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和水兵們急忙奔到甲板上,隻見在距戰艦約200米處,那隻怪獸昂起頭正朝著西南方向遊去,這隻怪獸僅露出水麵的身體便長約20多米。

當時的船長拿著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那隻怪獸,並把當時發生的一切都詳細地記載在當天的航海日誌上,並親手繪製了一張海洋怪獸的圖像。

這種關於海洋怪獸的目擊事件不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發生過多次,在瀕臨北極或者南極的海域也時有發生。1875年,一艘英國貨船在距南極不遠的洋麵發現海洋巨蟒,當時,它正與一條巨鯨在搏鬥。1877年,一艘豪華遊輪在格拉斯哥外海發現巨蟒,在距郵輪200多米的前方水域,巨蟒在回旋遊弋。

1910年,在臨近南極海域,一頭巨蟒還向一艘英國拖網漁輪發出攻擊。

1936年,在哥斯達黎加海域航行的定期班輪上,8名旅客和2名水手曾目擊海洋巨蟒。

1948年,在南太平洋航行的4名遊客,看見的海洋怪獸不僅身長30多米,而且背上有好幾個在其他傳說中的巨蟒身上沒有見過的瘤狀物。

雖然人們屢次在海洋上見到了海底巨蟒,但迄今為止,人們對於這種海洋怪獸的底細還一無所知;它們的神秘身份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線小知識

20世紀初,有人建造過一艘特別探險船去捕獲海洋巨蟒。船上裝備了能吊起數噸重物的吊鉤,以及長達數千米的鋼纜,準備了12頭活豬作為誘餌。但該船遠赴大洋幾經搜索,終未遇見海洋巨蟒。

出沒在喀納斯湖的怪獸

變色湖裏的怪獸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爾泰的深山密林之中,有一個出名的喀納斯湖。喀納斯在蒙古語裏麵解釋為美麗富饒、神秘莫測的意思。而喀納斯湖也確實是一個美麗神秘的“變色湖”。為什麼要把它叫作“變色湖”呢?

因為卡納斯湖的湖水顏色會因為外界的天氣和季節而不斷變化。晴天的時候喀納斯湖的顏色深藍帶點綠色;而在陰雨天的時候就變為灰暗的綠色;在炎熱的夏季到來的時候湖水又變成蔚藍帶綠的乳白色。由此才得名“變色湖”。

喀納斯湖除了變色的湖水外,還有一條長達千米的枯木長堤、雨後奇景“喀納斯雲海佛光”,而最吸引人的還是那個流傳了千百年的神秘傳說:喀納斯湖裏麵有巨型的“湖怪”。這更給喀納斯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神秘的“湖怪”

傳說在神秘的喀納斯湖邊,有一個神秘的圖瓦人部落居住在那裏。他們的祖先告誡過他們說湖中有“湖怪”,所以他們世代居住卻從未有人敢在湖中捕魚、劃船。

難道說,喀納斯湖裏真的有“湖怪”嗎?那麼,有沒有人見到過呢?

據當地一個蒙古族老人說,曾見過一條大紅魚吞食了一頭在湖邊吃草的小牛犢。

還相傳,20世紀70年代的初冬,3個牧民趕著馬從結冰的喀納斯湖麵上經過,不料冰凍得不夠結實,一群馬掉進湖中。又過了幾天湖水再次結冰,牧民砸開冰撈上來幾匹死馬,其他的馬卻怎麼也找不到了。等來年湖水解凍的時候,掉進湖裏的馬卻再也沒有出現過。

1980年,曾有考察隊對喀納斯湖進行考察,詳細去了解“湖怪”的傳聞。在沿著湖的淺水地區發現了牛、羊、馬等動物的完整骨架,經研究,這些畜生屍骨不是路上的人獸所為。

於是,他們撒了600米的大魚網,試圖打撈看水怪是否真的存在。但是第二天不僅沒有任何收獲,連600米的大網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喀納斯湖也越發的神秘莫測了。

考察隊的發現

1985年為了成立喀納斯自然保護區,又一次綜合的考察中,新疆的一位教授在一天清晨發現平靜的湖麵上突然湧起巨大的浪花,而後逐漸露出一條巨型的紅魚,很快又沉入水中。考察隊員在3天後用一個特大的魚鉤掛上一隻大羊腿,用一根2.8米的原木做浮漂想去釣魚。但是隻看到有魚影遊過卻並沒有咬鉤。目測魚的長度大約有9米左右。

通過反複研究,焦點被推向哲羅鮭。哲羅鮭是一種淡水冷水性肉食性魚類,體側銀白,背麵棕褐色。因為哲羅鮭在繁殖季節皮膚呈紅褐色,又稱大紅魚。而且它有滿嘴鋒利的牙齒,且體型巨大,非常凶猛。

然而珍奇的巨型哲羅鮭已經絕跡,人們並沒有見到過巨型的哲羅鮭照片或者資料。喀納斯湖畔失蹤的動物也沒有證據證明真的是哲羅鮭吞食的。美麗神秘的喀納斯湖依然吸引著更多的遊人。

在線小知識

哲羅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較深的水體如大江幹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遊產卵。性凶猛,體型大,身長在1米以上,捕食魚類及依水生活的蛙類、蛇類等。

世界上最大的珍珠貝

最大的貝類——大珠母貝

走進斑斕璀璨的珠寶世界,將人們的目光吸引過去的便是有著柔和的光澤、迷人的色彩的珍珠。

珍珠飾品雍容而不俗媚,俏麗而不輕浮,典雅中透著莊重,高貴而具東方詩韻。

珍珠是貝類的產物。有很多生活於海洋或淡水中的貝類,如鮑魚、蚌、貽貝、江珧、硨磲等,其貝殼內外套膜的部分細胞,有分泌角蛋白和碳酸鈣的作用,交互重疊形成珍珠質層。

如果受到進入體內的外來物質的刺激,這些分泌物就會不斷地把外來物質包裹起來而形成具有光澤的圓珠體,即為珍珠。但是珍珠產量大、質量好的,則是海產的珍珠貝,其中又以大珠母貝所產的珍珠最大,而且色美、質優、光澤迷人。

大珠母貝別名白螺珍珠貝、白碟貝,屬於瓣鰓綱異常柱目珍珠貝科,是我國最大的珍珠貝,殼極大,一般為25厘米左右,最大的殼長可達32厘米,體重4000至5000克。

大珠母貝的習性

大珠母貝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它的貝殼大而堅厚,呈蝶狀,左殼稍隆起,右殼較扁平,前耳稍突起,後耳突消失成圓鈍狀。

大珠母貝殼麵呈棕褐色,殼頂鱗片層緊密,殼後緣鱗片層遊離狀明顯,殼內麵具珍珠光澤,珍珠層為銀白色,較厚。

其邊緣稍呈黃色或黃褐色,鉸合部厚,貝殼內麵中央稍後處有一明顯的閉殼肌痕。

大珠母貝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珍珠貝科。瓣鰓綱動物都是水生的種類,大部分為海產,全世界共有1.5萬多種。

主要特點是身體左右側扁,左右對稱,有從背部向腹麵包被身體的左、右各一個外套膜和由這兩個外套膜分泌的左、右各一扇瓣狀貝殼,所以又叫雙殼類。

殼的背緣以韌帶相連,兩殼之間有一至兩個橫行的閉殼肌柱;頭部因為長期在貝殼裏不露出來,便完全退化;沒有觸角和感官,失去了作用,所以又稱為無頭類。其鋒利的斧足適於挖掘泥沙,使其在泥沙之中生活。

在線小知識

大珠母貝屬於軟體動物中的瓣鰓類。瓣鰓類動物不僅有可以生成珍珠的珍珠貝,還有貽貝、牡蠣、扇貝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用種類,是捕撈和養殖的主要對象,經濟意義十分重大。

千古罕見的人腿魚怪

絕無僅有的人腿魚怪

前不久,漁民們在阿拉伯海的淺水灣中,意外捕撈到一條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人腿魚怪。當地居民看到這令人毛骨悚然的魚怪後,疑惑碰上了魔鬼般的不祥之物,便紛紛驚慌地離開現場。

好在來這裏觀望的一名外地遊客帶著攝像機,他好奇地拍下這珍貴的鏡頭。

英國魚類學家克·卡雷勃認為,毋庸置疑這張照片是真實的,毫無虛假之處,它清晰地反映出魚怪全貌。

長期以來這種最重要的海洋生物一直被人們視為具有傳奇色彩的神話中的魚怪。19世紀中期,埃·格雷頓爵士首次對這種神奇生物作了詳述。

今天,很多科學家認為,魚怪即便不是神話,也早已從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了,盡管經常傳來消息說,有些目擊者親眼見過這種神奇生物。然而,對科學來說,實在太不走運!迄今為止,連一條真正的魚怪也沒得到。

1993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條死魚怪被海潮衝到海濱浴場的岸邊,但遺憾的是,當專家們趕到現場時,這條魚怪早已腐爛變質得臭不可聞,已無法將其保存下來。

半魚半人

這張魚怪照片的攝影者叫倫·多納秀。他深有感觸地說:“當時現場的圍觀者很多,我甚至用手親自去觸摸了這條魚怪,它的人腿還挺結實呢!一點兒也沒有腐爛變質。這條大魚怪隻是多長出一雙人腿,說它是大腿還不完全是大腿,不過,跟大腿幾乎沒多大區別。”

當時,倫·多納秀請求當地老百姓幫忙,準備將其用酒精浸泡進行防腐。

他正要給漁民們扔下一大筆錢,把魚怪趕快運到附近的任何一所大學。可是,大學在哪兒?往哪兒運呢?正在倫·多納秀想辦法聯係科研機構時,卻又出現了意外的麻煩。

這時,漁民們死盯住魚怪不放,他們用迷信的方式對倫·多納秀說:“據傳,這條魚怪是魔鬼的變種,如不將其放回大海,真主會懲罰這裏的漁民的。”

於是,漁民們用一艘小船將這條魚怪運回大海將其沉入水中,同時,將他們捕撈的其他水產品也全部拋入大海。

當地漁民認為,這條魚怪不是魚,而是海妖的侍從。這時,漁民們轉身又向攝影者撲去,準備將他手中的攝像機奪走一並投進大海。

恰好,攝像機握在攝影者倫·多納秀的手裏。他趁漁民們不注意一下子溜之乎也,終於擺脫了這些愚昧的漁民,才幸運保存下這張珍貴照片。

在俚話中,“魚怪”一詞的意思是“半魚半人”或“美人魚”。科學家把它稱作“半魚半人海洋生物”,即一半是魚,另一半是人。

對魚怪的研究

目前還知道存在美人魚和半變態水生生物,它們都是怪獸,它們隻是上半身器官是人的,下半身器官是動物的,而圖上的這種魚怪卻恰恰相反,它的上半身是動物的,而下半身是人的。

這些半魚半人的海洋生物究竟是怎樣繁殖的,眼下還尚不清楚。所以,某些科學認為,半變態水生生物和魚怪的出現純屬從偶然到偶然的某種海洋生物的偶然變異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魚怪,與其長的一雙人腿緊挨的部位根本不是女人的臀部或人的其他器官,而是一條天生的魚尾,它的一雙人腿看上去幾乎很像半魚半人的海洋生物的生理特征,所以在關於“生物偶然變異現象”的學說中,似乎有過某種論述。

據諸多的目擊者介紹,這種半魚半人魚怪幾乎棲息在所有溫帶海域裏,例如,格雷頓爵士就曾在希臘沿海發現過這種魚怪。

當然,魚怪照片是很有說服力的佐證材料,更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分析和研究這種半魚半人海洋生物的生理構造和生活習性,但令人遺憾的是,像這種價值連城的魚怪活標本再也不會落入科學家的手中!

在線小知識

科威特的《火炬報》在1980年8月24日報道:在紅海海岸發現了美人魚。美人魚的形狀上半身如魚,下半身像女人的形體——跟人一樣長著兩條腿和10個腳趾。可惜發現時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