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房子和一切家務主要由婦女承擔,男人主要負責尋找食物。獵象是他們的重大事件之一,由專門的獵手擔任。

他們手持半米長的弓和塗有毒藥的利矛,伺機輪番向大象進攻,直至把象殺死。每殺死一頭象,全村的人就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

西藏地區的朱洛巴人和康巴人屬於身材矮小的人種,身高一般在1.2米左右。

以往,人們發掘歐洲猿人的骸骨,認為他們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其後發掘了亞洲猿人,也順理成章地認為現代亞洲人是他們的後代,這種說法至1987年被美國加州大學的生化學家否定,已經站不住腳了。

生化學家以基因作為立論的根據分析認為,在非洲確有兩族人居住過,其中猿人一族因種種原因未能延續其後,而另一族向外遷出的則是我們的祖先。

由於他們不自相殘殺,所以具備成為人類祖先的條件。不過,美國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家坦普爾曼認為,上述理論值得商酌,他認為加州生物學家的分析技術未臻完善。

在線小知識

科學家在智利發現了一種全身呈藍色的人。這些藍色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在這樣的高山上,空氣含氧量比海平麵少50%他們依然能進行各種劇烈的體力勞動。

聞所未聞的民族

無名無姓的獠族

古代獠這個民族,是南蠻的一種少數民族,從漢中至鄧川一帶都有這個少數民族。他們的風俗是大多沒有姓氏,也沒有名字。凡是所生下的男女,隻以長幼的次序來稱呼,他們把丈夫稱阿慕、阿段;把婦女叫阿夷、阿第之類。

他們高興的時候便群聚相歡,而發怒的時候則互相殘殺,即使父子兄弟,也會用刀殺之。

女人沒有乳峰的女人國

在東南亞一個小島上有個女人國,這裏的人容貌長得非常端正,皮色潔白,全身無毛,頭發長到落地。據說,每年1月的時候,她們競相入水而懷孕,在六七月便生孩子。女人胸前沒有乳峰,在脖子的後麵生有幾根毛,毛中有乳汁來哺育孩子。生下的孩子100天就能行走,過三四年就長大成人。

三條腿的怪異民族

在南太平洋群島上居住著人人都長有三條腿的民族,這就是奧古拉達族。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三條腿密不可分,他們睡洞穴吊床,帆布吊床中有一個洞,睡覺時讓多出來的一隻腳伸到下麵。

家中見不到椅子,他們的第三條腿可充當椅子。由於他們多了一條腿,因此遊泳、跑步都很快,並且具有特殊的爬樹功能。他們經常玩兒的遊戲是踢椰子,運動速度非常快,兩條腿忙於來回奔跑,第三條腿不斷地踢著椰子果球。專家們說,這是世代承襲基因突變造成的。

聽力非凡的民族

非洲馬班族人能在90米外聽到別人竊竊私語聲。他們驚人的聽力,是由於長期生活在沒有噪音的環境中。另外,距離南非某地北部約3000米處,還有一個隻能膝行的民族。

該民族的人因為受一種病菌侵害,骨骼畸形軟化,童年或少年時就開始爬行。但不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

為什麼會出現奇奇怪怪的民族?是因為人類的進化嗎?還是因為生存環境造成的?這些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在線小知識

啞巴民族:據媒體報道,生活在南美洲玻利維亞西部叢林中的印第安人,沒有一個人會說話,他們隻能用手勢交談。經檢查,他們的喉嚨與常人不同,聲帶的自然壓縮部分不能發聲,因而不能講話。

崇豬愛豬的民族

新幾內亞人崇豬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1975年獨立的南太平洋國家,有300多萬人口,其中60%以上至今仍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信奉拜物教,崇拜各種動物植物。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民崇豬愛豬,在當今世界上大概是首屈一指了。他們視野豬為家豬的祖先,有的部族酋長在自己鼻子上挖一個大洞,把野豬的爪尖嵌進去,既作為權威的象征,又表示對豬的崇敬;有的酋長把野豬的睾丸串起來,戴在手腕上,以表明他的信仰和顯示權威;有的部族人把用木炭和豬油製作的化妝品濃抹在臉上,借以表現他具有不辱祖先的英勇。

新幾內亞人愛豬

豬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人走親的聘禮。婚約一旦成立,男家就要向女家贈送豬。數目贈的多少,要看姑娘長得如何,據說漂亮的姑娘要送七八頭豬。

巴布亞新幾內亞實行男女分居,每個家庭有男屋和女屋,女人和孩子跟豬同住在女人屋裏。夜間,人和豬順著躺在一起,因此說這裏的族人愛豬如子並不是誇大其詞。

部族之間的衝突

有一天,在赫利的部落村莊爆發了一場衝突,起因是一名青年被控謀殺一少年。在這裏謀殺案的凶手必須給被害者的親屬賠償一定數量的豬。

當賠償儀式的日期來臨時,凶手的族人就把豬分成15群,每群15頭,並且把這些豬趕到一塊空地上。原來這個部落的人隻能數到15。

當死者的族人抵達時,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手持獵槍和催淚彈的警察,在旁嚴密監視,並極力進行調和。

當點收豬群時,麻煩來了。死者的母親嫌豬太瘦,雙方先是爭執,繼而大打出手。空地變成戰場,人們在泥濘的地上混戰搶奪豬群。

這場衝突持續了好幾天,一些旁觀者包括一位議員中箭負傷。直至增援的警察部隊抵達時才停止戰鬥。但兩族之間的仇恨仍未平息,需要警察安排另一次賠償豬的儀式。

在線小知識

在新幾內亞,人們一向信奉極端平等的原則,即使在足球訓練中也不能例外。當地的學校規定,對學生進行足球訓練,雙方必須踢成平局,不能有優劣之分,隻有在正式的比賽時才能分出勝負。

有割禮習俗的民族

割禮習俗

割禮分為男性割禮和女性割禮兩種。實行割禮的民族廣泛分布於世界,早期割禮普遍使用石刀而非金屬刀,由此可知其曆史悠久。作為一種傳統禮儀,都在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進行,有些阿拉伯民族則在臨近結婚之時進行。

男性割禮無論對男性本身還是他未來的妻子的健康都是有利的。女性割禮在非洲盛行,是千百年流傳的極其殘酷的習俗。

凡是馬來人,不論男女都要施行割禮,然後他們才被承認為真正的馬來人,長大後才能涉及婚嫁。即使外國人要與馬來女人結婚,也要經過同樣的手術,否則便沒有資格做馬來人。

伊斯蘭教的割禮

據傳,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曾奉安拉之命,要求其後裔所有男子都必須履行割禮。

阿拉伯人視他們為古先知易卜拉欣的後裔,便沿襲了割禮這一禮俗。根據阿伊莎所傳的一段聖訓說,先知穆罕默德認為屬於人類賦性的有9件大事,即剪髭須、割包皮、用牙刷、嗆鼻、剪指甲、洗趾節、拔腋毛、節約用水和漱口。穆斯林便將割禮作為“聖行”而遵守。

教法規定穆斯林男孩7歲至12歲時必須舉行割禮。割禮沒有固定儀式。

在中國,割禮時先請阿訇祈禱,然後由專人將男孩子包皮割去,現在均改作外科手術。新疆地區尤為重視。北非馬格裏布地區的穆斯林流行女性割禮的習俗,它是當地民族在伊斯蘭傳入以前固有的傳統習俗,伊斯蘭教法隻要求對男孩進行割禮。

回族的割禮

割禮是回教徒畢生大事之一,雖然《可蘭經》上並沒有明文規定,必須強製執行。可是由於習慣關係,無形中成了重要的教條,割禮的男女孩子在誕生後一個月舉行,也有的剛生下來就由接生婆施行的。

男孩有的出生3天以後舉行,有的在7歲至10歲之間。其方法,先由家長選擇一個良辰吉日請割禮師來主持,如果是女孩,就很簡單,把女孩的小陰唇割去一點,塗上少許止血藥就算完成,若是男孩就大不相同。

家長都認為替兒子舉行割禮,是一件大喜事,那天要請許多親戚朋友來參加,當天清早,那受割禮的男孩,必須到附近河裏去衝涼,或者在家裏浸在冷水裏,直至他冷得忍耐不住發抖,才叫他起來。

走進準備好了的房間,除了家長以外,親友都不許進來參觀。割禮師吩咐他抱住一件東西,以便痛苦時好掙紮,然後將他的包皮用刀割出少許再塗上止血藥,便算割禮告成。接著來的是大擺筵席,歡宴親友,遇到家境富裕的,還要唱歌跳舞,大唱大鬧,以表慶祝。

這種風俗,對於兒童未免太殘忍,現代的馬來人也有很多主張廢除的,但是傳統上認為割禮可以保持生理上的清潔,防止手淫與減輕性欲,所以此風也難以馬上改革。

割禮的方式

作為一種常規,施行割禮的機械都是在社會中隨手可得的常用鐵製或鋼製工具,也有用手操作的。湯加人通常會徒手將包皮撕下,不過有時候也會使用竹片或蚌殼。希伯萊人的曆史檔案中有使用硬石塊進行割禮的記載。聖經時期的猶太法律則允許使用玻璃或除了蘆杆之外的其他任何器具進行割禮。在澳大利亞中部,曾先用火杖,後用石刀完成割禮儀式。

在遠古社會,人們會把這些包皮埋藏在土裏,以防被利用來施行妖術,就像剪下的指甲一樣。在非洲西海岸,人們會把包皮浸在白蘭地酒中,再由割除包皮的男子喝下。

在線小知識

女子割禮傳統的切割工具是鐵刀或小刀片,縫合使用的是一般針線,有的地方甚至使用荊棘。用這樣落後、原始的器具切割身體的敏感部位,而經常又不使用麻醉劑,肉體上的痛苦是難以言說的。

吃生肉的民族

宴會吃生肉的民族

阿比西尼亞絕大多數人是北民族,他們早期生活和埃及及地中海一帶的歐洲人相近。這些亞木哈拉人生性凶猛,善於射擊,是阿比西尼亞民族的主要成員。

除亞木哈拉人之外,還有兩種人在國內勢力也不小。其一是高額角的加拉人,另外一種是達那歧爾人。此外,在東部邊境,還有從葉門移來的索馬利人。西部地帶也有許多黑種人,北部則有少數的法拉沙人。

由於種族複雜,阿比西尼亞人的膚色極不一致,有的像墨漆一樣黑,有的則黑裏帶黃,有的白得和歐洲人差不多。這裏的人雖然種族複雜、膚色各異,但是他們主要的食物都是生肉。

每逢皇帝或女皇賜宴的時候,全體戰士都坐在大院子的地上,仆人們把血淋淋的生獸肉端來,每個客人輪流拔出刺刀來,向宮廷恭恭敬敬地鞠個躬,然後就咬住那塊生肉,用刀緊貼鼻子切下一塊來。在盛大的宴會上,往往需要大量的生肉供食用。

吃生肉的北極圈黃種人

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人,即因紐特人,他們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因紐特人同亞洲的黃種人有所不同,他們身材矮小粗壯,眼睛細長,鼻子寬大,鼻尖向下彎曲,臉盤較寬,皮下脂肪很厚。

粗矮的身材可以抵禦寒冷,而細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極地冰雪反射的強光對眼睛的傷害。

因紐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

因紐特人的確吃生肉,而且他們更喜歡保存了一段時間並稍腐敗的肉,因紐特傳統觀點認為,將肉做熟,實在是對食物的糟蹋。

因紐特人的傳統食譜全是肉類,如海洋裏的魚類、海豹、海象以及鯨類,陸地上的馴鹿、麝牛、北極熊以及一些小動物。

他們為何吃生肉?真正的原因人們還不知曉。

在線小知識

在西伯利亞人吃的生魚、生肉中,著名作家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向往的那種粉紅色鱸魚最好吃!鱸魚一經打撈上來,為便於短期保存,先用濃度不大的鹽水醃製過後,運送到國內外銷售。

北極的因紐特人

生存條件

一般認為,冰天雪地的北極是不可能有人類居住的,然而就有一個謎一樣的民族生活在這裏,這就是因紐特人。就生活環境的惡劣程度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比得上因紐特人。在他們周圍,永遠是冰天雪地,一年之中,要想找到幾個沒有冰雪的日子,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用石塊和冰雪建造起半地下的房子,唯一光源是海豹油燈或鯨油燈,取暖隻能靠自身的熱量。

一年之中就有6個月是太陽遲遲不肯露麵的昏天黑地,他們忍受著極夜的寂寞,接著便是太陽遲遲不落的漫漫白晝。

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長途遷徙。從亞洲東北部的西伯利亞,到北美的阿拉斯加,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的北部陸地,直至格陵蘭周邊的島嶼和山地,都有因紐特人存在,他們把北極當成了自己的家。

對於這樣一個神秘的民族,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的祖籍在何方?他們為什麼能在北極這樣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與中國人相似

剛一見到因紐特人,很多人都會大吃一驚,他們和我們中國人長得太像了!

如果讓一個因紐特人走在中國的人群之中,誰也不會認出他是因紐特人。此外,從生產、生活、文化、風俗、宗教等方麵看,他們也與我國的鄂倫春族幾乎別無二致。

有人還從考古學的角度找到了因紐特人與我們有某種神秘聯係的證據。從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發現的楔形石核和細石器工具對比看,東亞和北美在石器時代確實有一個弧形的“古北區文化帶”。以楔形石核為主要類型的石器,製作工藝與我國華北虎頭梁、內蒙古紮費諾爾出土的石器極為相似。

有人還發現,北京山頂洞人的頭顱特征與因紐特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頭顱極為相似,人們由此推斷,他們之間一定有某種血緣關係。

古亞洲人的遷徙

有人分析,大約在3.5年前,古亞洲人開始向亞洲東北部遷徙。遷至北美的古亞洲人大約在阿拉斯加生活了近千年,然後開始南遷,逐漸成為印第安人的先祖。

還有一部分古亞洲人逐漸占據了阿拉斯加的北海岸和西海岸,成為因紐特人的先祖。他們在這裏學會了捕獵海洋動物,鍛煉了適應冰雪和寒冷環境的能力。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因紐特人從阿拉斯加開始了兩次大遷徙,進入了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

也有人認為,因紐特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