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丹霞山的紅石世界(1 / 2)

廣東丹霞山的紅石世界

在1億年至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殼運動最強烈的時代,南嶺山地強烈隆起,丹霞山一帶相對下陷,形成一個山間湖泊。

這時,四周的溪流雨水年複一年地將泥沙碎石衝入湖盆,在高溫之下,泥沙中的鐵在沉積中變成了三氧化二鐵。在高壓之下,又凝結成紅色的沉積砂岩。

到了5000萬年左右,又一次的地殼運動將丹霞這個湖盆抬升,湖底變成了陸地。在陸地繼續抬升的過程中,岩體大量斷裂,加上錦江及其支流的切割,風霜雨雪的侵蝕,堅硬的粗石礫岩與鬆軟的粉沙砂岩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化和崩塌,鬆軟的砂岩層形成了水平槽、燕岩、書堂岩、一線天、幽洞通天等。

那些堅硬的礫岩則突出成為懸崖、石牆、石堡和石柱,如巴寨、茶壺峰、陽元石、望夫石、丹梯鐵索等。千奇百怪、詭異萬狀的“丹霞地貌”,就在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中形成了規模。

因山石由紅色砂礫構成,所以人們命名為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被稱為“中國紅石公園”。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與眾多的名山相比,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於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

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鈣質、氫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紅色,是紅色砂岩地形的代表,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山主要景區分為上、中、下三個景觀層,其中包括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風景區。

丹霞山的上層是三峰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岩為中心。上層有長老峰、海螺峰、寶珠峰、陽元山和陰元山。

長老峰上建有一座兩層的“禦風亭”,是觀日出的好地方。在亭上可看到周圍的僧帽峰、望郎歸、蠟燭峰、玉女攔江、雲海等勝景。

海螺峰頂有“螺頂浮屠”,附近有許多相思樹。下有海螺岩、大明岩、雪岩、晚秀岩、返照岩、草懸岩等岩洞。寶珠峰有虹橋擁翠、舵石朝曦、龍王泉等。

下層主要有錦岩洞天勝景。在天然岩洞內有觀音殿、大雄寶殿,在洞中,還可看到馬尾泉、鯉魚跳龍門等風景。

這裏有一塊很著名的“龍鱗片石”,隨四季的更換而變換顏色。下層景區要鑽隧道、穿石隙,較為刺激。

丹霞山下有一條清澈的錦江,環繞於峰林之間,沿江兩岸上分布有大量的摩崖石刻。

另外,丹霞山還有佛教別傳禪寺以及80多處石窟寺遺址,曆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詩詞和摩崖石刻,具有極大的曆史文化價值。

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重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麵的研究,在全國的丹霞地貌區是最為詳細和深入的,向來都是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基地。

丹霞山地貌幾乎包含了亞熱帶濕潤區所有的種類。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參差,錯落有序。山間的高峽幽穀,古木蔥鬱,淡雅清靜,風塵不染。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

丹霞山主要地貌包括丹霞崖壁、丹霞方山、丹霞石峰、丹霞單麵山、丹霞石牆、丹霞石柱、丹霞丘陵、丹霞孤峰、丹霞孤石、崩積堆和崩積巨石等類型。

其中丹霞崖壁也就是赤壁丹崖,它是丹霞山最具有特色的景觀。大尺度的如錦石岩大崖壁和韶石頂大崖壁,高均超過200米,長度超過2000米,成為天然的地層剖麵。

發育在軟硬相間的近水平岩層上的陡崖坡,岩性的差異造成風化與剝蝕的差異,往往發育層狀陡崖坡,如海螺峰東、西兩坡等。

丹霞山主要地貌中的丹霞方山,也稱石堡,山頂平緩,四壁陡立,最著名的是丹霞山主峰巴寨大石堡,海拔618米,長約500米,寬近300米,高200多米,是一處典型的發育到老年階段後又被抬升的高位孤峰。

丹霞山各景區都有大型丹霞石牆分布,最壯觀的是陽元山八麵大石牆構成的群象出山景觀,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石牆構成了一個富有動感的大象家族走向錦江的景象。

丹霞山的孤立石柱千姿百態,在各大景區均有分布,以丹霞景區最多。其中造型最奇特者為陽元石,而蠟燭石相對高度達35米,但基部最細的部分直徑不足5米,是最細長的丹霞石柱,高度和直徑的比例是7∶1。

觀音石從與觀音山分離處算起相對高度達143米,是相對高度最大的石柱,而茶壺峰的周圍則被5個高達50至100米的石柱環繞。

丹霞山的其他地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係統,有丹霞溝穀、順層岩槽、丹霞洞穴、丹霞穿洞、丹霞石拱和丹霞壺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