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語言(1 / 1)

動物也有語言

同地異類無法交流

每一種飛鳥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且互不相通。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某個動物園中,一隻野鴨闖入了紅鴨的窩中,把老紅鴨趕走,自己幫助紅鴨孵出了一窩小鴨。可是這些小紅鴨根本聽不懂野鴨的語言,不聽從它的指揮。小鴨們亂成一團,野鴨也毫無辦法。後來來了隻大紅鴨,它隻講了幾句土話,小紅鴨就乖乖地聽它的話了。

異地同類無法溝通

不僅不同種動物之間語言不通,而且同種動物之間也有方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烏鴉的語言,而且將它們的語言用錄音機錄製下來。

當成群的烏鴉從天上飛過時,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錄製的烏鴉的“集合令”,這時烏鴉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當他將烏鴉的“集合令”錄音帶帶到另一個國家去播放時,就不靈了。

佛林格斯教授發現,居住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烏鴉的語言也不一樣。法國烏鴉對美國烏鴉的講話錄音就一竅不通,甚至於對它們的呼叫也毫無反應。

行為語言交流

動物還會運用各種不同的行為來表達它們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例如長頸鹿在發生危險時,會用猛烈的驚跑來向同伴傳達警報;野豬在平時總是把尾巴轉來轉去,但一旦覺察到有危險時,就會揚起尾巴,在尾尖上打個小卷給同伴報警;蜜蜂發現蜜源以後,就會用特別的“舞蹈”方式向同伴通報蜜源的遠近和方向。

有一種小蟹,雄的隻有一隻大螯,它們在尋求配偶時,便高舉這隻大螯,頻頻揮動,一旦發覺雌蟹走來,就更加起勁地揮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隨著一同回穴。

有一種鹿是靠尾巴報信的。平安無事時,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動;尾巴半抬起來,表示正處於警戒狀態;如果發現有危險,尾巴便完全豎直。

魚的語言

不同的魚兒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所代表的意義也都是不一樣的。

黃花魚在產卵的時候會發出非常響亮的叫聲,可以起到要吸引異性的目的;索餌魚類所發出的聲音則主要是用來聯絡並示意魚群發現食物、保持集體活動的意思;而黃顙“吱吱”刺耳的聲音可以將敵人嚇跑。

各種深海魚類的不同發聲則主要起到回聲探測方向的作用。

魚類發聲的用途非常廣泛,這也間接的說明魚類的聽覺也是十分靈敏的。但就外表上來看,魚並沒有耳朵,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魚也有耳朵,隻是它隻有內耳,卻沒有耳殼,因此人們看不到魚的耳朵。如果我們將魚頭骨的一側掀開的話,便可以看到包在頭骨中的內耳了。

大象的次聲低頻音波

大象經常會發出大聲尖叫和隆隆聲,通過發出人類耳朵所能聽到的隆隆聲,可以與遙遠的大象進行不同意圖的溝通交流,其中包括協調群體行為、引誘異性交配、生育繁殖和建立統治權。令人驚訝的是,大象還具有特殊的語言,它們能夠發出較低的次聲低頻音波,可以傳輸至更遙遠的區域。

猴子的的叫聲

猴子經常會為了爭奪食物與地盤而互相大打出手,當一隻猴子準備向對方發起攻擊的時候,它往往會發出“啯!啯!”或者“嘎!嘎!”的聲音,以表示恐嚇與威脅。

如果是一個較為弱勢的猴子的話,它便會發出“吉亞!吉亞!”的聲音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

袋鼠會使用後腿重擊地麵,暗示著可能出現更危險的掠食者。白尾鹿的尾部會表現出類似神經性抽搐的動作,警告同伴有危險逼近。大猩猩表達生氣時會做出吐舌頭的表情,這是一種暗示遊戲時間已結束的信號。

貓的肢體語言

家中所喂養的貓咪也有著千奇百怪的溝通方式,如果你平日裏仔細注意聽過它的叫聲的話,就會發現,如果它叫了一聲之後便突然中止,然後立即張著大嘴卻並不立即閉合,往往意味著兩種意義:

一是向你問候,二是向你提出某種要求。假如它在關閉的門前這樣叫喚的話,代表著它想要外出散步;如果它一直徘徊於冰箱門口不停地叫的話,則意味著它想吃東西了。

如果它突然間發出了呼呼的聲音,代表著現在它很生氣,最好不要招惹它。最有趣的是,家貓還經常會發出呼嚕聲,表示非常滿意自己的主人。

在線小知識

在同種動物之中,它們使用語言來尋求配偶,報告敵情。春天是貓的發情期,一到晚上,貓就會出去尋找配偶,人們常可以聽見貓拖長了聲調的叫聲,這是在吸引異性。動物的語言,也用來溝通動物和主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