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丹霞山的紅石世界(2 / 2)

丹霞溝穀包括了寬穀、深切曲流、峽穀、巷穀和線穀等。流經丹霞山區的主河道錦江和湞江河穀多寬穀,由構造破碎帶和繼承原始窪地下切而成。局部仍然保持曲流下切,形成峽穀狀的深切曲流。

丹霞山最長、最深的巷穀為韶石頂巷穀,深約200米,長約800米,是發現最大的丹霞巷穀。

最奇特的巷穀是姐妹峰巷穀群,十餘條巷穀縱橫交織,把山塊切割的支離破碎,大部分巷穀直接連接,部分在底部由穿洞連接,狀若迷宮,內部有崩塌、錯落、洞穴、鍾乳石,還有古山寨及古人生活遺跡等。

丹霞山的穿洞、石拱和天生橋是一大特色,已發現的多種成因的穿洞與石拱達60多處。

丹霞山的每個基岩河床上,水流攜帶卵石做旋轉運動,磨深凹下之處,均發育成口小肚大的壺穴群,擴大加深可形成深潭。飛花水瀑布上遊基岩河穀,發育了串珠狀的壺穴群。

丹霞山峰窩狀洞穴是該類微地貌的命名模式地,在丹霞山已發現多處。以錦石岩洞穴內的龍鱗片石最為典型,在洞壁砂岩層表麵,形成寬約一米並橫過整個後壁的小型蜂窩狀洞穴帶。

另外,丹霞山群具有豐富的地貌組合類型,總體上構成了簇群式丹霞峰林峰叢典型區。

丹霞地貌以造型豐富而著稱,丹霞山更是山奇、石奇、洞奇、溝穀也奇,奇得讓人不敢相信是自然的造化,其中陽元石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石”。它和陰元石、雙乳石則構成“三大風流石”組合。因此陽元石、龍鱗石、觀音石和望夫石被稱為“丹霞四絕”,因陽元石、陰元石,所以丹霞山又被稱為“天然裸體公園”。

丹霞山以典型丹霞地貌為主體的連片的自然區域,保持了丹霞地貌和森林生態係統的完整性以及珍稀瀕危物種生態環境的完整性。

錦江和湞江沿途丹山碧水相映,構成秀美的山水景觀,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紅色山群宛如綠色海洋中的一顆顆紅寶石,它們構成了丹霞山極具美學價值的景觀係統。

從形式美學來看,丹霞山具有豐富多彩的山石形態美,疏密相生、組合有序的山群空間結構美,高下參差、錯落有致的山塊韻律美,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一起組成的色彩美。

從意境美學來看,赤壁丹崖的崇高與險峻,造型地貌的神奇與精絕,山水田園的雅秀與恬淡,溝穀茂林的幽深與清靜,雲遮霧障的奧妙與奇幻,使丹霞山獲得“非人間”的自然意境美,“世界丹霞第一山”的稱號受之無愧。

丹霞地貌是大陸性地殼,發育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特殊地貌類型,丹霞盆地發育在具有晚元古代基底的華南板塊南嶺褶皺係中央部位,是南嶺褶皺係區域地殼演化的縮影。反映了華南地殼由活動區轉變為穩定區,並再度活化的特定演化曆程,具有突出普遍的地球科學價值,對於構建我國丹霞整體演化係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霞盆地在白堊紀中期大規模沉降之前的雙峰式火山活動,反映了板塊邊緣消減帶深部作用對大陸內部岩漿活動的影響,顯示了板塊內部活化的特殊裂陷盆地模式,與大陸裂穀盆地有著巨大的差異。

丹霞山總體上處於地貌發育的壯年期階段,但具有地貌發育的多期性,新近紀以來盆地的多期差異抬升,使得盆地保留了不同演化階段的地貌。

丹霞盆地仍然處在繼續抬升的狀態下,進行中的地質地貌過程表現得非常清晰,是丹霞地貌演化的現場博物館。

丹霞山是濕潤區丹霞地貌的精華和代表,包含了濕潤區低海拔丹霞的所有主要類型和重要特征,發育其上的丹霞生態係統和物種多樣性,構成了這類地貌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卓越的自然品質。

從生物生態學的價值來看,丹霞山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孕育出了特有的陸地生態係統、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有的物種,是大量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和晚近地質時期生態演替的典型區。

丹霞山的熱帶物種成分多,其中的溝穀雨林特征最為突出。山區小生境複雜,導致生物群出現了劇烈的空間分異,是丹霞地貌生態分異、丹霞生物譜係、丹霞“孤島效應”與“熱島效應”研究的模式地,為生態係統的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相互關係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對比資料,具有重要的生態係統管理研究價值。

丹霞山是處於壯年中晚期、簇群式的丹霞地貌,表現為山塊離散,群峰成林、高峽幽穀、變化萬千,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丹霞”。

拓展閱讀

相傳,丹霞山是天帝鑿出來的。原來的“混沌天帝”沒有五官,沒有身體各部位,“混沌天帝”的朋友“倏”“忽”二帝經過一番斧鑿之後,“混沌天帝”死了,但他的身體化成了奇偉瑰麗的各種地貌造型。