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的光時斷時續的秘密
燈塔是建於航道關鍵部位附近的一種塔狀發光航標。燈塔是一種固定的航標,用以引導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險區。
現代大型燈塔結構體內有良好的生活、通信設施,可供管理人員居住。根據不同需要,設置不同顏色的燈光及不同類型的定光或閃光,燈光射程一般為27千米至46千米。
燈塔是引導船隻航向的必要設備。燈塔通常建在大海沿岸的高處,或矗立在凸起於海浪中的岩礁上,它的燈光可以引導船隻避開險惡的礁石,沿著正確的航向行駛。
那你觀察過嗎?燈塔的燈光並不是一直亮著的,而是很有規律地一亮一滅,時斷時續。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一直亮著不是更好嗎?
其實,從人的視覺角度考慮,明滅閃動的燈光更容易引起航船的注意,這是燈塔光時斷時續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航船還可以根據燈塔燈光的閃滅頻率確定自己的位置。因為每座重要的燈塔閃滅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例如,西利群島瓦爾夫燈塔的閃光是每隔15秒鍾閃光兩次。
根據閃光間隙的特征,航行者就可以從航海圖上查到這是什麼燈塔,它所處位置的經度和緯度是多少,燈塔附近海域有什麼暗礁等情況,便於航船及時采取措施,找到安全航道。
那麼燈塔是在什麼時候才有的呢?
公元前約270年,托勒密二世委派希臘建築師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圖斯在法羅斯島東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燈塔,既可以為進入亞曆山大港的船隻指引方向,又可成為展示埃及君主名聲顯赫的巨大標誌。
燈塔的光源被稱為“燈”,長期以來采用明火點燃的方式,其後由蠟燭代替。1781年,歐洲開始采用圓筒芯燈泡和拋物麵反射鏡。
在美國,鯨油被用作固體光源燈芯,1810年,引進了圓筒芯燈和拋物麵反射鏡係統。後來用菜籽油代替鯨油作為燃料。
19世紀50年代中期,又以豬油替代。19世紀70年代開始,煤油逐漸開始取代豬油,至80年代末完成了全部替換。
20世紀初,電力和電石乙炔氣取代煤油,並借由達倫光得到發展,使得黃昏時塔燈能自動點亮,黎明時自動熄滅。
知識小鏈接
鴿點燈塔位於加利福尼亞的一個懸崖邊,有35米高,它是美國最高的幾個燈塔之一。每年的11月會有許多的攝影師前來拜訪,為的就是能夠拍下一張用菲涅爾透鏡點亮燈塔的照片,這個機會可是一年隻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