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的首領由年長的男子擔任受到高度尊敬。氏族成員有相互援助的義務,在同一氏族內的成員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全氏族人要幫助複仇。每人在氏族有自己的名稱,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墓地。部落之間有比較明確的領域,並且以統一的方言和宗教觀念相聯係,每個部落都有部落的酋長。

各氏族首領組成部落議事會,一切問題由部落議事會決定。他們往往把某種動物或植物視為自己的親族或祖先來加以崇拜,這種崇拜就是騰圖崇拜,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相結合,就形成了把代表自然力量的神看作具有圖騰形式的宗教觀念。

民族的起源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史前時期,是遠古內格裏托人的後裔。也有人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羅格人種,也就是黑色人種。

這些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與居住在非洲剛果和安哥拉密林中的俾格米人是同類人種,同屬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種。但若真是俾格米人種,那麼在遠古時代,他們是怎樣從非常遙遠的非洲來到亞洲的呢?這是令考古學家和人種學家們一直迷惑不解的問題。

在線小知識

安達曼人是南亞印度少數民族集團。居住在印度安達曼群島。分為四大民族,四個民族部落人數極少。大安達曼人原分10個部落,每個部落占有一定的區域。部落之下分為若幹地方集團,由頭人管轄。

埃特魯斯坎人為何消失

神秘的埃特魯斯坎人

埃特魯斯坎人自稱拉森人,希臘人稱之為第勒尼安人,拉丁人則稱之為伊特魯裏亞人。他們居住於台伯河、阿諾河流域和亞平寧山脈之間的中意大利,即拉丁文稱作伊特魯裏亞的地區。

埃特魯斯坎人是意大利半島北部及西部埃特魯利亞地方的民族,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的數百年間曾盛極一時。後來,羅馬崛起,埃特魯斯坎文化也就隨之湮滅了。在意大利各處發現的大批埃特魯斯坎人墓葬,也曾挖掘到不少這個往日一度昌盛民族的工藝精品,但是,埃特魯斯坎人在各個消失的文明中,仍然是最神秘的。

埃特魯斯坎人統治意大利半島大部分地區至少300年,後來才被勢力漸大的羅馬人趕走。埃特魯斯坎人製造了許多精美藝術品,並且到處旅行,廣開貿易,其時意大利各鄰邦仍然隻靠農牧為生。希臘人和羅馬人都推測過埃特魯斯坎人的來源。他們的藝術帶有奇異的東方色彩,語言與地中海地區西部其他語言完全不相似。埃特魯斯坎人善於航海,與希臘、北非及近東均有廣泛的貿易往來,所以不知是從哪個地方遷來定居的。

埃特魯斯坎人的起源

關於埃特魯斯坎人的起源問題,有東來說、北來說和原住民說等,一直爭論不休。較有說服力的是:埃特魯斯坎人吸收了許多外來因素並使之與本地因素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埃特魯斯坎民族。其形成時間在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時期,約公元前10世紀左右。

埃特魯斯坎人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是有爭論的問題。例如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認為,埃特魯斯坎人起源於一支前800年前由小亞細亞侵入伊特魯裏亞,征服了當地鐵器時代的原住民,建立統治勢力的民族。

然而,哈利卡納蘇斯的狄奧尼修斯卻認為埃特魯斯坎人是意大利地區的原住民。這兩種理論以及第三種19世紀的理論經證明都有疑問,今天的學術討論已將其焦點從討論埃特魯斯坎人的起源轉變為論述埃特魯斯坎民族的形成。

無論怎樣,公元前7世紀中期,一些主要的埃特魯斯坎城鎮即已建立起來。

他們在進抵北部的阿爾諾河並將全部托斯卡尼置於其統治下之前,曾發動多次軍事征服行動,最初可能是由各個城市單獨進行的,並非聯合行動。迫切的擴張動機是因為在這個世紀中期,希臘人不僅已控製科西嘉、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而且定居在利古裏亞海岸和法蘭西南部。

羅塞達碑的奧秘

我們對古埃及社會了解的比較多,對埃特魯斯坎人知道的比較少,原因是至今尚未發現一塊埃特魯斯坎人的羅塞達碑,也就是在19世紀以前,沒有一位學者能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覺得古埃及曆史、文化高深莫測。

後來,在尼羅河羅塞達附近發現一通石碑,刻有象形文字,並且附有希臘文譯文。於是,古埃及文字的奧秘就揭開了。像羅塞達碑的埃特魯斯坎文獻至今尚未發現,僅有一些載有墓主姓名、身份的墓碑之類的銘刻。

對這些銘刻,學者僅能識別其中的若幹單詞,而對其字體結構和語法結構所知極少。這種語言看起來與希臘文或拉丁文似乎並無關係。如果語言學家能夠破譯,那麼從現存不太多的文字資料,加上與其他地方語言的關係,就有可能解開自古以來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的埃特魯斯坎人來源之謎。

19世紀末,考古學家在一具木乃伊的裹布上發現一篇用埃特魯斯坎文寫的文章共216行,好像是某種宗教傳單。自從德國專家鑒定木乃伊裹布上的文字確是埃特魯斯坎文以來,有不少專家熱切地探索這謎一樣的文獻,但至今仍未掌握埃特魯斯坎語言的密碼。

發現兩塊金牌

1964年,在羅馬埃特魯斯坎神廟,著名的埃特魯斯坎研究專家,意大利的帕少蒂諾教授挖掘出3塊金牌,其中兩塊上刻有寶貴的埃特魯斯坎文,另一塊刻有古迦太基文,而古迦太基文是語言文學家已經通曉的文字。

這是不是專家們要找的文物呢?那塊刻有古迦太基文的金牌,是否就是兩塊埃特魯斯坎文金牌或其中一塊的譯文呢?

在線小知識

埃特魯斯坎人自稱拉森人,他們居住於台伯河、阿諾河流域和亞平寧山脈之間的伊特魯裏亞的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吸收了許多外來因素並使之與本地因素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民族。

神奇的塔薩代人

古老的塔薩代人

在菲律賓棉蘭老島南部的原始密林中,高聳峻峭的天然岩洞裏住著一支石器時代的遺民,即塔薩代人。他們可能是曆史上古老部族中分離出來的最後一支人,世代居住在這片荊棘叢生的地區,與世隔絕,一直默默地生活到現在。

當外界發現他們時,隻剩下24人了。現在,菲律賓政府已經下令:任何人不得隨便進入他們住地周圍的50000畝森林。

塔薩代人的生活

這些人始終過著原始的采集生活,他們沒有狩獵的習慣,更不懂耕種。吃的植物是野薯芋等的根、果和花朵。能用手熟練地捕捉青蛙、小魚等。得到食物大家均分,不足時讓小孩先吃。他們都能在樹幹、藤條上行走如飛。

他們的工具隻有簡陋的挖掘棍、石斧、石刀等。他們集體穴居在岩洞中,靠鑽木取火以取暖和照明。用樹葉和竹筒貯存食物和水。

沒有衣服,男女都用樹葉圍腰。沒有用於計算的數字和計時的方法。工具共同使用,沒有私有觀念。塔薩代人的發現,成為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最感興趣的課題。

科學界的爭議

1986年,有關塔薩代人這個民族的真實性,引起了各種疑問,因為人們對他們再次調查訪問時發現,他們身著西方服裝,使用諸如刀、鏡以及其他各種現代商品。

因此,人們確信,有關塔薩代人的種族係屬及文化背景的說法,純係一個騙局,是由菲律賓前總統政府中的官員們編造出來的,其目的是借此聳人聽聞的宣傳手段,以便從塔薩代人的林地管理經營中獲取利益。

根據後一種報道,塔薩代人是其附近的曼努博·布利特人或特博利人的一個支係,後者在文化上比較先進,而且曾在馬可仕的民族事務助理的指使下,一度扮演過更為原始的民族角色。

然而,在較早時期人類學研究中所獲得的語言學資料盡管不夠完備,但可以說明塔薩代人確曾與世隔絕。不過,菲律賓政府曾經鼓勵他們偽裝得比他們的真實生活情況要更為原始些。

在線小知識

1988年,根據菲律賓一個國會調查委員會的建議,菲律賓總統宣布塔薩代人為一個真正的少數民族,但許多學者對此仍持懷疑態度,因而這一爭議的任何一方曾想獲致結論性證明的希望便開始趨於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