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莨山的中國丹霞之魂
大約4億年前,崀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後來,廣西造山運動將它抬出水麵,形成了陸地。不久,崀山和桂林、長沙一帶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
此後又曆經了數十次的地殼運動,時生時滅,直至兩億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才又將它從水底托起,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構成崀山丹霞地貌的岩層是形成於90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世時期的陸湖紅色碎屑岩係,岩石中北東向與北西向、近南北向網格狀垂直節理發育得極為完善,是構成崀山地區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與空間條件。由於崀山地區處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雨充沛,地表徑流發育,再加上流水侵蝕及其誘發的重力作用,促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
在重力堆積發育的作用下,逐漸構成了坡麵的非凡景觀,如有的巨石形成了有觀賞價值的蛤蟆石、美女梳妝等形象化石,而有的個景由於垂直節理發育加上單斜岩層層理,出現了臨空危岩。有的順層理方向臨空或順節理方向臨空,如鬥篷寨、將軍石、蠟燭峰等,景象異常壯觀。
崀山丹霞地貌區,造型多姿多彩,瑰奇險秀,是一座罕見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館”,這裏山水林洞,要素齊全,氣候宜人,素有“五嶺皆炎熱,宜人獨崀山”之說。
在這裏,丹霞地貌有石崖、石門、石寨、石牆、石柱、石梁、石峰、一線天、天生橋、單麵山、峰叢、峰林、峽穀、岩槽、崩積岩塊、天然壁畫、造型地貌、穿洞、扁平洞、額狀洞、蜂窩狀洞、溶洞、水蝕洞穴、豎狀洞穴、堆積洞穴、崩塌洞穴等26種結構和類型,崀山丹霞發育一應俱全,被稱為“中國丹霞之魂”。
崀山丹霞地貌結構與特征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十分罕見。一線天是丹霞地貌中難得發育的景觀,而在崀山就發現了十多處,天下第一巷西側不到150米的範圍內就有與之平行的遇仙巷、馬蹄巷、清風巷三條石巷。
丹霞地貌形成天生橋十分難得,而在崀山就發現了五座。崀山丹霞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也十分清楚,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地質遺跡發育良好,保存完整,特別是代表丹霞壯年早期的密集型簇群式峰叢,鶴立同類地貌,一枝獨秀,無與倫比。
崀山丹霞的喀斯特混合地貌也獨具特色,崀山丹霞地質的紫紅色砂礫岩膠結物,普遍含有碳酸鈣和石灰岩礫石,岩溶作用顯著,形成了以溶蝕漏鬥、溶蝕窪地、溶洞為標誌的丹霞喀斯特,或者在上部的白堊紀紅層礫岩發育成丹霞,下部石灰岩發育成喀斯特,如崀山飛濂洞可溶性喀斯特和白麵寨五柱岩溶洞非溶性喀斯特現象就極具對比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崀山丹霞多生物的生態係統同樣令人驚奇,崀山是華南、華中、滇黔桂等動植物區係的交彙過渡地帶和中亞熱帶含華南植物區係成分的常綠闊葉林植被亞地帶。
整個景區四季常青,常年碧綠,動植物區係複雜,植物起源古老,物種豐富,新種密布,是大量珍稀瀕危植物、古老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和大自然珍貴的生物基因庫。
崀山丹霞區有1421種野生維管束植物,大型真菌150種,其中列入我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有21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3種,其中有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銀杏3種,有9個植被型,71個植物群係,植被覆蓋率85%。
崀山丹霞區有約占全世界4.5萬餘種0.46%的脊椎動物209種,其中哺乳動物25種,鳥類94種,爬行類35種,兩棲類18種,魚類37種,昆蟲816種。
特有的物種如新寧毛莨和崀山唇柱苣苔,是剛發現不久的新物種,這兩個品種僅分布在崀山範圍內,且隻生長在丹霞山體的石壁上,其他生存條件下無分布,是一種典型的生境狹窄特有現象。
崀山被子植物中存在白堊紀和第三紀殘留成分,是記錄被子植物基部類群與昆蟲等動物發生協同進化關係的特殊生境地區,對理解被子植物基部類群的多樣性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崀山景區的漏鬥、窪地都形成了一套自身獨特的生態係統,如萬景槽中的蝙蝠群、漏鬥中的茂密森林等現象世所罕有,極具個性。
崀山丹霞以層疊成列的“楔狀地貌”和突起其間的“寨峰地貌”為主,景區內地質結構奇特,山、水、林、洞要素齊全,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在國內風景區中獨樹一幟。
大自然是一位雕刻大師,紅色砂礫岩是雕刻的石料,新構造運動的上升是提升石料便於雕刻的升降機,節理裂隙和層理是下刀的紋路。雕刻大師通過幾千萬年精雕細刻,推向人間的是一座美妙絕倫的藝術品。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崀山絕倫的丹霞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