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之謎(1 / 2)

厄爾尼諾現象之謎

神秘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裏意為“聖嬰”,這個名稱最早起源於19世紀末。當時秘魯沿岸的漁民,將在聖誕節前後取代向北流動的冷洋流的季節性向南流動的暖洋流稱為厄爾尼諾。

現在,它已經從指局部性的洋流季節性變化,變成影響全球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大氣和海洋循環變化的厄爾尼諾,即南方濤動現象的一部分。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時候,海水增暖往往從秘魯和厄瓜多爾沿海開始,接著向西傳播,使整個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廣大洋麵出現長時間異常增暖現象,造成這裏的魚類和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鳥類大量死亡。

它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北美洲大陸熱浪和暴風雪競相發生;美國夏威夷遭熱帶風暴襲擊;美國加利福尼亞遭受火災;大洋洲和西亞發生嚴重幹旱;非洲大麵積發生土壤龜裂;歐洲發生洪澇災害;中國南部也發生幹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高,糧食大麵積減產,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著火。這些都是厄爾尼諾帶來的災難。

活動的周期

海洋和大氣係統內部動力學過程的持續時間決定了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周期一般為2~7年,平均每3~4年發生一次。厄爾尼諾發生時,其強度和持續時間因當時情況不同而各不相同。

1982~1983年,平常幹旱的赤道東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現反常暴雨,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遭受洪水襲擊。厄瓜多爾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衝決堤壩,淹沒農田,幾十萬人無家可歸。

在美國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沒,內華達等5個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達9米。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幹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

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裏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產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3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35年來最嚴重的。

據統計,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

1995年對墨西哥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頭,從年初至5月幾乎滴雨未下,出現了近百年來最嚴重的旱情。全國有近2.6萬平方千米的耕地不能按時播種,家畜大量死亡,森林火災頻頻發生,至5月份燒毀森林13.2萬平方千米。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麵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麵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向暖水期轉換。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持續至1998年。

是什麼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

科學家對此一直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麵比南美洲西部洋麵水位高出大約0.5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向相反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

在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機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巧合:20世紀20~50年代,是火山活動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爾尼諾現象次數較少、強度較弱的時期。

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動進入了活躍期,與此同時,大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次數也相應增多,而且表現十分強烈。根據近百年的資料統計,75%左右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在強火山爆發後一年半到兩年間發生的。這種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注,有科學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厄爾尼諾暖流。

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常常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裏,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

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是誰在助長“聖嬰”作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太平洋海溫長期持續偏高,時起時伏的厄爾尼諾現象伴隨著全球氣溫持續異常,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巨災頻發。這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有加快、加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