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流與黑潮相比,無論在水量、熱量和鹽量輸送等方麵,都大於黑潮。此外,就對於鄰近大陸氣候的影響來說,灣流也比黑潮顯著。
據估計,灣流每年向西北歐每千米海岸輸送的熱量,約相當於燃燒6000萬噸煤炭所放出的熱量。事實上,在灣流及其延續體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海區,氣溫和水汽含量均較周圍海區高得多。暖濕空氣在強勁的西風吹送下,可以到達西北歐大陸內部,這對形成西北歐暖濕的海洋性氣候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西北歐大陸上是一片由蒼翠的混交林和針葉林組成的森林地帶,而在同緯度的格陵蘭島上,則大部分是終年嚴寒並為巨厚冰層覆蓋的冰原區域。
灣流彎曲的形成、斷開以及渦旋與主流的相互作用,是一種複雜的海洋動力學過程。有關這類現象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海洋動力學研究中最活躍的課題之一。關於灣流彎曲和渦旋的研究,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海況監測和預報,以及漁業和沿岸水的汙染物排放等實踐問題,也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觀測發現,沿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至佐治亞州海岸移動的灣流渦旋,會引起海水強烈垂直混合。大量的營養鹽類會被帶到陸架水中,並使陸架水的溫度降低。由渦旋帶來的水量比當地每年的入海河川徑流量約大10倍。
1911年,美國國會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內容既不是軍備預算,也不是總統候選人名單,而是一關於搶奪海流的提案。
議員們為什麼要搶奪海流呢?他們要搶奪的不是一股普通的海流,而是世界上第一大海洋暖流灣流。
日本科學家崎宇三郎也富有想象力地提出建議:填平深20 000米,寬10 000米的韃靼海峽,以阻擋來自鄂霍次克海的寒流南下,提高日本海域的海水溫度,使日本北海道和東北地區氣候轉暖。
改造海洋暖流使氣候變暖至今仍是紙上談兵,能否付諸實施,還得看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
解讀海洋暖流和寒流黑潮
太平洋縱貫南北半球,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大洋,在赤道至南北緯40°~50°的範圍內,南北各有一個大洋環流。
北太平洋的北赤道洋流長達14.000千米,寬數百千米,平均每天流動距離約35千米。北赤道洋流大致從中美洲西部海域開始,自東向西流動,至菲律賓群島,主流沿群島東側北上形成黑潮。
黑潮是北赤道洋流的延續,溫度高,鹽度大,水色呈現藍黑色,透明度大,是世界上僅次於灣流的第二大暖流。
親潮發源於白令海峽,沿堪察加半島海岸和千島群島南下,又叫千島寒流。親潮比黑潮規模小,流至北緯30°~40°附近海區,與黑潮彙合,折向東流,並與阿拉斯加暖流共同組成反時針方向流動的副極地環流。
秘魯寒流從南緯45°左右的西風流開始,經智利、秘魯、厄瓜多爾等國沿海北上,直達赤道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流程長達4500多千米,是世界大洋中行程最長的一支寒流。
它的平均寬度在智利海岸附近為180多千米,秘魯沿海為450多千米,流速每晝夜約11.000米,水溫在15℃至19℃之間,比鄰近海區的水溫低7℃至10℃,是世界著名的寒流之一。
在線小知識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因其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所以被稱為黑潮。其實,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於海的深沉,水分子對折光的散射,以及藻類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觀上好似披上黑色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