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臀目恐龍2

棱背龍

棱背龍的頭部

頭部較小,而頸部則相對較長,能夠自由活動。而且它的頜部非常小,上下頜和牙齒柔弱無力。

眼睛長在頭顱的兩側,可以觀察到四周的危險情況。

棱背龍的身軀

軀體滾圓而笨重,四肢粗短,體長3米~4米,大小如同一頭小牛。

棱背龍通常以四足行走,臀部是整個身子的最高點。它的四肢粗壯有力,能夠承受全身的重量,前肢較短,後肢稍長,這也就說明了臀部為何那麼高。棱背龍的尾巴挺得非常的直。

另外,棱背龍從頸部、背部直至尾部長著豎排脊狀劍板和骨質結瘤形成的小刺,保護著棱背龍身體不受到任何傷害。

棱背龍的四肢

棱背龍的前肢粗短,但其掌部比較寬大,並且長有厚墊,指端長有蹄狀的爪子。

它的後肢也比較粗,掌部比前肢掌部略長,並且長有4指,其中一指比較短,另外3指相對較長。

棱背龍的腳掌上也長有肉墊,並且有很強的彈力,能夠使身體與地麵保持水平,還能夠保護腹部。

棱背龍的生活環境

棱背龍被認為是甲龍類的祖先,生存於侏羅紀早期,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和我國的部分地區。

它們生活在河岸邊植物生長茂盛的地方,以樹上的果實和嫩葉為食,用狹窄的嘴切斷枝條,依靠上下頜的運動咀嚼食物。

棱背龍在受到敵害的攻擊時,身上的甲衣和短刺就成為最有力的武器,能夠保護自身安全。

棱背龍的生活特性

棱背龍又稱腿龍,是一種四足、有較輕骨板、草食性的恐龍,其身長4米。它們生存於早侏羅紀錫內穆階到赫特唐階,約2.8億年前到1.9億年前。棱背龍的頭顱骨低矮、呈三角形,長度比寬度長,類似原始鳥臀目恐龍。

如同其他裝甲亞目恐龍,棱背龍是草食性恐龍,它並擁有非常小的葉狀頰齒,適合咀嚼植物。一般認為它們進食時,是以單純的下顎上下移動,讓牙齒與牙齒間產生刺穿和壓碎的動作。不像晚期的甲龍類,棱背龍頭顱有5對洞孔,這種特征可見於原始鳥臀目恐龍,而牙齒較晚期的裝甲恐龍更像葉狀。

棱背龍最獨有的特征是它們的裝甲,由嵌在皮膚裏的骨質鱗甲構成。這些皮內成骨以平行方式沿著身體排列。皮內成骨也存在於鱷魚、犰狳以及某些蜥蜴的皮膚裏。

這些皮內成骨有兩種形狀。大部分是小、平坦的骨板,但也有較厚的鱗甲。鱗甲沿著頸部、背部、臀部以垂直規則排列,而四肢與尾巴上有較小的鱗甲排列著。

棱背龍側麵的鱗甲呈圓錐狀,而非小盾龍的刀鋒狀皮內成骨,這特征可用來辨認棱背龍。棱背龍頭後方擁有一對三尖狀的鱗甲。與較晚期的甲龍下目恐龍相比,棱背龍有較輕的裝甲。

棱背龍的近親

小盾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美國亞利桑那州,1981年被發現並命名。小盾龍體長1.2米,臀部高約0.5米,體重達10千克。

像棱背龍一樣,小盾龍的頭顱比較小,它們可用自己的頰齒來切斷、咬碎植物。

小盾龍的頸部到背部、體側、尾巴,覆蓋者約300個鱗甲,最大的鱗甲排列在背部中線的第一排和第二排。

小盾龍的四肢纖細,非常適合奔跑;尾巴細長,用於在兩條腿跑動時保持身體平衡。

另外,其身上還長有鱗甲,當敵害來襲時,會立即縮成一團,使尖刺朝外,這樣就能保護好自己。總之,小盾龍擁有與棱背龍基本相似的身體結構。

甲衣之謎

棱背龍的身上覆蓋著一層骨質的突起,並混雜著非常小的鱗片,還均勻地密布著一排排尖刺,科學家稱為甲衣。

另外,棱背龍的頸部直至尾部,還長有小型骨板,很像一個個短劍,呈三角形。棱背龍一身的鱗片再加上這一劍形的三角區形,成為它特殊的身材結構。

棱背龍為何從頭至尾裝備著一層厚厚的甲衣呢?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棱背龍的腦袋很小,不太聰明,所以,其生理要求它必須擁有比較堅固的殼甲來保護自己。因為這樣,那些想吃肉的敵害就不那麼容易傷害它了。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意見,認為這身甲衣還有其他用途,至於到底它有何種用途,目前還沒有力的證據證實。

在線小知識

棱背龍是種鳥臀目恐龍,曾被分類於劍龍下目或甲龍下目之中,後來被認為較親近於甲龍科,而離劍龍科較遠;但它們仍然與劍龍有很多類似處,如最高點為臀部的沉重身體,以及背上的排列骨板等。

蜥結龍

蜥結龍的頭部

頭部不大,頭顱骨呈三角形,頭頂非常厚,由平坦的骨質骨板所覆蓋,因為這些骨板緊緊地固定住,所以沒有胄甲龍、爪爪龍、林木龍與其他甲龍類所擁有的顱縫。這狀態有可能是化石保存過程的後果。

蜥結龍的頸部有兩排平行的鱗甲,背部與尾巴的上半麵皮膚覆蓋著小型、骨質棱甲,而身體左右兩側各有一排平行的大型、圓錐狀鱗甲。

它的頸部比較短,兩則長有鋒利的骨刺,以保護頸部。它的口鼻部比較狹長,後麵的部分較寬。眼睛後麵最寬處為0.3米。上下頜牙齒非常銳利,能夠切斷植物的枝葉。

蜥結龍的身軀

蜥結龍的身體寬大,體長7.6米,重達2.7萬千克。骨盆和胸腔也比較寬。它的背部長滿了肌質甲片,身體兩側長有尖刺,這些護甲能夠保護自身的安全。它具有肩部骨板,在肩膀、背部、尾巴上覆蓋著角質外層的骨椎,其間還點綴著結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