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洄遊的秘密
魚的嗅覺器官
人和高等哺乳動物是依靠鼻子來辨別氣味的,而魚卻不一樣。魚類的嗅覺器官和味覺器官,都長在嘴巴周圍和唇邊上。
有些魚的同類器官分布在鰭上或在魚皮上,在這些地方有一種紡錘狀的細胞。這些細胞是一種感受器,能從周圍的水中接受各種信息。
魚類在水中運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一定規律的,如臨時躲避敵害的襲擊,追逐俘獲物,或其他偶然性的運動等。這類運動有時連續發生,有時則很長時間沒有出現,移動的距離或持續時間一般較短,而且沒有一定的方向和周期性,因而被稱為“不定向移動”。
另一種則相反。它的運動是有目的性的,時間和距離相當長,有一定路線和方向,而且在一年或若幹年中的某一時間,某些環境條件下,做周期性重複,因而形成了所謂“定向移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洄遊。
大馬哈魚洄遊現象
在海洋中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大馬哈魚,到了性成熟的時候,就成群遊向河口,並以一晝夜四五十千米的速度,逆水而行,到離海洋數百千米的河流上遊產卵。
它們在洄遊途中,不思飲食,隻顧前進,遇到淺灘峽穀、急流瀑布也不退卻。
有時為了躍過障礙,竟碰死於石壁上。到達目的地後,因長途跋涉,體內脂肪損耗殆盡,憔悴不堪。
絕大多數大麻哈魚在射精及產卵後就死去,不能看護自己的後代。受精卵在河水中發育成小魚後,順水而下,回到海水中生活四五年之後,又沿著父母經過的路線,回到河流的上遊產卵。
鰻魚洄遊現象
生活在江河中的鰻魚,卻與大馬哈魚相反。它們長大以後要在海洋中產卵。鰻魚在繁殖季節也有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它們遇到河道阻塞,無法前進的時候,會不顧死活地離開水麵,沿著潮濕的草地,翻越重重障礙,奔赴大海。
鰻魚在完成繁殖後代的使命之後,有的累死了,有的同子女一道回到故鄉。
在許多情況下,洄遊的魚類是成群結隊的。例如黑海裏的鯷魚就是著名的例子。
成群結隊的海鷗,常因飽食了擁擠在海麵的鯷魚而不能飛翔,有時魚群大量遊來,竟使海灣淤塞。一百年前,巴拉克拉夫海港,曾因大量鯷魚擁進,擠得水泄不通,大量的魚因而悶死腐爛,臭氣彌漫,竟然成災,成了世界奇聞。
鮭魚洄遊現象
鮭魚是一種非常著名的溯河洄遊魚類,是一種相當奇妙的魚類,出生於淡水的河流,卻在成長期遊出大海,在鹹水的環境中長大、覓食,等到產卵期時卻又跋涉幾千千米,再一次回到淡水環境的故鄉生出下一代,如此循環不已,生生不息。
在西雅圖東方的鮭魚產育中心,來自幾千千米外的鮭魚努力地溯遊而上,與急湍而下的水流搏鬥,偶爾一個騰躍,身長可達0.6米的大鮭魚“刷”的一聲躍上一米高的魚梯,充滿了動感之美。
在大自然中,鮭魚的伴侶親子關係是很令人動容的,在秋日的產育中心裏,我們看見許多長相猙獰的奇怪鮭魚,原來在長達幾千千米的溯遊過程中,鮭魚會遇上千奇百怪的天敵,因此為了嚇跑敵人,雄鮭魚會在這段期間長出猙獰的下巴尖刺,盡職地護衛母鮭魚。
而等到它們完成產卵責任時,便會滿身傷痕地力盡而死,而沉在水中的身軀,便是日後出生的小鮭魚的食料,小鮭魚成長後再流入大海,等到產卵期再次回來,如此世世代代,綿延下去。
洄遊的原因
究竟什麼原因促使魚類做這樣的洄遊呢?首先是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
魚類也和其他動物一樣,它的活動受到溫度的影響。由於魚類在水中生活,除溫度,水流和鹽度等對魚類的洄遊都有影響。
水流對魚類的洄遊,特別是對幼魚的洄遊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對幼魚來說,它們缺乏必要的運動能力,不能與強大的水流做鬥爭,因而隻能完全被水流所“挾持”,隨著水流而移動。許多成魚的洄遊,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水流所左右。
是什麼因素引導著魚類,遊向它們的家鄉呢?根據研究,是它們家鄉溪流中水的成分和水的氣味。
它們家鄉的土壤、植物和動物持有的氣味溶解在河水之中後,成為引導魚類回遊的“路標”,在這中間,魚類的嗅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於魚類如何在海中尋找到它們熟悉的江口,從而循氣味遊向家鄉,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線小知識
淡水魚類完全在內陸水域中生活和洄遊,洄遊距離較短,洄遊情況多樣。有的魚生活於流水中,產卵時到靜水處;有的則在靜水中生活,產卵到流水中去。流動生活是魚類的主要生活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