這些石人殘像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

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裏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

但最為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是沒有腦袋的,這就讓人產生了許多的疑問,為什麼乾陵會用這些沒有頭的石像守陵呢?這些石像的頭部失蹤是人為的呢?還是天災呢?

不同學者的觀點

關於石像沒有腦袋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就是,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末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裏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自尊心受到了強大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

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莊稼地裏踐踏糧食,然後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當地的群眾信以為真,於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麵立著外國使臣的群像,同樣感到有辱他們的臉麵,於是就把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

但是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因為據曆史學家考證,當時的八國聯軍並沒有來到乾陵這個地方,哪來的砍石像一說呢?

考古學家的研究

雖然都是民間傳說,不能作為依據,但考古學家又進一步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日這一天,在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

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

而乾陵距華縣隻有100多千米,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許多陵前的石像石馬都是在頭部上受損了。

再有就是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由於當時采用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那些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