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莨山的中國丹霞之魂(2 / 2)

從美學價值的角度來看,崀山丹霞是我國南方濕潤區丹霞地貌中,以緊密窄穀型壯年早期高大峰叢峰林地貌為特色的典型區域。造景地貌均以“丹崖赤壁”為基調,是一宗具有群體結構的丹霞係列地貌的薈萃。

從岩層初期的雕塑分割到蝕餘形態,展示了整個地貌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其造型、色彩和氣質達到最佳組合境界,襯托出其氣勢磅礴和厚重雄渾的高貴品質,素有“中國國畫靈感之源”的美譽。

崀山丹霞中的八角寨、牛鼻寨、紅華寨等以造型絕險粗獷為特色,負向地貌以造型俊俏精工為特色。繁簡互補、剛柔相濟,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序,造成多樣統一和諧而有節奏的韻律感。

崀山丹霞地貌的固有姿態和固有色彩,在環境條件的變化配置與烘托下,往往可由靜態轉變為動態,由單調轉變為多樣化。

扶夷江水碧藍清透,蜿蜒而過,隨著四季的變化,冷色與暖色、澄澈與鮮明相互輝映,形成了丹霞地貌色彩美的鮮明個性和罕見的自然地帶美。

崀山丹霞保留了沿襲幾千年的農耕活動,成片的稻田隨四季變化而呈現出春綠秋黃的田園風光。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的古式民居依山而建,古堡、山寨、寺院隱沒山中。丹崖、青山、遺址、農舍巧妙地結合,輝映成趣,相互襯托出一幅完整的自然畫卷。

從科學價值的角度來看,崀山位於揚子板塊與華南板塊交接地帶和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這裏的資新紅層盆地形成於白堊紀時期,丹霞地貌成型於新近紀晚期及第四紀時期。

從白堊紀到第四紀,由於我國大陸受印度板塊及太平洋板塊的雙重擠壓,地殼的抬升運動異常強烈,尤其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對我國的大氣環流及地勢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崀山丹霞地貌正是在這一特定的地質時期內,一定的地殼運動方式及特定的區域環境、氣候環境發生轉變的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生態環境變遷的標誌性岩石地貌。

崀山丹霞地貌及其氣候、生物群落演變過程,具體地表證了我國東南地區一億多年來的地殼演化過程和古環境演變,足以代表東亞南部白堊紀以來的地球演化曆史,是地球演化曆史主要階段的傑出範例。

崀山丹霞地貌是我國東南濕潤地區壯年早期峰叢峰林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所有的丹霞地區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罕見性,對丹霞地貌的深入研究,能豐富、發展和完善丹霞地貌的理論體係。

崀山丹霞地貌中喀斯特現象明顯,以漏鬥、窪地、落水洞、洞穴與洞穴碳酸鈣沉積景觀為標準的丹霞喀斯特地貌景觀和地貌演化過程,是不多見的地貌事例,具有高度的對比意義和特殊的地理研究價值。

從生態學價值的角度來看,崀山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它發育和保存了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在孤立丹霞山體頂部和山脊保存著原始常綠闊葉林,在崖壁保存了由春夏生長而秋冬休眠的和春夏休眠而秋冬生長的植物。

有機組合的草本植被生態係統和附壁藤本生態係統,保存了有表現生境狹窄特有現象的崀山特有物種,是丹霞植被譜係演替和丹霞“生態孤島”的模式區域。

崀山丹霞是亞熱帶東部濕潤區常綠闊葉林的精華所在地,古老的生物類群和珍稀瀕危物種最為集中,植被的“生態孤島”現象和生境狹窄特有現象最為突出,是丹霞植物群落演替係列階段最為完整的地區,是記錄被子植物基部類群與動物、昆蟲發生協同進化關係的特殊生境區,是丹霞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的極好模式和試驗地。

崀山丹霞是我國科學價值和遺產價值兼具的特有地貌,它的開發和保護,必將為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曾在這裏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華章詩賦,著名詩人艾青也發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的詠歎。

拓展閱讀

崀山丹霞中的鯨魚鬧海是崀山風景名勝的精華,一直都有“崀山風光,丹霞之魂”的美稱。鯨魚鬧海是崀山的製高點,站在頂處遠眺,方圓40平方千米的石林如五彩霞雲,每逢雨後清晨,雲霧鋪壑,景觀奇特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