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發生赤潮的原因(1 / 1)

海洋發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係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那麼,赤潮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赤潮發生的原因比較複雜,其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素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

在正常的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素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海水溫度在20度至30度時,是赤潮發生的最適宜的溫度範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於2度,是赤潮發生的先兆。海水的鹽度變化也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當鹽度在26至37的範圍內,發生赤潮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海水鹽度在15至21.6時,容易形成溫躍層和鹽躍層。溫、鹽躍層的存在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合理條件,很容易誘發赤潮。

此外,由於徑流、湧升流、水團或海流的交彙作用,使海底層營養鹽上升到水上層,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營養化。營養鹽類含量急劇上升,引起矽藻的大量繁殖。這些矽藻過盛,特別是矽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這些矽藻類又為夜光藻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促使夜光藻急劇增殖,從而又形成粉紅色的夜光藻赤潮。

據監測資料表明,在赤潮發生時,水域幹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或者潮流緩慢等水域環境。

海水養殖的自身汙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隨著全國沿海養殖業的大發展,尤其是對蝦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自身汙染問題。

在對蝦養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池內殘存餌料增多,嚴重汙染了養殖水質。

另外,大量汙水排入海中,這些帶有大量殘餌、糞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他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使其增殖加快,引發赤潮。

自然因素也是引發赤潮的重要原因,赤潮多發除了人為原因外,還與緯度位置、季節、洋流、海域的封閉程度等多種自然因素有關。

知識小鏈接

研究表明,世界上有50多種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其中,最普通常見的為夜光蟲、腰鞭毛蟲、裸甲藻等10多個種類。鞭毛藻可引起綠赤潮,某些矽藻產生紅褐色赤潮,真正形成紅赤潮的浮遊生物是夜光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